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冤枉,请教改刀下留人
(2009-10-13 13:07: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考写得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成都商报10月11号报道)
在时下的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抄袭、注水饱受诟病,要求对其进行改革呼声不绝于耳。四川大学新闻系的举措无疑釜底抽薪,铲除了论文作假的根基。不少人认为这是教育改革中的“管理创新”,对于抑止泛滥的学术造假,给出了新的注脚。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本身是本科生综合训练和总结提高的一次锻炼过程,沿袭日久。现在却突然剪除,不免让人怀疑这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育程式设置本来就有问题。作为执行了数百年的象牙塔规则,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繁荣学术,提升学生能力的多重作用。只是在现当下教育情境下,它异化为了学术抄袭的一次集体狂欢,屡发的论文抄袭事件引起的审丑疲劳,让人产生了毕业论文不除,学术抄袭不止的感觉。抄袭、注水并不是毕业论文的“原罪”,如果一刀切将其铲除,无疑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了出去”。
毕业论文冤枉啊,论文抄袭乱象不是“本科毕业论文”这个大方向错了,而是其执行过程中出了漏子。首先,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缺乏过程指导,盲目之下,抄袭就成了现实的选择。再者,我们一些高校的毕业论文的答辩控制形同虚设,评审老师对于学生的论文几乎来者不拒,一律通过。缺乏门槛审查和惩戒,就给了抄袭学术准入,怎会不泛滥呢?试想,大学如果严守“毕业答辩”这一关 ,毕业论文抄袭的浑水必将一定程度上得到澄清。
现在却成了教改除之而后快的“鸡肋”,源于教育管理者错误的归因,将操作层面的缺失放大成整个制度的缺陷。就像急躁的医生钟爱“盲肠切除”的方式来治疗盲肠炎一样,出了问题就切除它。这源于管理者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化失去了信心,恨铁不成钢,而实际上却是教育改革的退让。
作品置换论文是种教改的“盲肠切除”思维。要想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最主要的是教育独立和发挥评价机制良性作用,这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简单棒杀毕业设计,并不能对于高等教育有建设性作用,所以还请教育管理者们“刀下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