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选载:读《水流心犹在》

标签:
读懂子蕴回归本真拷问灵魂不平而思价值所在 |
分类: 我的书评 |

(一)读懂子蕴
知道“子蕴”,是在“一叶知秋”(叶玉枝)的博客上。我常调侃,把叶玉枝的名倒着念,“金”枝玉叶。叶玉枝是我在太钢电修厂工作时的朋友和同事。从她的博客上常看到有一位网名“子蕴”的留言,留言贴切且有内含。时间一长知道了,她们是“北大荒”插队的荒友。我在博客上追着看她一篇篇回忆文章,文章真实,情感饱满,文笔流畅。文章汇集出版后名叫:《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立即购买了一本,这本是删节本,因为好多内容在博客上看过,看出这是“洁本”。2019年8月18日,叶玉枝告我,秀威出版社蔡登山先生来北京有一个新书发布会,子蕴也参加。于是,在北京高晓松图书馆,蔡先生新书发布上,第一次认识了小叶的荒友,久闻其名神交已久的子蕴(刘湘),并得到一本刘湘签名的秀威出版的“全本”《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二)破题
要读懂子蕴(刘湘)《水流心犹在》,要先读懂杜甫的《江亭》:
子蕴为什么要借杜甫诗意作为书名,这就不得不提到子蕴的另一本书《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十年文革,十年北大荒,作为老三届的高中生,因文革而痛失上大学的机会的子蕴,这对于那一代年青人是永难忘记的岁月。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像水流一样消失了!不甘心而抗争,心犹在!既犹己,又犹民,更犹国。不能忘记就把他写出来,反思历史不宜迟(丁东语),历史拒绝遗忘。从海河边的小洋楼到京城的四合院;从个人苦难的经历到国家痛苦的兴衰。我们一路走来,从未停止。
岁月从未静好。只有努力奋进,才能有所前进。多少人想重新活一回,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水流走了,就永不回头。写个人回忆,就是为了“重新活一回(陈为人语)”。就是《水流心犹在》,书未读完,先“破破题”,对吗?!子蕴。
人是有记忆的。忘记苦难的民族,就是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历史……
(三)拷问灵魂
子蕴的《水流心犹在》,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更是对历史的拷问。被裹胁的青春裒多益寡,不是无悔,而是无奈!是悔断了肠子还无处述说,是“母亲哭倒在北京火车站”。
“浮沉千古事”,子蕴问东流。
翻开《水流》,那一句句一段段深情描述,难道只是对以往的回忆?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是没有读懂子蕴。字里行间,泪水与乡愁,是作者对世事不平的呐喊。不平而思,这是正常人的思维;不平则鸣,这是正直人的行为准则。反思并记录下来,这就是敢于担当!
邵燕祥先生有书曰:《胡同里的江湖》,胡同里是有江湖的。子蕰《水流心犹在》与邵先生《胡同里的江湖》异曲同工,那一座座四合院就是历史的缩影和足迹,那一栋栋小洋楼就是历史的凝固和足迹。
四合院和小洋楼足以让人留连忘返,足以让人夜不能寐。而能使多少年后,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而不致令其湮没,泯灭在渐行渐远水流似的历史长河中,因为有《水流心犹在》,因为有《胡同里的江湖》。
流不走的是那片情,那片对故土的热恋。流不走的是“天坛明月照我心”,是走遍了南北西东大江南北,“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书终于读完了,可我还陷在作者描述的北京胡同中不能自拔。
几百年的民居,以“危房改造”的名义,被消灭了;几百年的古建,以“危房改造”的名义被不知什么单位盖成了豪华的“王府”。
前门外,东南那一片弯弯曲曲的胡同,因古河道而建,从空中看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听听那难忘的地名吧:三里河、桥湾、大江和小江、草厂一到十条、冰窖厂和薛家湾、草席胡同和南芦草园……弥足珍贵的胡同就这样一条一条地没了。这是一片最具老北京平民百姓生活气息的历史遗迹,就这样被消灭了!那浓浓的北京味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改造后的前门大街,没了地气,更没了人气,京腔京韵也慢慢地变成了南腔北调。
我心中的老北京,只能留在浓浓的记忆中,确实是怎么也挥之不去!
回忆过去的苦难往往是痛苦的。揭开伤疤,不怕疼痛是需要勇气的。子蕴两本回忆录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