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中,城市如何避免同质化?
(2017-01-07 10:55:5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现象 |
城市叙事,诚如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秘书长Paul Owens于日前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中所说,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叙事。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叙事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怎样确定其文化的归属性,怎样避免同质化,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来自纽约、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世界各国20余个城市的200多位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汇聚上海,探讨“城市叙事:记忆、想象和认同”,正是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叙事的同质化有其历史与现实的缘由。因为工业社会,就像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所说,注重的是流水线、标准、精确、规范,和强调创造性、感觉、个性、差异的文化在某些程度上是相反的。“城市的浮浅化、同质化正瓦解和摧毁着城市的乡愁依托。”但另一方面,诚如美国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家芒福德所说,城市是储存文化的容器,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是生生不息的。陈圣来由此认为,城市要避免日趋同质化的倾向,可以从城市规划和建设基础落实,更重要的是要和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质相结合,塑造城市的个性化。“学会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特立独行的秉性,是每座城市面临的新课题,也是生活在城市里的管理者和市民所应对的挑战。”
毫无疑问,挖掘城市记忆有助于保持和发扬城市特立独行的秉性。韩国首尔文化财团文化提携室室长Ji Yeoe Han提到韩国的某个基金会支持了两个项目。其中之一就是“首尔记忆”。这个项目关注点不在于宏观历史,或是由历史学家书写的历史,而是微观的历史,是由市民书写记忆中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如果都联系起来能够打造出另一幅历史图景,其目标就是让每个人讲述他的历史。“我们还在首尔图书馆建立了一个录音室,每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进入这个录音室,把他们对首尔的录音记录下来。我们还组成了一个音响图书馆,把这些平民讲述的故事进行收集和分享。这个项目起始于2013年,当时有1481个人参加了这个项目,他们书写的记忆故事达到了2474个,都已经进入档案存档,我们点击一下就可以听到他们的故事。”
Ji Yeoe Han表示,基金会支持的另一个项目是收集首尔记忆,主要是收集首尔市的一些旧货或平民的拥有物,以此体现他们在首尔不同时期生活的景象,用于每个人的分享。“首尔市博物馆正在建立一些更小型的博物馆,让平民把他们的收藏物贡献出来进行展示,这些可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物品,是日常使用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可以用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定义首尔的历史。”
而文学因其对个性与差异的强调,对多样化的激扬,无疑是对城市叙事多元化的最佳注解。上海作协副主席杨扬以张爱玲和茅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作为例表示,张爱玲持日常叙事的视角书写上海,她重在写灰色的上海小市民,她从窗外看生活在上海城市里老城厢的市民们。而以茅盾《子夜》为代表的叙事方式,则具有某种符号化的特征,试图通过相应的宏大叙事,来跟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相匹配。“这也构成了我们今天说上海之所以为上海的一个主要理由,因为上海有着茅盾笔下一批非凡的精英人物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就交织着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城市叙事方式,它们正好构成了互看的角度,让我们对上海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回溯。”
但今天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构成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城乡之间的流动使得社会内部联系,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光东所说变得日益复杂和深刻。“首先,城市人口的构成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对城市文化的总体特征产生影响,而由于这种变化,也使得城市文化内部的构成因素变得更为复杂,以上海这座城市为例,如果我们还是根据以往的历史或生活的经验来判断上海,我们将很难再对这个城市有更深刻或者更新的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光东认为,在当前城市结构生态中,讨论城市文化必须考虑到城市流动。“乡村和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文化的交融,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文化研究和城市文学研究提出了系列问题。相应地,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对上海城市话语、上海城市文学或中国城市文学的新的话语体系。”
也因为此,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世界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昌勇认为,谈论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离不开乡村这样一个巨大的参照系。在谈都市记忆的时候,也有必要重提乡村记忆。“这两种记忆也确实值得对比。乡村记忆是非常封闭、稳定的,所以容易形成稳定的记忆。都市是开放的、流动的,所以更多会是集体性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往往都是想象的,不那么真实,给在城市生活的人带来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感。”从这个意义上,黄昌勇认为,乡村记忆更符合人类本质的追求。而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理当从人类生活的真正本质出发,而不是简单地做遗产保护。“所以,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前现代的乡村去汲取资源、记忆、智慧、甚至灵感。”
当然,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要保护历史的纹理和节奏,包括城市居民的记忆传承、口述历史,另一方面,如法国巴黎美国大学文化政策研究教授Yudhishthir RajIsar所说,也要给城市新的想象空间,考虑城市如何宜居、如何适合城市的发展。在他看来,全球化的推动力催生了不同的人们迁徙的模型和形式,但人口的流动并不会对现有的聚落造成冲击,相反,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得以传承,因为人口的流动使城市得以连接不同的文化。“城市化涉及包括教育,住宅、图书馆等与整个城市功能有关的各个方面,尤其博物馆是历史的缩影和一面镜子,包括一些博物馆的陈列品其实代表了很厚重的历史和教育的文化。不同博物馆应该保留一些特制,在博物馆当中,个体和文化的认同感得以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然而,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城市的发展有其特殊性。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发现亚洲很多国家的城市是完全一样的,没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也不可能有文化归属感。他把这些看上去千篇一律的城市称之为一般性的,共同性的城市。在他看来,这些城市的设计者要对此负主要责任。英国Urbanista.org网络杂志创意总监Lucy Bullivant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城市没有融入文化的设计和规划。她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要让城市里的一些地标性建筑,呈现出多重性、多纬度的特质,以更好地保留城市的真实性和独特性。“我们还需要打造一个新的城市的空间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伦敦地区的需求,来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而文化认同一旦实现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城市叙事方式。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们可以把历史和未来做很好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