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卫星城市的实例—沙田

(2010-07-17 17:48:07)
标签:

卫星城市

香港

沙田

公共房屋

le

corbusier

建筑

工程

杂谈

分类: 建筑游记-香港/澳門

卫星城市的实例—沙田

今日这篇文章是介绍一下香港的新市镇,而另一网友—Sunny一直都希望我介绍一下香港本地建筑师的设计,今次就一箭双雕,而确实香港最有名的建筑未必是HSBC、中银,而是香港高密度的建筑发展模式,特别是香港的公共房屋政策。

记时在英国读大学时,老师很多时都引用香港的例子来教学,特别是香港的卫星城市,因为香港可以说是第一代引用Le Corbusier Modern city(现代都市) 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个例子。 因为在英国都曾在不同城市发展一个像Le Corbusier 构想的独立运作的大规模卫星城市,在市内提供足够的设施,市民每天不用往返CBD(中央金融区) 来上班、上学,这不单减少市民生活的压力亦同时减轻对公共交通网络的需求。

不过,在很多城市如伦敦、曼切斯特市、东京都有类似的安排,但是大部份市民还需每天都市中心上班,每天花在交通的时间就确实不同少,但有一个城市就确实可以说是成功的,就是香港。

1953年,香港的石峡尾发生了大火,一夜间产生了50,000名无家的难民,因此香港便第一次利用了Le Corbusier的模式来兴建香港第一代的公共房屋—石峡尾村。但随着香港人口不断急升,到1970年代,香港人口已突破4,000,000,但还有20%人口是生活在临时房屋、天台屋或木屋之中,因此香港政府便定下了影响深远的房屋政策—「10年建屋计划」。

当年的香港政府更大规模地利用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来开发新的地区来建造新的公共屋村。 计划的目的是在离香港市中心约30km左右的沙田设立第一个500,000人居住的公共屋村,但是由于当时的交通配套还未发达,公共交通系统根本不能够容纳每日100,000人以上的人流。

因此港府便决定把沙田设定为「卫星城市」,「卫星城市」的定义是接近完全独立的城市,在该区除房屋之外,还设有工作、娱乐、教育、医疗等设施,这样便可以令大部份的居民都留在沙田区之内生活,而不用每天往返市中心处上班、上学。这不单可以减轻道路网络上的压力,还大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因为在当年从沙田开车至中环可能要达至3小时,如果居民每天要花上4-5小时在交通之上的话,就确实做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

另外,在小区规划上根据每5000个人口便安排一间学校、最多在10,000人口的小区便只有2间学校,这样便无形中把每个小区网络控制在10,000人口之内,令小孩可以在步行的距离之内上学,从而减少区内对汽车的需求。 而且港府在之后的10年内,兴建了「香港中文大学」,这样便可以令该区的学童都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完成基础区大专程度的教育,而大学亦会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给予该区的劳动人口,之后兴建的教育学院就更进一步加强这个效能。

为了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港府以低廉的价钱吸引私人开发商到该区投资,陆陆续续地在该区兴建大型商场、商厦、酒店、私人屋宛等设施,并和赛马会合作在该区兴建赛马场,为该区带来大量的商机。 至于房屋方面,港府则完全采用Le Corbusier所建议的低成本、工业化生产的房屋,每层的公共房屋都是以高密度的模式来发展,每层大约有20-25个单位,单位分为一房和两房的模式,面积大约为40sqm50sqm左右,整个屋村内的所有户型都大致一样,可谓倒模的城市。 但是正由于大部份房屋都是同一个户型的关系,所以政府都把首2-3层的空间定为商场或停车场,然后在用平台来连接不同区分的住宅。 这不单大幅地提供了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亦同时可让居民只在平台之上便能到达别的小区,从而再进一步减少了对地面交通的压力。

随着人口再不断增长,港府开发了沙田区附近的区域,作为二线的卫星城市如大埔、大围、马鞍山、上水等,这些城市都是以高密度、工业化的房屋理念来规划,但都是以沙田作为核心。 各二线城市则可能提供不同的工作机会,使城市之间在功能上互补不足。

虽然经过时代改变,沙田都未必维持一个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市的发展模式,但是总算在世界建筑史作了一个重要的试验,亦成为香港一个重要的发展模式,亦无形中令香港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公共屋村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