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画家刘孔喜马仁坦培拉杂谈 |

我们这一代是非常悲催的一代,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这一代人也是百折不挠不甘平庸的一代,是最顽强最勤奋最能吃苦的一代!在我的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虽下乡多年,历尽坎坷,但是并没有沉沦,并没有放弃理想和希望,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田间地头儿,在夜晚的油灯下,在探亲回家的途中……。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们即从170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中脱颖而出,或进大学学有所成,或潜心自学成才,最终成为在某一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人。他们之中有学者,有教授,有作家,有记者,有企业家,有工程师(恕我不点名道姓一一介绍这些精彩朋友),因为这些人都是靠真才实学服务于社会的人,所以我非常感慨: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留给那些不仅有天分,且刻苦学习的人,留给胸怀大志的人。
我今天想说的,是我的两位画家朋友,一位是与我有着20多年友谊的中国画画家马仁先生,一位是经马仁先生介绍,相识不久的西洋画画家刘孔喜先生。有意思的是,马仁和刘孔喜是发小,是邻居,是有着四十多年友谊的铁哥们儿,这让我非常惊奇,我问他们,你们那嘎达风水是不是太好了?一下子出了一南一北一中一西俩名画家,真是让我羡慕钦佩不已!
马仁是六八届初中生,刘孔喜是六九届初中生,两个人自然都逃脱不了上山下乡的命运,马仁插队,刘孔喜进兵团,各自经历了不一样的艰苦坎坷的上山下乡岁月,经历了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各自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当了画家。
馬仁 号江南,祖籍浙江绍兴,1952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马仁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喜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对小写意花鸟画兴趣浓厚,一直醉心于此。70 年代未,由于组建北京长城书画社,有幸拜识了诸多书画界老前辈,得以不拘门派汲取众长,使画艺渐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亦注重师造化,感悟风晴雨雪中花竹禽鸟的形神,为其揣摩写照。善以鹰鹤等大型禽鸟为题,在生宣色绢上随意点染,配以闲花流水,夏绿霜红,意趣横生。亦能以清雅为旨,作水墨荷花蘭竹,终水到渠成,自成一体。
刘孔喜先生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在北大荒上山下乡期间,在兵团搞宣传画作,擅长油画版画。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他考取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后为研究生,硕士。曾任日本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油画学客座研究员,研修油画古典技法和“坦培拉”绘画技法。现任首都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写实画派成员。
刘孔喜先生的画有一种深遂凝重的美,在精细与宁静中表达知青的精神层面,他把知青们曾经的满怀激情,后来的寂寞与无奈,及至最后灵与肉的挣扎,心灵的迷惘,苦涩甚至绝望,都通过他的画,平淡平静不动声色的准确表达出来。刘孔喜先生的作品大多是延用西方传统的“坦培拉”技法完成的,它的画面效果并不像油画那样亮丽,但孔喜先生却利用这一特点,来表现自己的怀旧情结和对人生的思考。他把个人经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画出了具有独特性的知青形象,展示了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青春足迹。画出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画出了青春的美丽与忧伤。他没有表达狂热,描绘热烈或悲壮,这种表达既是对个人青春生活的追忆,也是对逝去的时代的生活留影。他的知青系列画作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特别是在曾经的知青中引起极大轰动,热爱他画作的粉丝不计其数,在不曾结识刘孔喜先生之前,我就非常欣赏喜欢他的画,曾经在一次大型的书展中,在他的画作前留影。而且也曾经用手机将他《青春记事》画册中的每一幅作品拍摄下来,发上博客,以此表达我对他画作的喜爱,缅怀和祭奠我们逝去的青春!
春节前我应邀与两位画家及他们的太太一起聚会,并有幸参观了刘孔喜先生的画室,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孔喜先生并没有我想象中艺术家的桀骜不驯,反倒是沉静内敛的谦谦君子。他和马仁先生不同的是,马仁是中国水墨画画家,他的画既传承了颜伯龙的技法,又有一种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和浪漫情怀在里面,看起来充满活力和情趣;而刘孔喜的画是西洋学院派坦培拉技法的代表,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严肃作品,他的画内涵丰富,深邃沉静,有一种对青春的追忆和追问,读来令人深思动容。令我感佩不已的是,在他们谦逊平和的谈吐中,让人感受到的是自内而外的文化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功底。
今天我就把两位画家,亦是我的知青朋友的作品转发上博客,与喜爱他们画作的朋友们分享;同时也把我们一起喝酒聊天参观画室的快乐场景呈现给大家。让我们在他们的画作中感受这一代人不老的青春,感受岁月留给这一代人不俗的风骨和才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