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卡达莱的“寻根之旅”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评文论 |
穿越卡达莱的“寻根之旅”
余扬
在初版于1978年的小说《破碎的四月》中,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显然没有理会习见的写作常识,他一反当代作家对小说创作多义而意蕴深厚的追求,刻意在小说中凸显鲜明的主题和批判意识。然而,正是这部看似“主题先行”的代表作品让他从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等众多国际知名作家中脱颖而出,获得2005年度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
很明显,乔戈是作者刻意创造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卡努法典的驱策下,他成了仇杀的工具。小说通过他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阿尔巴尼亚特殊的复仇传统,这些复仇都必须按照卡努法典来进行,法典规定和约束着山民们的复仇活动,复仇的习俗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作家不厌其烦地向读者阐释着法典的内容。比如在杀戮之后需要到当地库拉去交血税;卡努法典有自己的阐释者等等,凡此种种,不一类举。
不仅如此,在小说第四章中,卡达莱以浓缩的笔法刻画了血的管家马克的故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之所以选取3月17日这天作为小说的写作“原点”,这是因为在马克看来,这天差点就没有发生杀戮(而乔戈这天的杀戮行为恰好挽救了血的制度),没有流血的一天对血的制度——卡努法典来说毫无疑问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卡努法典的残酷与血腥由此显露无遗。
小说还安排了另外一条线索:新婚的沃普思夫妇来自都市,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在这趟他们寄予厚望却注定不会圆满的的“寻根之旅”中,新娘迪安娜“邂逅”被死亡威胁着的乔戈,并对他一见钟情,与此同时,乔戈也被迪安娜深深吸引,他想赶在四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在休战协定的最后一天,即4月17日,他为了追寻该夫妇的马车,最终倒在了仇人的枪口下……
尽管沃普思夫妇不是小说的主角,他们的“寻根之旅”,也更像是作家出于情节设计需要所做的刻意安排,却显然寄托了作家深刻的思考。随着故事的逐步推进,读者与沃普思夫妇,尤其是新娘迪安娜一起经历了宿命般的精神洗礼。乔戈的命运在让我们为卡努法典的残酷血腥震惊之余,不难体味出类似俄狄浦斯式的生存命题:生存到底为了什么,人在制度中能否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样的思考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