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晶女人的花信风(之一)

(2025-10-29 11:15:07)
标签:

黎燕

散文作家

热爱

支持

写作

分类: 我的书评




作者黎燕:辽宁省作协会员、钟情散文写作、是一位著作颇丰、勤奋又热爱生活的作家,她的文风,像春天的早晨那么朴素清新!子蕴在此深谢多年来默默支持我鼓励我的黎燕姐!

 


          品鉴:水晶女人的花信风(上篇)

 

——读子蕴文集《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黎燕

 

感谢新浪博客,让我结识了颇有品质的博友、女作家子蕴(其名刘湘)。我与她年龄、经历、性情、爱好等大同小异,源自精神根系的隐秘汇合,倍感亲近,一经在某个时间点相遇,仿佛相交甚久的老友,无需见面,却心心相印。


 

2017年春节过后,子蕴将她的专著《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通过快递赠于我。捧起装帧精当,格调不俗的文集,兴奋与欢欣无以言表。我知道这本书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效应,在海峡两岸走红,一些高人、奇人看好此书,纷纷抒写了别开生面的书序或书评。


 

近年来,很难对一本厚书,连续地从前读到尾。而对这本书,却一反常态。子蕴的文集,让人怦然心动,爱不释手,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以不可遏止的热情和兴趣,一页页细心品味,且做了读书笔记。


 

无疑,纪实文学集《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堪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朵雪浪花,以其独具一格,素朴淡雅的格调,低吟浅唱了一名知青的人生旅痕与心灵牧歌,折射了一代人跌宕起伏的命运,华夏民族千回百转的进程,极具史学与艺术价值,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恒久地星光闪烁!


 

此书的装帧设计耐人寻味。

 

封面上半部(大于二分之一)为中国红底色,右侧印有竖排版,硕大的白色宋体字书名“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小字“子蕴著”;左侧是子蕴感念:“那是一个狂飙的年代,青春似火红,他们却上山下乡,为了什么?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下半部(小于二分之一)为纯白底色,印有北大荒知青子蕴冬天穿棉服,头上裹着长毛围巾,肩扛铁锤的一帧黑白老照片。

简单而明快,单纯而恢宏的封面设计,独具匠心,极富神韵。还没读正文,先自夺了人的眼和心。


这本书以笔者自己为主人公,按照人生的经脉走向,依次展开。369页的容量,分为:四篇序言,十个章节与尾声。


子蕴行云流水,清波荡漾的文字,间或搭配与之契合的黑白老照片,格外清逸。如此素面朝天,率性而行,不是天生丽质,就是底气颇足。清流致远的气格,或源自皇城根血脉里的醇厚达观,或源自骨子里的清丽潇洒。不禁想到,杨绛先生,汪曾琪先生的行文风格均江河行地,静水流深。子蕴的文字,与文坛大家根出一脉,以云飘哪里是哪里,水流哪里是哪里的特质,自成一家,尽致呈现了大气洒脱的至纯至真。


子蕴的这本书如兰似蕙,弥散着心性的沉香。将此书的灵魂物语,归结为水晶女人的花信风,可好?

 

 新浪博友,女作家子蕴的纪实文学集《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的艺术特质,可多视角透视,我仅从三个方面加以解析:


一.子蕴以素描的笔触,真实地描摹了曾经的知青,共和国同龄人的成长史,素馨流觞地吟咏了水晶女人的心灵牧歌


子蕴用三个章节,120页的篇幅,细致入微,情景交融地抒写了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涯。这部分,是此书的文眼,重头戏,值得细细品味。


想来,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而这十年,恰是一代人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数以千万计的学子在青春年少的大好光阴里,独自离家在外,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磨砺。


无法抹去的知青烙印,是这段岁月的刻骨留痕。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则是这代人的共同名字。


因而,知青话题,便成为中国当代史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尽管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令人欣慰的是,当年平凡如草芥的年青一代,其中的佼佼者,那年那月的现实情境,无法做出自己的抉择,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势,却在既定的环境里,以坚定的信念和燃烧的激情,以向着阳光而行的生命姿态,锲而不舍、坚定不移地向前走去,遂将一场非同寻常的境遇,抒写为质感明亮的别样风景。


子蕴是其中的佼佼者。

面对困境,心怀理想主义情愫,以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和仁善天性,脚踏实地地谱写了美丽人生的华彩乐章。

她的脉搏与共和国一起跳动,一起喜忧;

她的心魂与共和国一同经受磨砺,一同淬炼成长。


漫长的岁月里,无论身处何种境况,子蕴始终坚守对祖国、对社会、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深埋于心的挚爱与责任感,将担当的缰绳,紧紧地套在柔弱的肩膀上。北国的黑土地,留下了她向善向美、锲而不舍的身影。修水利、挖河泥、掰玉米、编写文艺节目、撰写新闻稿,坚持耕耘付出,过烟火日子……其实,以子蕴天生丽质,聪慧睿智,多才多艺的内外双修,省劲儿走捷径的机会,也是有的。但,她将自设的底线,看得如生命一样重。


宁可经受艰难曲折,千辛万苦,也要活出自我,活出尊严。在凸凹不平的岁月里,子蕴以外柔内刚,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品格,将波折与困境化育为暗香盈盈的花朵!


这样的画面经久地萦绕我心:

   北大荒女知青宿舍里,子蕴以大姐情怀,不声不响地把自己安顿在靠门处,让萍水相逢的几位姊妹少受冷风,多些安稳;


无论在连队,还是三十二团宣传队,团里的报道组,子蕴都和大家友爱相处,眼里尽是别人的长处优点;


报道组里第一人在《黑龙江日报》发表长篇人物通讯,子蕴无半点沾沾自喜,把功劳全记在别人身上;


子蕴毫不犹豫地将回城的机会让给了弟弟,为的是井下挖煤的弟弟早日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回到母亲身边;


在扑灭山火的重重险境中,子蕴悲绝地目睹战友壮烈牺牲,面对荒草肆无忌惮,疯狂燃烧,随时有葬身火海的危险,毫不畏惧,间歇时与队友一起唱歌,鼓劲加油;


子蕴坚守真爱,不怕被牵连,不怕多受苦,不怕回不了城,与同年同月同日生,社会关系复杂的知青D,风霜雨雪里苦苦相恋十年,千磨万击还坚劲,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极偏僻的大兴安岭大杨树结婚生子,谱写了超越艺术塑造的唯美爱情之歌;

……

子蕴以超强的记忆力,将铭刻于心的往事娓娓述说,讲给儿子,并将它们抒写成文,发表新浪博客,结集出书。字里行间,既没有高大全的虚假伪饰,更没有悲催,凄凉与愁苦——哪怕艰难的回京探亲之路,遭遇无端报复;哪怕小偷将家里度日的粮油等洗劫一空……乌云翻滚,霜寒露重中,我们看不到子蕴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相反,她总是以阳光思维,坦然面对生活的风霜雨雪,淡化消解坎坷与波折,找寻生活与人性的亮点,加以放大,让自己心里溢满光明与温暖,集聚能量,去闯过一个个陡坡,迎来一路的花雨缤纷。


于是,书中的主人公,一个真性情,心里满是温情爱意,耿直聪慧,纯真豁达的水晶女人,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地凸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这本书的大家情怀,大家手笔,大家气象,自然天成于素朴浑厚,诗意盎然的文字里。

此书的内在魅力,由此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