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读给你听

标签:
朗读喜马拉雅青春礼赞祭奠 |
分类: 我的收藏 |
从3月31日到6月27日,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分12次朗读了子蕴作品《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的重要章节,并发布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算是做成了一件事情。
其实早在去年10月份,因朗诵子蕴的新诗作而发现了“喜马拉雅”这个操作方便的朗读平台,当时即想试着读子蕴的纪实文学,但读了几段都不如意,就放弃了。我是个懒人,没有理由逼着非做不可的事,十有八九做不成。
没想到,“逼”着我的“理由”来了。3月29日晚9:52,子蕴发微信给我:因为《私人史》发了我书的节选,结果今天网上好多群都在转发。更有意思的是公众号《老知青家园》也转载了,还配了男声朗读。我的同学群转发了,都说应该请个女生来读。我刚刚听了一遍,这个朗读者连“儿化音”都不会,要是请我们小建朗读该多好啊。我现在转给你,你有时间听听啊。
我一听,明显不是“人”读的,应该是出自语音合成器,虽不至于“呕哑嘲哳”,但确实有点儿“难为听”。于是我义不容辞,第二天开始朗读《私人史》转载的长篇纪实文学《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的第七章:《我的待业生活》。当晚8:35,我把完成的朗读版发给子蕴,请她审听。
子蕴给我发微信:我正在听,把房间的灯都关了······已经珠泪滚滚······我听完了,好几次泣不成声,过去的一切如电影般重现,我都忘了是你在读,完全沉浸在过去······我告诉她,我在读第一段时已哽咽,索性停下来,哭一通,再重新录。这部作品我已是第三次“读”了,第一次是看博文,第二次是看书,该联想的,该动情的,都联想、动情过了,可是,当我真的用声音把它读出来时,还是情不自禁。
3月31日,子蕴和我同时将《我的待业生活》朗读版发到微信朋友圈,很多朋友点赞、留言、转发,给予充分肯定。4月11日,子蕴将此朗读版发在她的博客上,又引起一波热评,多位荒友、网友表示,希望听到更多的内容。子蕴不淡定了,我也有点儿“鲜格格”,于是,我们开始商量如何继续读下去,再于是,我每周读一集,陆续读完了《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的主要章节。
虽然在农场广播站当过几年广播员,但我并未接受过播音或朗读的专门训练,所以没什么“技巧”,除了普通话标准,如果还有什么亮点的话,我觉得就是对原作的理解和自然表达。我自信对子蕴这本书的理解是准确的,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更因为我们相识相知,当我读着其中的故事时,子蕴讲述这件事的腔调、神态似历历在目,当然,我不会刻意模仿,我只要把我感受到的子蕴的内心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就行了。所以,当有朋友说“听着听着,觉得是子蕴自己在讲述”时,我觉得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这个朗读版能吸引着听众听下去,首先得益于内容吸引人。女十二中无忧无虑、蓬勃向上的校园生活,满溢着清纯、飞扬的青春气息,勾起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文革岁月或悲惨或荒唐的情状,怎不令人椎心泣血、时时警醒;从刚刚萌芽的恋情到为了爱如飞蛾扑火般决绝,那凄美的爱情比张艺谋的《山楂树》更催人泪下。而十年知青生活,在艰苦的劳动锻炼中变得粗糙、坚韧,一步步脱胎换骨;在变幻的政治风云中一点点成熟、蜕变,终于破茧成蝶;少小离家老大回,两手空空从零开始,咬紧牙关一步步向前、向上······更是一代知青心路历程的写照,会引起多少人的共鸣。
知青,我们曾经的名字和身份,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但它留给我们的烙印却不易磨灭。国家走了一段弯路,花样年华的我们,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我们沮丧过、愤懑过,也焦虑过、彷徨过,但还好,我们没有在怨天尤人中沉沦,没有自暴自弃,当不了顶天立地的栋梁,就做忍辱负重的基石吧,踏踏实实,不卑不亢,站得直,输得起。
我把《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读了一遍,像是把那段蹉跎岁月又“过”了一遍,很多跟着听的朋友也是边听边回忆。我们连的亚强姐也是北京女十二中的毕业生,在听了《我的待业生活》后告诉我:真是感同身受,那个年代我们承受了太多的白眼、嫌弃和委屈,好在后来凭借着个人努力和不服输的劲头,逐渐摆脱了厄运,结局还算说得过去吧。听了《令我魂牵梦绕的女子十二中学》后,她又留言:很有带入感,回忆满满,作者描述的场景都是我们的亲身经历,文中提到的老师在我记忆中都找得到,化学丁老师叫丁吉,也教过我。在听完《峥嵘岁月不峥嵘》后,单位同事、也曾去过黑龙江的传美说:在你的朗读声中,陷入对东北知青生活的回忆。单位同事、曾在浙江插队的正安说:我喜欢!和我们的经历基本相似,所以能有共鸣。同是32团的永铭大姐说:听着熟悉的名字、熟悉的经历,有围坐在火炕上聊天的感觉,这些故事和我们有缘。在听了《文革岁月》后,32团北京知青召集人巩得有大哥说:这一章引发我对1966-68年文革初期最后的学生生活的回忆,那时的恐怖画面又历历浮现眼前。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能知道文革在我们的眼中看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这篇纪实能让他们想象出那些恐怖的画面。现在有人想为文革翻案,听一听这个朗读,还能答应吗?我的一个儿时的邻居,现在远在日本的友薏也在听,我问她:你是局外人(没上山下乡过),实话告诉我,听得下去吗?你听完了吗?如果你觉得还吸引人,能听完,我就放心了。她回复我:我虽是局外人,但姐姐们的经历让我刻骨铭心。是啊,她们家五朵金花,上面四个姐姐,两个去了新疆,一个去了甘肃,一个去了黑龙江······
我把《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读了一遍,那是子蕴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其中几多不堪回首,几多刻骨铭心,是对青春的礼赞,也是对青春的祭奠。我读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