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难懂作为“撤鲁”的理由站不住脚

(2013-10-24 21:59:30)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现象

 

    在语文教学领域,恐怕没有比鲁迅作品的“去留”问题,更引人关注的了。日前,有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再次删去鲁迅散文诗《风筝》的“撤鲁”之举,就引来新一轮激烈的讨论。在923日上海鲁迅纪念馆举行的“鲁迅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北京鲁迅博物馆原馆长、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回应表示,以难懂作为排斥鲁迅作品进入教材的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陈漱渝引反对“撤鲁”者的综合意见称,“难”与“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受众的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对此感受也不同。遴选教材要充分考虑年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生就无法跨越鲁迅作品的文字障碍。他进而质问道,单从鲁迅作品的字词句而言,其难度超过了《诗经》《楚辞》一类文言文作品吗?“难道会有什么专家学者因此主张文言文应该从教材中‘大撤退’了吗?”

事实上,诚如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的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所说,在人教版新编的语文教材中,必修课中是减少了鲁迅篇目。原因是课程改革后,必修课只占了1.25学年,余下1.75学年用作选修与复习,而在选修课教材中,不但保留了鲁迅作品,而且还增加了一些篇目。“无论哪个语文教材版本,鲁迅至今依然是选收篇目最多的作家。”

而对鲁迅作品的每一次调整,之所以会引起如此激烈的讨论,除了鲁迅对国人文化、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当下多元化的语境里,鲁迅作品中表达的一些信念和原则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不少人看来,鲁迅峻急刚毅的性格和针砭痼弊不留情面的文风,与当下的价值取向已不相吻合。

基于此,鲁迅研究专家孙仁歌认为,“撤鲁”的举动凸显的是一种“去精英化”的倾向。眼下语文教材改革急于迎合当下浅文化热以致甚嚣尘上的节拍,急于要把那种高尚的、传世的、需要调动更多智力的经典阅读完全转化为一种简单的、自娱的、通俗易懂俨然“偷菜”一般轻松快乐的阅读。“究其实,‘撤鲁’不是因为鲁迅的文章太深刻、太难读,而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教育理念太过浅薄。一句话,教育不作为才是导致鲁迅屡屡被撤的主要症结之一。”

确如陈漱渝所言,鲁迅作品语言文字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复指性,意义具有的不确定性;加上讲授这些作品历史情境的差异,使得多角度理解鲁迅成了很大的难题。而长期以来,在鲁迅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也的确存在神化、肢解等缺点,但教学的缺点不能依靠剔除教材来解决。“要知道,语文教材并非单纯传授某一知识机能的工具,而是奠定影响整个文化素质的基础。语文教学也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音语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修辞逻辑,还要真正做到施教于学生的灵魂,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鲁迅作品恰恰是这样的理想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