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2019-04-08 08:00:52)
标签:

桃花潭

汪伦

李白

水阳江

凤凰

分类: 我的随笔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是宣城又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景点,我们慕名来到桃花潭一游。桃花潭的潭水深、风景美、故然是吸引游客的原因,李白和汪伦的故事和李白的诗更是让游客深感兴趣的。


汪伦是唐天宝年间泾县县令,也是一位诗人,因仰慕李白的才华,故约李白来泾县游桃花潭,每日以桃花潭水酿造的美酒招待,饮酒畅谈,吟诗作赋,陪伴多日,李白被汪伦的热情好客所感动,以诗报答,表达真情,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诗《赠汪伦》是我中学语文课上学到的,可是谁能想到,诗中的桃花潭就在宣城,我祖上的老家境内,这怎能不令我感慨万端!


我们乘小木船从翟村横渡青弋江过桃花潭,来到桃花镇,沿石阶小径一路上坡,一路上见不到几个村民,游客也寥寥无几,一种古老、冷清、静谧的氛围令我这一颗浮躁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徜徉在这宁靜古老的村落里,仿佛穿越到遥远的过去,有些朦胧,有些不真实,似在梦中。


走过那些石砌的民房,穿过门洞走廊,见到一所高大的徽派建筑,古朴简洁,但不失气派典雅,门眉横匾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汪伦祠”。大厅内有汪伦木雕半身塑像,两边房屋木柱上书写着对联:


   纵酒当歌万古传 青莲汪公咲美谈

  松德在手快意吐纳风云 诗境满怀潇洒来去人间

万家酒店真情引来诗仙客 十里桃花厚谊留给汪伦公


 这三幅对联讲述了汪伦和李白的故事,赞赏了汪伦的豪爽,李白的潇洒,汪伦的热情,李白的真诚。他们酣畅饮酒,对诗唱和,畅谈天下,吐纳风云的情态似一幅水墨画映在眼前,令我心神荡漾。

 

李白的《赠汪伦》使名不见经传的汪伦成为被后人称颂的豪士。汪伦去世后李白亲自为汪伦书写“史官之墓汪伦也”以示纪念,这段友谊成为千古佳话,为后人所赞颂。北宋新安学者叙前贤胜事曰:“李白好溪山,浩荡泾川游。题诗汪氏壁,声动桃花洲。英辞逸无继,尔来三百秋”


登上临江轩,桃花潭及岸边美景尽在脚下一揽无余。踏歌岸阁纪念碑让我仿佛看到汪伦及一些诗友们在桃花潭岸边踏着拍节唱着歌为李白送行,目送李白的小船远去的身影。


桃花镇这么一个小小的村镇有多处的文化设施,如万村书院,鲁迅文学院桃花潭诗词创作中心,有当代作家艺术家如冯骥才、韩美林、何家英等人的艺术馆。就连商店饭店的名字都带有诗情画意如“诗画山水酒店”、“文韵阁”等等。真是处处花香鸟语,处处书香馥郁。我想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留下诗篇,让高雅的诗词文化滋润着那一片土地,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永不枯竭。

  

                一江碧水绕山城  

 

  爷爷奶奶都出生在水阳江畔的水阳镇,去看看那条养育了祖祖辈辈的美丽的水阳江,去浏览一下古老而富庶的水阳镇,是我此行的重中之重。


  水阳江是中国长江南岸支流。发源于中国安徽省绩溪县和宁国市南部山区,上游有东津、中津、西津三条主要支流,其中以源自绩溪县龙丛的西津最大,东津与中津在中河口相汇,自南向北,在宁国河沥溪镇西津河从左岸汇入,至此处始称水阳江。


  流出深山的水阳江,进入地势平阔的中游,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迎来了喧闹和繁华。水阳江畔世代的人们择水而居,繁衍生息;便利的水路交通,为人文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于是,这里便展开了一幅绵延千年的人文图景。“上江人文之首盛”、“宣城自古诗人地”、“南宣北合”,是盖在这幅图景上的醒目印章。


