卫星城市的实例—天水围、东涌、屯门


标签:
卫星城市香港沙田公共房屋建筑工程天水围东涌屯门房产 |
分类: 建筑游记-香港/澳門 |
继上会,有些网友问及为何沙田的卫星城市模式尚算成功,但天水围、屯门等城市则不能够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卫星市区呢?
第一个原因就当然是时代的问题,因为在沙田发展初期,香港的轻工业仍然是经济支柱之一,当然沙田一带的土地开始发展,部份工厂亦陆续北移至新界的北部如火炭、上水、大埔,因此在规划上亦陆续出现了如大埔工业村和火炭工业区等。
这样便为一个市区提供一定程度的就业机会,令市民可以不用离开该区工作。
第二个重点,就是铁路。
奇怪的是,香港的地铁上盖物业是比其他同级的物业为贵,主要原因是交通方便之故。
在英国,火车站就更代表是噪音、肮脏和罪案的高危之地,因此一般住宅都尽量避免在车站附近,比较昂贵的住宅就多数发展在离车站10分钟路程以外之处,因为这离开高罪案的地方一段距离,但同时又在步行范围之内。
至于屯门,在发展初期就可谓算是灾难性的开始,由于屯门公路还未通车,铁路就更加未发展,所以交通挤塞的问题就相当严重,每当发生交通意外或如1996年的堕大石事件的话,屯门至市区的交通可谓完全停止。
讲至这里大家都可能奇怪地说,一个卫星城市成功的命脉是在乎铁路网络的规划吗?
无错,如果一个小区有足够的工作机会的话,居民真的可以完全在区内生活,但是商业活动则不可能只在区内发展,除非是小型的服务业如餐厅、理发店、美容店才可以完全依靠区内的商业活动,否则就必定有一定程度的跨区活动。
因此,铁路网络的成功往往决定了该区的商业命脉,所以屯门和天水围就一直很难发展成具多元化的商业活动区,只能成为以住宅为主的区域。
如果简单来说,一卫星城市的建立在乎铁路网络的配套,好让商业活动可以在此生存,因而为该区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再加上房屋、教育、医疗等设施便慢慢地让卫星城市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