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象文:读子蕴

(2021-09-12 08:06:05)
标签:

水流心犹在

似水流年

心路历程

青春

梦想

分类: 我的书评

    


唐寅:我读《水流心犹在》


      

前言:陶象文先生,原上海师大附中68届初中生,1969年6月去黑龙江引龙河农场上山下乡,1977年恢复高考,考入上海华东师大数学系。退休前做过教师和企业高管。

和陶象文先生相识是在开博初期,那时候的博苑以曾经的知青为主,各个思想活跃,文笔不俗,真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派繁荣景象。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好多网友都或主动或被动的在网上消失了,陶象文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当余**先生向我转达了陶象文想买我新书水流心犹在意愿后,我马上寄赠一本。没想到的是,陶象文不仅看了我的书,还写了书评,并细心的查阅了我在北京曾经居住过的胡同历史,真是令我非常感动。现将书评转发至此,与朋友们一起分享精彩。

 

                 

                             读子蕴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因为好歹你都要失去它,这是一个叫尼采的人说的。此人信奉酒神,向悲观主*义宣战,唱了一辈子生命的颂歌,视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是克服生命无意义的唯一出路,认为看破红尘是巨大的疲劳、是一切创造者的末日;他把生命比作一个桀骜不驯的妩媚女子,她使你受苦了,可你怎么会不甘愿为她受苦呢?所以受苦也成了一种快乐。你也许会恨她,可当你恨她的时候,其实你最爱她。文学是为生命起舞搭建的舞台,从而使人的有限生命克服琐碎无聊、超越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一种可能。人是万物之灵,仅仅因为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我思故我在,在外部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喧嚣,人们己无暇顾及内心状态的异化世界,如何保持住人的诗意、情丝和对生命的憧憬,就是她要做的事。这种在文学里寻求活法的人现实中是确实存在的,如知青作家史铁生,他的生死劫难超出人的想象,他生理残疾,却过着真正的内心生活,生前写下“我与地坛”留给人世,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大悟彻悟,充满诗意和哲理,把生命过得如此从容、如此美丽,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还有多年前我在博客上认识的北京女子“子蕴”,她那本《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以及陪伴她一生的俄*罗*斯情结,让我想起流放西伯利亚的贵族女子,在艰难的忧郁岁月里还保持着女性的优雅。后来我的博被“消失”,众多博友亦不知去向,落了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只是不晓得她,子蕴是否还守着她的园地?


最近在网上获悉,她的新作《水流心犹在》在台出版,引起许多读者强烈反响,有人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子蕴现象”,于是我通过余*杰*老师找到她,很快她就给我寄来了新书。子蕴的《水流心犹在》让我想起一部刻在文学史上的奇作《追忆似水流年》,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人类阅读史上的超级经典”,凡是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喜欢这部作品。莫言说:“这部作品启发我通过记忆和气味去寻找过去的生活,爱情、痛苦、欢乐、寂寞和我们的一切。”


子蕴是天然性情中人,从她笔下流淌出的不是长篇大论,没有声嘶力竭,而是对人的苦难不堪忍受的悲哀与同情、是从人的欢乐与哀愁中滋生出的一朵花,是她饱含欢乐和泪水的亲身经历,是一种童真,一种柔软,一种深情,一种优雅。她那封永远发不出的信,信中她对那死去的吹口琴男孩的纪念、她对她父亲的往事追忆、对她母亲的深切怀念,她的北上之路、她的爱、她的悲,以及她天生敏感、自幼形成的俄罗斯情结的小资情调,象黑夜里的一颗莹火在关外漂泊。在知青短暂多艰的一生中,有几个灵魂的狂欢节?有几个秋天里的春天?又能几回看见那象征童梦和纯洁爱的萤火灯笼在草丛里头缓缓悠悠地飘移?


罗素说:“一直以来有三股单纯却势不可挡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人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以及对人类所遭受的痛苦难以忍受的怜悯。这三股激情就像阵阵狂风,肆虐地将我吹得飘来散去,飘过痛苦的海洋,却又濒临绝望的边缘……”假如一种理想、一种文化,不是把根深深地扎在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不是从人的欢乐与哀愁中滋生出的花朵,那它与人又有何相干呢?


夜阑人静,读着子蕴的经历,体会着她走过的心路,我就象体会着我自己,我们都是同龄人,都有过少年时代、青春梦想,都曾当过知青,去过北大荒,北大荒十年的白山黑水是一幅生命凄壮的图腾,是人生极致的巅峰体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文*革*前,我看过一些描写北京城里的小说:北京城里的四合院曾住着林道静,子君,骆驼祥子和虎妞,城南小胡同住着英子和秀贞,城墙挂着月牙儿,还有北京的前门大街、天桥茶馆、街头艺人、胡同小卖、冰糖葫芦。曾几何时,北京城里文人荟萃,大师云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到了文*革*,这些印象全破灭了。


子蕴自幼在北京胡同的四合院里长大,心里装着这座古城半个世纪的悠悠岁月、世事沧桑。北京胡同是这座古城的历代家谱,从童年到下乡回城,子蕴家先后住在北京四条胡同:第一条是北京安定门大街分司厅胡同,始建取名于明朝,民*国*时冯玉祥住在这条胡同里;第二条是北京地安门的南月牙胡同,属清代皇城,光绪时称“南月偃胡同”;第三条是东四十条胡同,一条有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街道,有“段祺瑞执*政*府”、“欧阳予倩故居”、“和敬公主府”等历史著名建筑,尤以“段祺瑞执政*府*”最出名,曾是“清海军衙门”;第四条是北京朝阳门的老君堂胡同,西起南小街,东到老城墙,建于明朝,明朝时称“铸锅巷”。明清年代,这一带是北京城里出了名的繁华地,灯红酒绿,香风袭人。上世纪初,胡适嫡传弟子俞平伯就住在此,和子蕴家住贴隔壁,一座四合院,虽不富贵堂皇,却也十分规整典雅,有正院跨院,房舍不少,院子也大。俞平伯爱昆剧,这里曾是北京有名的昆剧票友的沙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住在旁边的竹竿巷,胡适有诗云“我住竹竿尖”。民*国*时,社会各界名流和北大学子常到此造访,有傅斯年、朱自清、陈独秀、顾颉刚、启功等,是老君堂胡同老街坊引以为荣的一景儿。


如今的北京城己不是子蕴记忆中的老北京城了,在它行将消失殆尽的时候,她要再现它,保存它,保存在她用文字构筑的象牙塔里。在她书中,我看到了这座古城远去的背影,不禁想起林徽因,当年看到北京城墙被拆,她一下病倒了。悠悠岁月,往事如烟,又并非如烟,读着子蕴的“水流心犹在”,一片无边的思绪在心中弥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