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屏:读子蕴的《水流心犹在》

(2020-08-14 12:46:41)
标签:

小屏

书评

读书

思考

感想

分类: 我的收藏

 小屏:读子蕴的《水流心犹在》

 

                                                          前言:

 

小屏是我上海10年笔友。我们俩的经历非常相似:在黑龙江上山下乡十年,返城后又与丈夫分居八年(我分居七年)。所不同的是,1978年她以优异成绩考进哈尔滨师范学院英语系。先后做过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情报翻译等工作。小屏知识面宽泛,一专多能,她的博文对哲学、政经、经济、股市都有涉猎,但最擅长的还是中文写作,散文,小说,评论文章样样在行。小屏是干部子弟,但她身上一点没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相反她认真、直爽,真诚、善良。她的博客点击量超过百万,却一直沉稳低调,不事张扬。感谢小屏在百忙之中,给我写了那么精彩的书评,感谢她给予我的真诚友谊,愿我们相互支持,共同坚守,为博园的精彩纷呈奉献绵薄之力。谢谢小屏。

 

                                          读子蕴的《水流心犹在》

 

                                                     小屏

 

与以往看子蕴的文章不一样 ,看着看着就想写写自己以往见过的人和事情了。

 

子蕴对北京,天津故居的描述,除了有电影画面的印象,更有她自己的人格魅力所给予我的很大影响。

 

她是把辛苦写作的每一天都看成不辜负自己生命的起舞,看成自己是通往洞察生活本质的一座桥梁,而非是那种炫耀自己文采为目的的写作,她在努力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子蕴有一个不同于我们大家的童年时代,那里面有着应该一直延续下去历史传承,或者说是保留着以往时代美的痕迹。

 

她满目看到的大人们穿着打扮非常时髦,款式时尚多样,有穿旗袍的,有穿布拉吉的,有穿七分裤短款中式衬衫的。

 

子蕴的母亲是以一个穿着藏青色旗袍,领口别一支钻石的横8字领花儿,浅蓝色高跟鞋的小资温柔得体形象深入她的心。

 

而她二姨穿着白色镶蓝边的布拉吉,白高跟鞋,与妈妈牵手走在步行街上,成为一道风景,一对美人儿。这让她比同时代孩子更懂得美的含义是与丰盈的心灵和富裕的生活紧密相连。

 

不舍弃这些才恰恰是为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舍弃这些反倒是让人们放弃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自由。

 

子蕴对童年的每一个美好回忆,对自己美好童年生活细腻描绘,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样她以现实的态度描写了一个她小时候生活的天津,北京城市美丽画面。

 

描写中有着两个地方的不同风土人情。在她单纯可爱的眼睛里多取的是人善良的一面。

 

她让我领略到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另一个天津,在以往岁月中我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是有偏见的。

 

她也让我更深刻的体会着,自己去过不知多少次的北京这个城市

 

我是从她的各种描述中,更深了解昨天老舍笔下的北京人和今天北京人的不同变化。

 

子蕴的生活经历让她有能力,把已经被现代生活吞噬掉的那些北京与天津的传统建筑;胡同四合院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的描写下来。在她的笔下让我看到了东四十条的四合院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北京四合院;五间大北房前廊后厦,北房东西两间耳房,东边的一间是厨房,前面是一架葡萄,厨房里面供着灶王爷,西边的一间是洗手间,洗手间前面有一棵大大的枣树,遮住了洗手间前面的一方空地。

 

她饱含同情描述了,房东老太太家三位女性,寡婆婆寡儿媳和一个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孙女。西房三间住的北京解放时随傅作义起义的职位很高的老夫妻俩,无儿无女。文革前后的两重天境遇。

 

她精巧地把伊丽莎白·基斯的画的色彩同样以写实手法,把北京的气质定格在了她的作品立意上,把那个年代如诗如画的北京城用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

 

“清晨,城门开,骆驼队驮着大包进城,太阳还未彻底笼罩这座城市,街巷已经响起叫卖声,人群熙熙攘攘,直至傍晚燕雀归巢,皇城沉入古老的静谧。一年四季,宫墙的红,松柏的绿,银杏的金,瑞雪的白,岿然的石狮与戏耍的孩童···威严,散淡,熙攘,沉静,这就是老北京的性情。”

 

同时,她又能细描她家窗前的一棵高大的枝叶茂密的核桃树,西房前的一棵高大茂盛的海棠树,房东的窗前是一棵白玉兰,廊下挂着一支鸟笼子,两只黄色的小鸟吱吱叫着,跳来跳去。院子中间是一个大鱼缸,几条鼓着大眼睛的金鱼摇头摆尾甚是得意,金鱼缸的旁边是石榴树和夹竹桃。木格子上贴纸的木窗,用一支短短的细竹竿就可以将打开的窗子支起来,房门也是不关的,只是挂一张竹帘子或者草珠子编的帘子,偶尔有风吹过,珠帘子就会哗哗啦啦的响动一阵子,让人想起“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些逼真形象总能把我们带进当时的实景中。

 

我们还可以在她作品的描述中,领略北京四季的风景。由此可见的是,她的写作由自然吟唱进入到了有构思的创作状态,让她的作品也有了无限延伸的空间。

 

