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鲁斯特:死活都要读下去的N个理由

(2016-06-05 07:29:05)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现象

普鲁斯特:死活都要读下去的N个理由

“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长”,和《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书名同样流行的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郎士之口。发如此感慨时,他已是75岁高龄,那是1919年,小说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参评龚古尔奖,法郎士以这一声叹息,来表示他不想读这部“巨著”。

没读到相关资料显示,普鲁斯特听到了法郎士的这一声感慨,如是听到,他又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要知道,法郎士可是他年轻时极为推崇的大作家,小说里作家贝戈特这个人物,正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三年后,1922年,普鲁斯特逝世。再过了两年,法郎士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句往后被刻在“追寻逝去的时光”入口,几乎可以为“为何不读普鲁斯特”盖棺定论的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后世的读者对这部巨著望而却步,不只是因为篇幅太长,还因为句子太长。《追寻逝去的时光》共715部,译成中文约250万字。小说三分之一的句子超过10行,最长的句子有394个法文词、2417个字母。

然而“普鲁斯特太长”,却实在是很有必要的长。《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文译者周克希说,普鲁斯特的文体有一种独特的美,“那些看似‘臃肿冗长’的长句,在他笔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异常精彩的。因为他确实有那么些纷至沓来、极为丰赡的思想要表达,确实有那么些错综复杂、相当微妙的关系和因由要交代,而这一切,他又是写得那么从容,那么美妙……犹如一棵树分出好些枝桠,枝桠上长出许多枝条,枝条上又结出繁茂的叶片和花朵。”他同时告诉读者不要怕长句,“普鲁斯特的句子再长,兜来兜去最后还是会兜回来的。长句没有什么可怕的,有时候我们写信,感情特别充沛,一下子说不完,不是也会洋洋洒洒地往下写吗?”周克希说,那些长句看似漫不经心,很多是普鲁斯特反反复复修改的结果。“他写得非常精心,全书第一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早早就睡下了。据说是在反复修改了26遍之后才定下来的,仅我看到过的就有四个不同的‘版本’。”

而以本雅明的说法,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特例,而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在这些特例中,属于最深不可测的。这部七卷本的巨著自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并且写得令人兴味盎然。这样一本令人兴味盎然的“综合之书”,同时又是阿兰·德波顿眼里不可不读,读后唯有写一部《拥抱似水年华》为其做注解,从中演绎出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处世哲学,才得以释然的人生之书,是不能不长的。

面对这部非如此之长不可的巨著。如果说你能举出多少“死活都读不下去”的理由,就能找到同样多“死活都要读下去”的理由。要有人说这种漫长得风雅、细致到繁复、“把一根头发劈成四根”的文风,让快餐文化盛行时代的读者很难有时间和心情气定神闲地来品读,而即使在小众读者群里,这本书也是被谈论得多、被阅读得少,能坚持读到最后一页的更少。那也简单,你不妨从“最后一页”开始读起。周克希建议说,阅读普鲁斯特不妨直接从第七卷开始:关于逝去的时光,生活的回忆之网,关于艺术家发现的美……因为前面6卷就像谜语的谜面一样,始终在谈文学是什么,谜底是在第七卷揭晓的。用小说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真正的生活,最终被发现并被阐明,因而是唯一完全真实的生活——就是文学。这种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时每刻都不仅寓于作家身上,而且同样寓于每个人身上。但是他们看不见它,因为他们缺乏阐明它的意识。因而他们的过去充斥着无数杂七杂八的底片,派不上用场,原因是智力根本无法将它们冲洗显影。”

要有人说,《追寻逝去的时光》里故事情节太淡不好读。周克希会告诉你,普鲁斯特其实是具有可读性的作家。读普鲁斯特可以是随性而至,翻到哪一页,就从哪一页读下去,“你会看得下去的,普鲁斯特就是这么好。” 但周克希认为普鲁斯特不应该变得“小众”,“普鲁斯特讲的故事可能比较难懂,但是他写得真是好,写得那么美。小说里面写了那么多关于音乐、美术,甚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美,学艺术的人应该读一读,普通人也该读。” 更何况诚如普鲁斯特研究专家涂卫群所说,小说也是普鲁斯特对他喜爱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重写和再创作,因此它同时容纳和超越那些作品:路易十四时代的作者圣西门的《回忆录》,古代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以及深受日本浮士绘影响的埃尔斯蒂尔们的“印象派”绘画、吸纳了某些东方因素的德彪西的音乐,他所了解的和他在荷兰画家弗美尔作品中看到的精致完美的中国艺术品。要是对这些作品感兴趣,你也不妨一读。但令人多少有些气短的现实是,普鲁斯特这部巨著,肯下决心而又能有时间去完完整整地读它的读者,真是少之又少,很多作家都没有完整地看过。这样一个事实,也让出一本“缩略”版《追寻逝去的时光》成为一种必要和可能。

由周克希与普鲁斯特研究专家涂卫群一起“编撰”的《追寻逝去的时光(读本)》,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读本的“缩略”,自然不是让很多名著“瘦身”的那种“缩写”,因为普鲁斯特这部小说不比其他许多名著,是经不起提炼和概括的。读本从200多万字的原著中选译最为精彩的部分,重新组成30余万字。那问题就来了,这样大刀阔斧的缩减,会不会影响小说原来的味道?周克希介绍,浓缩的原则是保持小说整体轮廓,也就是七卷中每卷都选译一些段落;并且选取的都是编者公认特别精彩的段落。而每个大段的文字一字不易,完全保留原书中的面貌。为了保证叙事的连续性,他还添加了必不可少的,凝练而克制的,承上启下的串联词。另外,普鲁斯特的长句,选取时这样的大段的文字也都一字不减,完全保留原书中的面貌。

    当然了,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读本更可以说是一个引子,它引着你去读全本。就像有评论说的,一旦潜心沉入到普鲁斯特的世界,我们就会被吸附进去,被普鲁斯特笔下丛生的枝蔓裹挟,从而追随主人公“我”的眼睛、“我”的心脉,沉入一段又一段往事,将逝去岁月的点点滴滴重现眼前,使时间在艺术中得以永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