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何以倡导新兴版画运动?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现象 |
实际上,就像很多人想当然以为的那样,倡导新兴版画是鲁迅“拿来主义”思想的体现,殊不知,正如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所言,他同时“意在复兴中国传统艺术”。因为从渊源上讲,新兴版画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先有了木板印刷术。木板印刷术却是起源于中国,至明代达到鼎盛,清中叶后逐渐衰落。木刻传入西方后,到了近代才产生出创作版画,画刻合一,亦称新兴版画。
某种意义上,正是基于版画的这一特殊渊源,鲁迅主张既要绍介欧美的新作,也要复古中国的古刻,称二者为中国新木刻的羽翼。黄乔生引鲁迅的话说,中国新兴版画“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当然,鲁迅从欧洲引入创作版画,更在于他着眼于一种艺术精神,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态度。联系到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鲁迅倾向于“为社会而艺术”。他之所以推崇德国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绘画,也是因为珂勒惠支“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以黄乔生的理解,在鲁迅看来,珂勒惠支关注民众尤其是底层社会平民的生活,中国艺术家当能从中获得共鸣,因为她所刻画的场景,正可移作中国人民现实处境的写照。同时,对照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鲁迅考虑到,油画、国画、雕塑的创作条件并不好。而版画用“一幅铁笔和几块木板”,就能发展得“蓬蓬勃勃”,且可一版多印,行远及众,“是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因了鲁迅的提倡,版画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抗战版画为盛。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唐小兵表示,鲁迅去世后,这些版画家活跃于抗战艺术前线,将中国现代版画创作水平推向新高度。“在鲁迅支持下兴起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不仅是艺术活动,更是先锋运动,其最主要特点是体现了在当时其他艺术形式中未见的大众呼声。”在唐小兵看来,新兴版画运动的突出贡献是引进了“力之美”的审美观念。“抗战期间重大事件、英雄人物都有版画家用刻刀表现。同时,新兴版画被广泛运用于杂志插图,或以小宣传册形式传播,实现了艺术传播新的突破,”
但在版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黄乔生表示,为表现民族精神计,那时出现了一些金刚怒目、苦大仇深、血腥复仇的作品,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显得刻板。鲁迅对此是有预见性的,他在生前就对这种仿佛只有工人农民才能做绘画的题材,只有革命战斗才是爱国的观念进行了批评。他也要求艺术家,对于夸大性描绘高度警惕,慎重使用。“在鲁迅看来,中国民族精神是博大深厚的,表现在艺术上,自然也不能单一。同时,现实主义创作对民族精神的诠释也该是朴实的,真切的,因而也是有力的。”
不能不注意到的是,鲁迅对版画运动的倡导,并非其生前美术活动的全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对人体美术的理解。上海鲁迅纪念馆原副馆长凌月麟曾遵循版画家、美术教育家张望嘱托与指导,写出《鲁迅与人体美术》的论文。在这篇长达九千字的论文中,凌月麟考察了鲁迅接触、收集、介绍人体美术的情况,探讨了鲁迅对人体美的论述与见解,还具体分析了鲁迅如何从审美的角度鉴赏裸体木刻画《夏娃》与《苏珊娜入浴》,表现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爱憎。
正是从鲁迅对这两幅裸体木刻画的理解入手,学者李欧梵在于1986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而举行的“鲁迅与中外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直言,鲁迅个人的主观爱好包含了唯美的一面。“在个人的内心深处,甚至个人的艺术爱好上,似乎并不见得那么积极,那么入世,甚至有时还带有悲观和颓废的色彩。”
李欧梵的话,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鲁迅的美术观和人生观。而受鲁迅的影响,也有版画家全面继承了鲁迅的美术思想,张望即为其中代表性人物,他是新兴版画创作的践行者,同时也是我国新时期人体美术的“破冰者”。今年是这位版画家诞辰100周年,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张望十五六岁之际,就只身从广东来到上海求学,投入鲁迅倡导的中国新木刻运动,创作了《负伤的头》《鲁迅与藤野先生》等一批木刻作品,达到了我国现代早期木刻的最好水平。30年代中叶起,张望献身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从延安到东北,执教40余年。40年代,他编辑出版了集鲁迅美术理论之大成的《鲁迅论美术》,其中就涉及了鲁迅与人体美术这一课题。1985年,他为人体美术作品集《人体美》作序,肯定“人体美术是世间自然美的一个方面,丝毫不应神秘化。”同时,在他任职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时,还还为恢复教学中使用裸体模特儿做出了不懈努力,体现了破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