在她对北京四合院秋天季节的描述中,你能发现,四合院是融合着许多乡村的元素:隔壁院子的柿子熟了,一树肥嘟嘟金灿灿的柿子越过墙头伸出院外,每次路过我都抬头观看,忍不住唱歌;“柿子熟了一个一个红透树梢,柿子熟了,压得树枝弯下了腰,啊,山前山后像满天繁星照耀,公社姑娘乐坏了”!巴不得哪个柿子多情,掉下来砸我头上。海棠,枣儿我不用馋别人家的,我家院子里都有,中秋前后,果子熟了,每天都有熟透了的海棠枣儿落在地上。

 

子蕴快乐的童年,不禁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八岁之前童年是灰白色的。我每天是几乎看不到自己的父母,他们一直处在非常频繁又紧张的工作状态上;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抗美援朝,资本家的改造,反右派的运动中,革命干部那时是忙碌到完全没有精力和时间看顾孩子的。在他们把我送进了一周才能回家一次的托儿所后,我就天天处在不安恐惧,因极度思念妈妈而一直非常难过。

 

我的小眼睛已经看不到上海最美丽的别墅花园,也感受不到那里更多的乐趣,更别说那里有比四合院更高更多的花草果树来了。所以我对童年的回忆,很少有那些自然美的东西。我的回忆是残缺不全的,只有自己发烧生病才能回家的情景。即便,后来离开了那上海最好的幼儿园,我的脑子里也只有那个如牢狱一样的铁门和栅栏,实际生活中那却是漂亮的艺术品。

 

就是今天,我都在想,我以往那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些被遗弃的记忆啊。

 

其实在生活中,当我们飞翔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里,我们就变得越是渺小。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就会丧失对自我的认知。子蕴很早就做到了把生活当作是一面镜子,她努力追求的每一件事,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

 

  子蕴的书,不仅能让我们沿着她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为作家不仅仅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的白昼之光,更是应该深知夜色之深。她的作品没有受到出版的严格审查,不用刻意回避许多现实存在过的事情,她是用来大量身边人的遭遇来告诉我们;一棵树要长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么它的根就必须更深入黑暗。

 

当你看到;夜晚夫妻二人正说着悄悄话,忽然听到床下有响动,张先生忙到床下张望,只见黑乎乎有一个大活人趴在那里,这一惊非同小可,张妈妈险些送了命…….,问其所以,原来那个人是厂里派来的,因为张先生没法立案,他奉命前来调查偷听以便定罪的。从此张太太总是疑神疑鬼,神神叨叨,闭门不出了,甚至变成了精神病人。这样的黑色幽默会让你从开头的笑变成泪流满面的。

 

当你知道子蕴桃二姨的好朋友宋,留苏大学生,她曾经把冶金事务所及院里的人们组织起来,唱歌跳舞演话剧,宣传妇女解放、爱国卫生、抗美援朝等等,这样一个激进的爱国知识分子,也会成了右派,文_革_中她跳了海,她的先生也被下放到大西北,下落不明时候,你就明白了这样的不幸是许多同时代知识分子的不幸。

 

你还能从一个个早逝的亡灵中;最早离世的是漂亮的苗平阿姨,吴先生和他的儿子,吴太太黄太太,殴打致死的邻居婆媳还有最让人揪心的那个吹口琴的男孩,你就会为那个黑暗而他们各自的不幸而毛骨悚然。尤其在子蕴那篇《一封无法发出的信》中,你能感受到自己青春的情怀。

 

她在这篇作品中运用了一种蒙太奇手法;以远景推出大量特写的连接镜头,来造成了读者心理, 情绪, 与抽象意念的结果。她在许多文字形成的镜头间的并列出现;那个多有才华的男孩从小到大的活动与她无声无息的邂逅,还有火光冲天的抄家,直至发展到那个男孩想邀请她一起回自己家乡插队落户和子蕴自有的女孩矜持与母亲的提防保护,这些激烈冲突的情景,带给读者是第三种新意义的解读。

 

当子蕴在描述一个主题,尤其是含有人性凄美感情的作品,她是将吹口琴男孩子不幸生命中的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了一起,所产生暗喻的作用是直指人心的。

 

随后,她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画面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让读者产生了非常连贯思绪、与自己遭遇的对比和更多联想。

 

我们是随着她的那些衬托悬念和快慢不同的节奏,看到的是一代年轻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因而我非常看重这篇文章的社会意义。

 

子蕴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子蕴对父母对亲人的爱跃然纸上。可是也许是她已经出版了两本书,这里的着墨就偏于平常。

 

更因为她作品人物中的大多数都处在了真正的苦难中,我们就会把更多的关注投到了那些不幸的人身上。

 

她的思想启蒙中有着姥姥对她的很大影响,姥姥告诉子蕴,一定要把宗教和传播宗教的人区分开认识,一定不要迷信任何人,看一个人好坏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这个简单的常识恰恰就是我们这代人最糊涂的。

 

如果说子蕴的作品中我觉得还有些不太如意的地方,那就是应该把犄角旮旯的那些事情都融入到北京四合院和天津钢厂宿舍的生活中去,那样的民族文化的基点会更扎实,社会视野也会更开阔的。一切都是会更彰显作品的立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