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选载:那些故事绝非虚构

(2023-06-14 13:10:33)
标签:

经历

回忆

情感

知青

感悟

分类: 我的书评

        书评选载:那些故事绝非虚构   子蕴的MEMOIRS跳出博客,凝结成白纸黑字《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出书了。尽管boke借助网络cuanbo迅捷,覆盖面广,却总是不如书那么“正式”,何况是明码标价、上市销售的书,那是要跨过高高的门槛儿的。所以,恭喜子蕴!还想恭喜书的读者。因为书是在taiw出版的,我想当然地认为读者多在taiw。不管他们是出于对“wenge”的好奇还是对《大.江.大.海》的爱屋及乌而购买了这本书,想必读后都不会后悔,因为这本书让他们如此具体、如此鲜活、如此真实地了解了wenge,了解了shangshanxiaxiang,了解了一代人的成长经历。


子蕴擅长讲故事,在兵团时,“晚上没事,我就给大伙儿讲故事,讲笑话”,“我的故事大多是以前看过的短篇小说和电影,有时还给她们讲鬼故事,吓得她们吱哇乱叫”。这次,子蕴又给我们讲了一连串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是她自己——打小就觉得“臭美是第一位的”漂亮女孩儿,“没心没肺地疯玩到八岁才上了小学”的宽心女孩儿,成绩好且多才多艺的优秀女孩儿,危难中为茵写控诉材料、把伤痕累累的林伊母亲藏在自己家里的侠义女孩儿;上山下乡来到兵团,“我就从这一天起义不容辞地当起了她们(六九届小女生)的大姐”,命运女神的眷顾,“我因为墙上挂了一把吉他进入了安团长的视线,又因为搞了一台节目被借调到团文艺宣·传·队”;在内蒙的扎如木台和黑龙江的北兴,“我和D就这样远隔千山万水,天各一方地苦恋着”,坚持着,终于“吹尽黄沙始到金”…… 


听得我们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牵肠挂肚,欲罢不能。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充满歌声的校园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而子蕴超好的记忆和传神的讲述,不仅让我们看到那个戴着用父亲的领带做成的蝴蝶结的小女孩儿,如何欢蹦乱跳、又唱又笑地一路走来,走进北京市少年宫的布谷鸟合唱团,走进有着“一水儿的女孩子”、“曾经蜚声海内外”的北京女十二中,而且激活了休眠在我们心底的记忆,情不自禁地把自己融入故事当中。 


子蕴说:“那时候的我真的感觉沐浴在dang的阳光雨露下,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心里满满地装着阳光,脸上甜甜地漾着微笑。”“每年的九月是我们快乐的时光……我们上学我们练队,我们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生活的大门还没有敞开,那种期待有多么美好。”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写照,而是一代人的情怀和精神面貌。 


调入团宣传股报道组后,写文章成了子蕴的主业。子蕴能写。书中具体讲了两件事,一是她入组不久就完成了第一篇文章《爱在心上 育在根上》,“稿件发出去就见报了,《黑龙江日报》大半版”;一是“我以安团长名字写的一篇学习《国·家·与·革·命》的心得,即国.家.机.器的两个作用,以《镇.压.敌.人 保.护.人.民》为标题,于七月份发表在《兵团战士报》上”。这在当时肯定是很好的成绩,所以第一次是“我高兴,全组人高兴,李楚华主任更高兴”,第二次也是“令安团长、李主任非常高兴”。

 

子蕴在讲述这段经历的同时还写道:“那个年代我们写文章讲究套路,语言、思路都有个定式。假大空是文章的通病。……而且要层层深入,要无限拔高,写出境界来。”“事隔四十年再看这篇文章,时代的烙印太深了,空话套话连篇,因为无限拔高,也在连队造成不良影响,令我难堪、汗颜。”我们都是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中逐渐成长成熟的,都曾有过为达到某种标准、符合某种要求而扭曲自己的经历,而且在挺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这种扭曲当作应该接受的改造,自觉地为此付出努力。 


惊魂九·一·三,“这个事件对我的思想乃至信仰的打击是致命的”,“从那天开始,我不再信任什么,不再信仰什么,一种理性的清醒甚至近似灰色的消极情绪悄然升起,我甚至有一种感觉:我自·由·了!”读到这儿,我像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听到刘欢演唱《心中的太阳》那样,一下子泪流满面。“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哪个更圆哪个更亮……”那三个连续的“我不知道”,一个比一个音调高,似在奋力地向上挣扎,在似是而非的迷茫中挣扎。记得那时我在创刊不久的《音像世界》杂志任职,杂志每期都会登一首新歌的歌谱,那一期我建议登《心中的太阳》,结果卖得特别好,总编表扬我提了个好建议,我却有点酸楚地想:不知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是因为被戳到了痛处而格外喜欢这首歌?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几番兜兜转转之后才明白,最应坚守的其实是内心那份真实?所以,我能读懂子蕴为什么会感觉“自由了”。  


子蕴特“招”人。男生就不说了:那个在她作业本上写上“东风压倒西风”的小学同学振,那个做了一大桌菜招待她,并在病重住院时还用塑胶丝给她编小玩意儿的中学同学新的哥哥,那个军训时总是表扬她的排长,那个从湖南大山里给她写信,希望能与她互相通信、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山里学生,那个图书馆的返城知青小于,不都被她所吸引吗?就连身边的女孩儿,也都着魔似的围着她,屁颠颠儿地跟着她。书中提到的曙丽、幼佩、肖怀珍,在分开三十多年后提起子蕴仍兴奋不已,关于她的话题不断;“绿草茵茵”,没有上山下乡的经历,与子蕴也从未谋面,仅仅因为读了她的博客就对她极度痴迷,死活要当她的妹妹;还有那么多熟悉的不熟悉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下过乡的没下过乡的,追着看子蕴的博文并留言,表达着他们的激动、感慨、关切。这是为什么?因为子蕴的漂亮、活泼、风趣,更因为子蕴的真诚和热力四射。她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不虚构,不粉饰,虽然没有离奇的情节,却有我们熟悉的场景,虽然没有诡异的悬念,却有我们珍惜的情感,一读就被吸引,被打动,产生共鸣,激发出感想。而且,子蕴讲故事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像她平常待人接物一样,话匣子一打开哗哗哗往外倒,有些话像是憋得太久了,嘴一张就跟头把式地往外涌,她也不多加修饰,一吐为快,让人面对着一个个方块字就能看到她的眉飞色舞。这也许就是那么多人喜欢子蕴的原因吧? 


说实话,刚看到书的序言中把子蕴和龙yingtai联系在一起时,我是愣了一下的,尽管龙yingtai是我喜欢的女作家,子蕴是我仰慕的大才女,但我觉得她们并不一样。龙是深刻的,犀利的,而子蕴是真实平易、天然去雕饰的;读龙是被撞击,读子蕴是被感染。我愿意子蕴就是子蕴,是我们的姐,我们的“巴依老爷”,听她讲故事、跟她聊天不用正襟危坐,而是那么随意,那么亲密无间,那么无所顾忌。 


子蕴在书的开篇引用了一句至理名言:惟有千千万万朴实的生命记忆,才能融铸成不可涂改的历.史.真实。谢谢子蕴,用亲身的经历,用一个个绝非虚构的故事,用那真实的点点滴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朴实的生命记忆,使后人能够依据这些宝贵的素材去了解真实的历史。


                                            小建  读《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201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