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小平在海上
傅小平在海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07
  • 关注人气:5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言:“我这‘浪得虚名’的三十年”

(2010-07-18 19:14:14)
标签:

文化

分类: 小说随笔

“我这‘浪得虚名’的三十年”

   ——“莫言创作研讨会”侧记

 

 

“怎样来评价中国当代作家,难有一个现实有效的标准。”评论家吴义勤在 711复旦大学举行的“新世纪十年文学国际研讨会”首个分论坛——“莫言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可谓这次会议的一个有效注解。尽管如此,王德威、陈思和、王安忆、谢有顺、张新颖、骆以军等两岸三地重量级作家和评论家的参与研讨,也不失为证明莫言作为被翻译成外文最多、也是在海外知名度较高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的重要标准。

正因为有这份底气,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直言,像顾彬之类的“垃圾论”完全不值得我们做出愤怒和回应。他在肯定莫言创作成绩的同时,也对三十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他说,中国作家的好,已由他们的作品来做了充分的回应。我们亟需做的是,如何在国际文学的坐标中定义莫言和其他作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其他学者和作家对莫言三十年创作道路也多持非常肯定的态度。评论家张清华认为,莫言的作品能有效地处理中国当代现实,并提供相匹配的文学经验。他还创造了一种异质混成的小说美学,以此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他作品中高度集中的故事与情节,多声部的独白式的人物的语言等,更是为新文学诞生以来所少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认为,莫言的作品重新唤起了中国民间想像的传统,“齐东野语的传统在这些年是被压抑的,但在民间没有中断过,而莫言是重新唤起了这样一种民间叙事。”

评论家谢有顺则称赞莫言是一个有文学故乡的作家。“他有自己精神的根据地。相比现在很多作家写作时精神漂浮的状态,看他作品的时候,始终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终极的命题。”谢有顺表示,莫言的写作体现一种感官的解放,能让我们感觉到他的眼睛是睁开的,耳朵是竖起的,鼻子是灵敏的,连舌尖也是敏感的。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我们能读到很多的声音、色彩、感觉、动作。感官解放之后,对欲望的书写,就显得气韵生动,有一种坚不可摧的东西。这在一些作家的写作中是匮乏的,而这种匮乏最终将表现为一种观念的呆滞。

面对这等众星捧月的架势,莫言表现得异常冷静和低调。他坦言,在公开场合听人研讨自己“是人生诸多尴尬之一”。“我不知道在这样一个场合该表现得冷若冰霜呢还是得意忘形?我想到的办法就是麻木,忘掉讨论的那个人是你。”在学者们回顾他的创作之前,莫言即简短回顾了自己“浪得虚名”的三十年,“我记得当年朱元璋在开国大典上曾说,他原本只是打家劫舍,没想最后弄假成真。我也没想写自己童年往事的小说会成功,不免心中暗暗窃喜。如今操练了三十年,是否还得继续下去?最近十多年,我追求变的想法非常明确,在梦里也在变。但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不知道自己的戏法是否会变光。总希望在下一部小说里和前一部有区别,甚至希望面目全非。”

学者们自然也对莫言的创作提出了委婉的批评。王德威认为,早期“阅读”莫言,时常惊诧于他磅礴的想象力和文字能量,而今当莫言及其他一些作家富有民族特色的表达被符号化了,不免担心它会成为中国文学的负担。王安忆说,莫言的作品好的很好,糟的挺糟,“还好他能在糟糕的地点重新起来。”而评论家谢有顺提出的建议是,莫言要警惕写作中的“油滑”文风,而这也是很多当代作家面临的问题之一,“这个世界太过迷恋搞笑、戏谑、周星驰式的东西,缺乏写作的庄重之心。文风的过于油滑会伤害一个作家的写作。”

对此,莫言回应道:现在油滑似乎成为了一种处世的需要,以至于很多人模糊了油滑与幽默之间的界线。他说:“任何作家在年轻时总是向外看,写爱就爱得热火朝天,写恨就恨得嫉恶如仇。随着年龄慢慢变大,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更趋于内向。这些年,我对‘恶’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就像野生动物园,不能全是河马、长颈鹿,也必须要有豺狼虎豹,这样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于是,我更注重在作品中不是表现‘恶’,而是表现一种与积怨的和解。理性会使人更宽待一些东西,一个作家应该用更宽容的视线向外张望,这样,作品才能超越一般的社会性批判,走向人性的高度。”

莫言和学界、评论界的关系,向为文学界内外关注。几年前,他和评论家李建军的“论战”就一度传得沸沸扬扬。此番研讨,却不见唇枪舌剑,而只见他表现得格外心平气和。究其因,或许在于他在会议一开始就已悄悄埋下了伏笔。他调侃道,人们在呼唤出现划时代的经典作品,呼唤出现空前绝后的大作家。依我看,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缺少伟大的批评家。大海航行靠舵手,离了舵手,乐得我们在大海上胡碰乱撞。“因此,我们若是没有跃上一个大家所认可的新高度,批评家是有重要责任的。” 本报记者 傅小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