  千回百转的水阳江,带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悠悠地从历史的深处流到今天。古往今来多少人和事,早已随波逐流而去,但留下的是随处可见的遗迹,见证了曾经的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岁月。随着夜幕的降临,人们来到江畔放灯,荷灯星星点点,将江面照亮,带着人们的希冀漂向远方,成为水阳江上的一道人文景观。今天,江水悠然荡涤着坝堤,发出悄然回响,仿佛传出掩埋于历史深处的声音。

 

   水阳江畔的水阳镇位于宣城市北部,长江南岸,苏皖两省边界。是典型的江南商贸旅游重镇,是安徽省著名的鱼米之乡、水运之乡、造船之乡、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粮仓。


  水阳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公元235年春,吴国大将军丁奉受吴主孙权之命,在宣城北金钱湖围湖造田,屯兵牧马,始有金宝圩。赤乌四年(公元241年)春,“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大半”,是年金宝圩产的大批粮草源源不断运往吴都建邺和各处战场,赈民强兵,为稳定吴国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那时起,金宝圩作为吴国大后方粮仓,美名驰誉天下,吸引了多少商贾往来其间,再加上绕镇而过的水阳江,是宣城通达长江的黄金水道,水阳遂渐成商埠,且日益繁荣起来。


   水阳镇古称双龙镇,水阳江古称龙溪河。民间传说河东河西有两条青龙静卧,遂使水阳成为风水宝地,富庶之地,龙溪塔和梓童阁两座镇龙之宝更为这千年古城增加了古韵和神秘色彩。


    每每想到从水阳江畔走出的爷爷,想到在北平南城铁门胡同创建了宣城会馆的爷爷,我都会发自内心的为有这样的爷爷而自豪。尽管我没有见过爷爷,但是在长辈的描述中,我仿佛见到过慈爱渊博,气质儒雅的爷爷,一杯香茗在手,一卷诗书在案,永远在读书的爷爷。为了纪念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祖辈,我的弟弟给自己的一双孙儿女分别取名为“水阳”和“水韵”。

 

   宣城没有名山大川,但有奇峰秀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宣城因山川秀美引来文人墨客不计其数,留下诗篇以千数计。北宋诗人王禹偁用一首长诗赞美宣城秀美的山川和昌盛的人文。

 

              《送姚若作之任宣城》

 

          平生闻说宣城郡,水石幽奇人物俊。

          槛外澄江练不收,窗中远岫眉初印。

          六朝繁盛至隋唐,才人名士遥相望。

          谢公向以凭熊轼,白傅曾为鹿鸣客。

           江楼山寺多赋诗,往往题名在僧壁。

                           (取自长诗中的一小段)

 

   宣城犹如梧桐树,引来无数金凤凰。留诗于此的从魏晋南北朝的谢脁到唐、宋、明、清的孟浩然、王维、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杜牧、欧阳修、范仲淹、文天祥等诸多名人雅士无不慕名而来,吟诗做赋,为宣城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福荫后代,永无止境。

 

   此来宣城虽蜻蜓点水,但其秀美的山川、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环境的整洁和秩序,都令我惊喜并沉醉其中。沐浴着菲菲春雨,走在古老的湿漉漉的青石板地上,我仿佛听到诗人们击节唱歌,把酒吟诵;仿佛闻到了墨香四溢,诗书飘香!我第一次深刻的领悟到了什么是诗情画意……哦!宣城,我的老家,我的根,我因祖上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与你结缘!我因你古老的历史,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自豪!在宽阔美丽的水阳江畔,我大声的向天呼喊:“亲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们回家啦!我们找到自己的根啦!”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敏儿高兴的在江边翩翩起舞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在安静的水阳江上撑旱船,唱歌!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试试宣城的笔咋个好法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在古文化街挑笔墨纸砚留个纪念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从哪里来-----我的安徽寻根之旅(下篇) 我们在这个小店美美的吃了一顿地道的安徽家乡饭,喝了一瓶宣城酒,品尝了水阳三宝(水阳干子、鸭脚包、鸭翅),临行还打了一包,并答应老板替他把为我们拍的照片发到网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