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批评杂志,如何扩大影响力?

(2015-07-24 09:05:40)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现象


一本文学批评杂志创刊伊始,首先面对的问题,即是如何提高知名度、拓展影响力。这正是于今年年初创刊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文学批评》所面临的挑战。

721日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举办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上该杂志主编张江表示,《中国文学批评》的目标或愿望是,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批评实践再打造一个平台,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建设做一点实实在在的贡献。“如果杂志上有很多新的思想和观点,特别是能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派,那这个杂志的作用和影响力就更大了。”

如此美好的愿景,自然需要有实际的行动铺路。在当下众声喧哗的文学批评语境里,一本杂志要更快引起关注,酷评看似一种理想的捷径。如该杂志副主编高建平所言,这种意在引发围观的批评,评得酣畅淋漓,说最极端的话,是求一个痛快,但痛快是痛快了,杂志也可能会在短时间里提高知名度,其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是,虽然能引起一时的关注,却不利于杂志的长远发展。

切实的办法是引领杂志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风格,一种开放性的话语风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注意到,文学理论界往往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话语,但这种理论话语是不跟普通的大众相联系的。“我觉得我们社科院的大部分工作也是在对着大众发声的,在我们的文化生态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尝试。创办《中国文学批评》杂志也是这样一种尝试,它要面对一个比较大的读者群,而不只是局限于一个所谓的学界。”

这就意味着文学批评杂志的建设,要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发生联系。陆建德表示,就《中国文学批评》创刊号而言,还是理论性文章多一些,于具体的文学批评则有欠缺。“我希望杂志在以后,能更多针对具体作家、作品做一些分析,而这种分析未必要锋芒毕露,但其阐述的观点,其呈现的文风却是要锐利的。我们要形成这样一种话语风格,亦即对具体的事物做一个深刻的描述,但是这个描述本身就暗含着对问题的解释和批判。”

虽然如此,理论建设依然有其重要性,问题在于怎样让理论走出空转的困境。

高建平认为,这就要让理论与批评结合。理论要研究作家、文本、阅读和批评的现实,这样的理论,才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用得上的理论。“这并不是说,理论可以直接从创作和批评实践中生长起来,而是说,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要面向这些实践,使理论具有现实对应性,要在现实的激发下发展。”

而只有把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引入理论阐释和争鸣的视野,才能引导理论往纵深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表示,目前一个不太好的现象是,文学理论建设比较零乱,碎片化现象非常明显,没有形成集群的态势。“我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明显的一个取向是,很多文学杂志每一期都会有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刊发好几篇文章,有正面、有反面的观点,有时连着几期讨论,这样做会有弊端,有的时候为了集群,文章质量可能会参差不齐,但明显的好处就是每一期都会有热点,而且对这些热点是有交锋和讨论的。”

很显然,从办刊的技术性、策略性角度看,这样的争论、争鸣,也是让杂志扩大影响的好办法。《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长、总编姚申表示,眼下中国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缺少的恰恰就是有意义的争论。“我们的很多评论文章,包括书评文章,都是你好我好。国际上很多严肃的学术期刊,它的评论专题,可能在一本刊物上占了十分之四的篇幅,因为他们非常注意批评,非常注意争鸣。”

当然有意义的争鸣,究其根本是为了把问题谈得更为深入、透彻。正因为此,当下特别需要那种有理论分析,与理论接轨的批评。高建平表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文学批评》杂志的特点的话,就是“深度”。“它包括理论的深度和批评的深度。有深度的批评,当然得有好说好,有不好就说不好,却不能到此为止。批评要结合理论,从作品中总结出理论的意义,用理论阐发作品的意义。”

在高建平看来,基于理论之于批评的重要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扩容是必要的,跨界也是允许的,但从文学批评出发的研究,却走出文学,走向泛文化研究,却是需要反省和警醒的。他表示,泛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有其现实原因,但研究的深入,还有待于学科的回归。“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及相对固定的疆域。当一个人可以研究一切时,他就失去了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家园,研究一切却不研究文学本身。这是研究中的一种无家可归现象。”

 

概而言之,文学批评杂志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沈固朝表示,从国内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看,评价一本杂志就看三点: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而要从数量指标上看,考察的主要就两点,一个是被引总数,二是影响因子。“当然,引用不代表质量,就算是负面的引用,影响力也会上去。所以,高引用不等于高水平,影响力和创新力也不是一回事。我们提倡的当然是正面引导,正面引导也同样可以做到高引用,比如鼓励思想的碰撞,建立学术争论的平台,就是很好的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