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方文坛》改版20周年:坚守,源于信念,更是来自于情怀

(2016-11-18 07:41:42)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现象

 

时值《南方文坛》改版20周年,回望风雨兼程走过来的路,该刊主编张燕玲慨叹,期刊的形态在于多样化,同行们都做着各自理想的富有个性的期刊,犹如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而能成为耀眼的那支独秀,我以为是来自对各自编辑理念的坚持,而坚持并不容易,坚持来自情怀。”写在日前于广西南宁举行的“《南方文坛》改版20周年座谈会”上首发的2010-2016年优秀论文集《依然忆南方》代跋里的这段话,诚可谓张燕玲的肺腑之叹。

1996年接任《南方文坛》主编后,张燕玲当即决定改版。这期间整整11年,该刊是在没有任何办刊经费(只有2万元办公经费)的艰难条件下,争取各方支持完成的。张燕玲坦言,刊物能坚持到今天,归根结底是因了专业的精神与情怀的支撑,而情怀于她首先是率性与理想主义,它决定了感性多于理性,决定了以心境生象,即情怀大于逻辑。其次是女性情怀,热烈温婉、专一坚韧。也正是有了这份情怀,该刊得以持续地为当代中国提供学术而鲜活的文学现场,催生作家与批评家的共同成长,为当下的文学生态与社会生态做出积极的建设。

作为曾经的同行,曾在《人民日报》做了10年编辑的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深知坚持办刊的不易。他说,在今天,能够20年坚守一块阵地,能够心甘情愿做批评的冷板凳,20年的坚持,其中的艰辛是别人难以体会的。“我觉得这不仅需要一种敬业精神,需要一种理论信念,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他还说,《南方文坛》让一大批知名批评家成为铁杆的作者,不付出努力,不投注感情不可能达到;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南方文坛》的可贵之处,更在于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所说,为有进取心,学习又比较自觉的青年人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清华现身说法道,很多年轻的,不再年轻的青年批评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的成长和这本刊物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以张清华的观察,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定位除了批评的前沿、思想性和锋芒这些特色之外,它还是以批评家个体为本位的一个批评刊物。“它之所以成为今天批评界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刊物,是因为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栏目,就是‘今日批评家’,到今天已有102个,基本上把‘50后’、‘60后’、‘70后’到今天的‘80后’,四个代际的批评家基本上“一网打尽”。”

在张清华看来,这么多年下来,几代批评家都在《南方文坛》上亮相,把自己的批评观,有代表性的批评文章和同行对其批评风格、批评特点的描述和概括同时呈现出来,相当于对批评家的个人批评观念、批评风格、学术特色有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介绍,一旦在该刊上亮相以后就意味着获取了进入当代文学批评界、学术界的一个通行证,一个身份证。“所以,我觉得这个栏目对于整个《南方文坛》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团结了一大批的批评家。”

要是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背景,来看《南方文坛》的改版转型,或许更可见出该刊之所以取得现在这般重要的学术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如张清华所说当初这样一种有智慧,有前瞻性的定位。张清华表示,1996年前后,先锋文学运动趋于沉落,而带有写实倾向和更加综合,更加复杂的多元格局的文学时代正在到来。文学变革由此变得更没有主流,更没有主导,更为暧昧,更为含混,更为难以预测和把握。“从批评的角度来说,原来核心的,带有很强言论性、观点性的批评逐渐消失,它的学术性、学理性增强,批评更多向学院批评转化,这个过程有喜有忧,有收获也有失落。但不管怎样,《南方文坛》非常有前瞻性的适应了这样一个转型,培养了一大批学院式的批评家。正是他们的批评,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最核心的动力。”

当然,《南方文坛》作为一本评论刊物的生趣,还在于其如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南帆所说,不只体现了很强的学术性,也体现出丰满的理论水准。南帆表示,近20年来,众多批评家都是博士、教授,都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写出来的文章后面都有很强的注释,学问深而精,但总体而言,这些批评文章里,有锐气的,有趣的,犀利的少,敢于石破天惊抛出一个观点引发争论的更少。“但发表在这本评论刊物上的许多文章,把一些方面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得益于该刊一直坚持的开放性、多元性与包容性。对此,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深有感触。他说,具有包容性的刊物是少见的,由于学术方向或者是作家队伍、主编风格及各种原因,刊物会形成这样那样的套路。“但《南方文坛》无论是理论的、批评的、艺术的、资讯的,什么文章它都发,它没有圈子化的倾向,十分难能可贵。”也因为该刊的包容,它总能及时介入当代文学中最新的问题、现象,最新的文学类型,以及其面临的各种挑战,等等。“可以说,区别于以厚重见长的同类刊物,《南方文坛》同时还体现了很强的前沿性。”

正如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部副研究员计文君所说,《南方文坛》上有坚持,有连续性的同时,也一直在变,在调整着自己的步伐。并且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保持了一种新锐的姿态。如此才可能有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期许的把它开成百年老店的趋势。“很多杂志的栏目在不停得换,《南方文坛》没换,它换的是血液,就是把年轻的批评家不断补充进去,所以这个换法是永葆青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