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州外来人口华安里社区子弟小学子弟学校校园 |
近日各大网站首页都出现了一组名为“武汉‘屋顶小学’”的照片,引起网友的热议。这所小学就是武汉市江汉区凌智小学成才分校。这是一所藏身于华安里社区一所民房内的农民工子弟小学。这栋学校租借的民房只有4层楼,楼内有6个年级共计200余名学生分布在各个楼层。教室大小不一,课桌比较破旧。没有校园,没有操场,楼顶和街巷就是学生的活动场地。所以被当地居民就称它为“屋顶小学”。11月17日,另一所位于郑州的“屋顶小学”也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
一直以来,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就一直让各级政府部门头疼。教育部也多次发文,要求各级教育局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甚至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帮助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可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缓解。身处于城市夹缝中的农民工子弟,同他们的父辈一样,难以得到这座城市的认同。
就郑州而言,虽然在基础教育阶段,外来人口子女需要入学的,只要有五证——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父母身份证、郑州市居住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此合同文本须是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或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及户口所在地乡(镇)级人民政府或县(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准予在郑就读的证明,就可以像本地孩子一样入学。但是那些城市中的小学并没有给予这些“小外来人口”们足够的名额,致使很多孩子只能在简陋的不像样的教室里度过自己的童年。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有适龄儿童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不受家庭财产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事实上,很多外来人口子女,尤其是像农民工这样的流动人口的孩子,都难以享受到这一待遇。
对于这样的局面,一味指责公办学校是不正确的。公办学校受到地域、基础设施、教职工数量、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只接受本地的孩子可能都存在问题,再强行接收这些流动人口,那么只有超负荷运转,实在是弊大于利。而部分教育专家认为,单独建立农民工子弟小学也不现实,容易使社会对这些孩子造成区别对待。不过在笔者看来,是否会造成社会的区别对待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预见的,而改变这些孩子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屋顶小学”的存在已经成为城市中一个难看的暗疮,无论多么繁荣发达的城市,办不好教育就一定不是一个先进的城市。农民工被城市差别看待已经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如果连他们的孩子都还必须要受到教育的区别对待的话,那么他们的心里会怎么想?国家每年在教育上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却连给孩子们一个像样的学习环境都办不到,他们心里怎么想?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们,看到同龄人高高兴兴走进漂亮的学校,而自己却只能在楼顶小心翼翼地玩耍,他们又会怎么想?
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加大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建设更多更好的学校,满足日益增长的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只要教育资源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势和强势,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自然会解体消失。但是这不仅需要教育机构同城市管理、规划部门相互合作,还需要全社会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少一点歧视,都一点平等;少一点推诿,多一点担当;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举手之劳的小事就能够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