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言习视点
言习视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722
  • 关注人气:61,7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硕士父母咋被小学数学题给“悲催了”?

(2012-05-03 23:34:41)
标签:

少儿

赵娜

洪山

数学题

培优

校园

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拿着一道培优数学题问妈妈,妈妈看了半天没搞明白,这时一旁的爸爸不耐烦了,称怎么一道小学题就难住你这个研究生。爸爸拿过题,看了一遍又一遍,只得连称“悲催了”。

昨日,洪山金地格林社区的赵娜,提起为儿子“辅导”功课的事情,一脸郁闷,她说自己跟丈夫好歹是个硕士,结果因为几道小学数学题,不仅在儿子面前很丢脸,而且对辅导他的自信心也大受打击,“现在的教育,实在让人难理解,但是没办法,大家都在拼。”

赵娜儿子的数学题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三组数字: 1、3、5、7、8; 2、4、6; 5、9;这三组数字都因同种规律而分组,请找出其中规律。”

赵娜说,夫妻俩看到题目就傻眼了,足足用了40分钟还没琢磨出来,只能“投降”,让孩子去培优班时,找培优老师解决。

赵娜把这道题拿给单位同事做,结果周围同事也没解出来,“我的同事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后来赵娜把这道摧毁了自信心的题目晒到网上,并且附言:“现代文盲硕士,辅导不了孩子,求各位大虾给个解。”

赵娜说,自己在孩子面前丢脸不是第一回。“我们两口子的自信心都快被这些裹经的数学题给搞没了。”(据大众网 来源汉网)

我以为,让硕士父母“悲催”的这道“培优数学题”即使让陈景润来解,恐也会“悲催”。这三组本没有“规律”可找的数字,很可能是“穿帮”了。试试看,假如把第一组数字中的“7和8”移位,把8放在第二组2、4、6之后,把7放在5与9之间,组成如下三组数字:1、3、5;2、4、6、8;5、7、9;其中就有“规律”可循了,它是三组等差数列,其公差为2。

对于“数列”作为硕士父母应该不是问题,问题是假如那三组数字没有“穿帮”,对读四年级的儿子讲数列的“规律”恐怕也会让他迷茫。何况那三组数字的排列本也无规律可找。因此,真正让硕士父母悲催的或许不是那些枯燥的数字,而是出这样题目的人。而这样的数学题不仅偏,而且怪。或许,我们可以把出错题的原因归咎与粗心或课本属“山寨”版的,假如布置作业的老师认真点,大概也不会发生“悲催”事。

而让学生家长悲催的事,不仅仅局限在数学题方面,一些语文题有时也让人很纠结。而在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下,学生与家长似乎也变得不敢越雷池半步。当然,像“假如你是孔融,你会让梨吗”这样的题目或许可以激发学生与家长的创新意识。可对于“有一是一”的数学题,出现如此让人悲催的事情,就不应该了。而出现诸多“悲催”的事,与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当今应试教育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同时也会造就很多“现代文盲”,其深层次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应试教育,恐怕也与教育体制“向钱看”不无关系。一个现实是,一些劣质教辅课本或是所谓益智培训班大量存在,也导致了教育的迷茫与“现代文盲”的增多。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见得像找三组数字规律那样难,关键是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有可能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