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疗救建筑短命要控制“流量”增加“存量”

(2010-04-06 22:52:28)
标签:

杂谈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中国日报 46报道)

 

建筑房屋作为消耗品,其价值就体现在历久耐用。而在人的生活中,建筑则体现着安居的理想,承载了超越实体的价值。所以,老房子可以用作观赏,让人感慨寄托,追古思故。而平均寿命仅有30年的现实,无疑已经把建筑变成了一个新陈代谢异常的“怪物”,吞噬着人们关于房屋的美好祈愿。诗人杜甫曾经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了现在,纵然广厦林立,也耐不住沧海桑田变化翻云覆雨手,折腾得没有一点安全感。

 

建筑短命是发生在现代化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的,可以说建筑成于斯,也毁于斯。现代化梦想的急切,自然寻求在人们衣食住行实现标志性突破,建筑是最好的工具。所以,社会的发展及城市的进步都会将押宝于建筑之上,这样切实可感,立竿见影。但是,悲剧也在于把建筑看得过分紧要了,化身政治博弈品的建筑,成为权力最好的演练场,推倒重来便是常有的事情。在内地的大城市,美轮美奂的建筑已经不输给发达国家的国际性都会,但我们离现代化却时日尚远。

 

急切就容易短视,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首先,城市管理者们深谙建筑在政治上意义,也明白建筑的经济价值,拆迁再改建,自然会带来政治和经济上双重的利好。所以管理者容易把建筑特别是城市建筑当做自己的“面团”,想怎么捏都行。其次,规划者们不能长远考虑城市的发展,从而能够做出合理可行的设计。规划的临时,必然导致一时兴起的决策,只顾眼前的快意,不管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一些城市为什么永无竣工时间,街道上总是尘土飞扬。再次,作为开发商的施工者在质量上“注水”,成为压倒脆弱建筑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个循环,让中国的建筑集体短命,好像沙盘上的城堡,散而复聚,不能长久。

 

经济学中有两个名词叫做流量和存量,流量表示在某一段时间内流入及流出系统的数量,存量则是指系统在某一时点时的所保有的数量。在这个重视数据统计的年代,追求流量规模被人们奉为圭臬,成为行为选择的风向标。现代化命题之下的建筑正是深受流量思维的蛊毒,因为推倒改建带来的是一进一出的数据增量。而存量则是关注总体的增加,重视日拱一卒的耐心和积水成渊的富足。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建筑的长寿,现代化里的中国建筑还沉沦在一种集体无理性的状态里得不到超脱,这种非理性源于流量统计煽动的狂躁,也源自存量思维的缺失。建了拆,拆了建,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血汗却也在这样一个恶性因循的机器中化为乌有。所以,相对于流量思维的数据陷阱,疗救建筑的短命特别需要存量思维的积攒,如此,方能突破三十而夭的瓶颈。

北京晨报   控制流量增加存量   4月8日

 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10-04/08/content_2013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