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计自揭"家丑"是明哲保身么

(2009-09-11 14:11:15)
标签:

杂谈

 

国家审计署继6月24日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报告中点自己名后,审计署前日首次公布54个中直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时,也将审计署本身纳入审计范围,在历年审计结果中首次“自揭家丑”。 (南方都市报昨日报道)

 

前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说过审计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肩负着监督财政收入合法合规使用的重任,其审计报告也是纳税人知情权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权利意识的日益觉醒,人们对审计“看门狗”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审计部门也需要厉行职责,防止沦为“宠物”。近年来,审计部门屡有动作,都是契合这种民意的进步。

这次审计报告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一次“审计风暴”情形,当时审计署的作为对于各行政部门约束资金使用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随后的审计报告却奉行“不点名”主义,受到国人诟病。应该说,此次审计署的行为令人振奋,不少网友击节称许。然而,在经年“不点名”之后,审计署却“掉转枪口对准自己”,费人思量。

此次公布的8万多字的《审计结果》中,有1300字的篇幅公开了对其自身的审计情况,涉及问题资金约2.4亿元。在当前各行政部门财政不透明,违规使用时有出现的情况下,2.4亿只是各部门“收支浑水”中的一瓢而已 。 然而,在6月24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 “审计署等15个部门本级年初预算有103.92亿元未细化”点名中,审计长毫不客气将自己的部门推向了“刑场”,而其他行政部门却在一个“等”字中得以“苟延”。避重就轻,“公布小问题,隐藏大问题”,那审计署就有“明哲保身”的嫌疑。这样的话,无异于对于民意的捉弄,民众对于知情权的期许,再次成为“空中楼阁”。

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审计署宁自揭“痈溃”,还是不点那些“大鱼”的名?笔者认为,其实这还是审计势弱的表现。被审计的部门多存在强大的部门利益,并且拥有众多资源逃避审计调查。扮演“得罪人”角色的审计署,在操作上也会忌惮这些权势部门,从而成为这些部门违规的“遮羞布”。

放着“大病不治”,却“彰己丑,以饰他人”, 拿自己开刀的“清水衙门”审计署显得有些悲壮。审计的“自强”不能靠“自戕”获得,对于国家财产 “看门狗”的目标,审计署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