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旮旯觅趣--我的四合院故事拾遗》之:停电

(2018-01-23 07:58:06)
标签:

旮旯觅趣

四合院

停电

讲故事

猜谜语

分类: 我的散文

  
        《旮旯觅趣--我的四合院故事拾遗》之:停电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大约是能源不足,电力不够,北京常常晚上突然停电,为不至于措手不及,母亲经常要在家里备些蜡烛,并且固定放在大家都知道的抽屉里,以备急用。

 

记得我家在天津时,偶尔也会停电,姥姥家有一个特别考究的煤油灯,好像是铜的,底盘还刻着字,擦得锃光瓦亮,那个浸在灯中心的棉花捻儿,可以由灯旁边的一个小小的钮儿调大调小,屋子里的光线也因此而可明可暗。平时不用,那灯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装饰物。每当我想起那盏煤油灯,眼前总会浮现出姥姥抱着二姨的儿子,姥姥最疼的小外孙,一边晃一边唱:“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嚷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干嘛呀?点灯做饭儿,吹灯作伴儿!”那镜头好温馨感人···

 

现在情侣之间约会,或者孩子们过生日,故意关了灯,点上蜡烛,制造浪漫气氛,小时候不是“故意制造”,想起来却感到那个氛围别提多神秘别提多好玩儿了。

 

停电啦!院子里突然漆黑一片,房间里不管在干什么,马上都得停下来,男孩子会冲出房门,在院子里哇哇怪叫,制造恐怖气氛,女孩子自然寸步不敢动,吓得要死。母亲赶紧拿出蜡烛,点上,滴几滴在盘子里,然后把蜡烛粘在盘子里立起来,端到八仙桌上。这时候你再看吧,蜡烛的火苗飘飘忽忽,黑漆漆的房间里,有这么一小束幽幽的亮光,墙上时不时会有我们魔鬼一般高大的影子,忽上忽下,好可怕。

 

停电在我记忆中是非常快乐的事儿,可以不再做作业,不再做任何事情。每逢这时,我们都会凑在一起,横躺竖卧,或讲故事或猜谜语,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开心极了。记得有一次母亲忽然来了兴致主动为我们讲故事,母亲说:“从前有一男子,半夜回家,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窄窄的胡同里走着一袅袅婷婷的女子,女子梳着一条粗粗的长长的大辫子,辫子随着女子走动的韵律来回摆动,极美,男子忍不住好奇心,一直尾随其后,想一睹芳容,但苦于总是追不上,情急之下,伸手去抓那辫子,美女蓦然回头!···原来前脸也是一辫子!”听到这儿,我们一起吓得尖叫起来,我和姐姐吓得抱成一团儿,看到我们失魂落魄的样子母亲开心极了,可是母亲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就是我本来就胆小如鼠,听了这个鬼故事,魂儿都吓掉了,寸步不离母亲,本来上厕所时姐姐陪就可以了,现在必须母亲亲自领着去,因为姐姐也怕了···

 

还有一次停电是大家一起猜谜语,猜谜语自然由哥哥姐姐负责说谜面儿,我和弟弟自己还五迷三道,哪里会“破闷儿”(小时候我们就这样说,不知道这是天津话还是北京话)。姐姐说的谜面是:“远看一座坟,近看冒白云,五人骑二马,紧赶张一门。”条件是哥哥不许参与,因为他知道谜底。姐姐又比划又提示,我和弟弟还是猜不出,母亲绷不住搭茬儿了:“两个笨蛋,是吃饭啊!”哥哥的谜面是:“远看一座庙,近来看不到,里面坐一呲牙鬼,手里拿着洋钱票。”这回姐姐知道谜底,哥哥又不让姐姐猜了。原来他俩的谜语,都是家里一本民国时期发黄的谜语小册子里面的,还配着图,我印象里见过,只是还不识字,所以不知道。这回母亲制止了:“当哥哥姐姐的,能不能给弟弟妹妹猜点新的谜语,那些老掉牙不健康的东西别再乱说了。”但是我和弟弟偏要哥哥说出谜底,待到他说出谜底,全家人都乐翻天,弟弟乐得直打滚儿,原来谜底是:一人坐在马桶上拉粑粑!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亲在家,突然停电了,刚好家里没有蜡烛了,母亲就用棉花捻了一个捻儿,浸在一个放豆油的小碗儿里,点燃。有意思的是,因为突然停电,到处黑洞洞,母亲做这一切,都必须靠父亲一支接一支划火柴照亮儿,我高兴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就是这样子照亮儿,看见她外婆的!”姐姐训斥我:“哪儿跟哪儿呀,别胡说!”有了光亮,尽管微弱,我们高兴的迅速围拢在八仙桌旁,坐在父亲周围,父亲是不允许我们在他面前横躺竖卧的,总说他小时候在爷爷面前,连坐都不许坐,跟爷爷说活必须垂着双手站立。

 

父亲讲的故事寓语文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令我受益终身。父亲说,一篇文章会因为标点符号的不同点法儿而意思完全相反,还让哥哥姐姐和他一起试着点标点符号。第一个故事是,一个厚脸皮的穷书生,总到朋友家蹭吃蹭喝,即使看人脸色也不在乎。一天他在朋友家刚好遇到下雨,不由大喜过望,有了留下吃饭的理由,不料朋友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上:“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厚脸皮不慌不忙接过笔,添上了标点符号“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朋友愕然。

 

第二个故事更逗,一个秀才到财主家作客,财主想卖弄自己有文化,就在秀才面前写了一首自己做的“诗”:“今年好 霉气少 不得打官司 养猪长成象 耗子死个净。”秀才看了,气不打一处来,心里说,这算什么诗,连顺口溜都不配。于是说:“诗虽好,没有标点符号讲不通,我来给你添上吧!”秀才边笑边添上了标点符号,让财主来念,财主非常高兴,摇头晃脑,大声朗读:“今年好霉气,少不得打官司,养猪长成像耗子,死个净!”待到明白是秀才戏弄他,想著人打秀才时,秀才早一溜烟儿跑了···

 

小时候可真傻,停电高兴,来电了也高兴,当突然间灯亮了,我们兄弟姐妹一样会狂呼乱叫,又蹦又跳,我想这大概就是童心吧,永远那么简单那么容易知足那么开心。写到这儿,我儒雅的父亲漂亮的母亲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告诉父母,可知道您们给了我们多么完美的教育,多么美好的童年,尽管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那么少那么少,可有这么多温馨温暖的回忆陪伴着我,令我一生受用不尽!

 

                                         2018·1·23·于北京

 

              华章先生的点评就是一篇很美很有味道的散文

很有时代色彩的回忆。想象那蜡烛、那小油灯,那飘忽不定的光,那散出的气味,即使没有那个时代经历的人,也会真正地品出“青灯有味”的况味来。记得新加坡著名散文家尤今也曾回忆过这种味。她说:屋里点了几盏煤油灯,飘忽不定的火舌,将幢幢的人影这里那里的贴在木屋的四壁上。这就是那年那月的文化,这就是那年那月的时代味道。这味道里还有黑暗中或半暗半明中听到的那些有趣的谜语。

                

 

                   韦平先生先生的肯定同时也是我写作的努力方向


读文是要读文中的人和趣,自然也能从文中看出写作者的人和趣。读了子蕴的两篇《四合院故事拾遗》,很有感触。洗澡和停电都是几十年前京城平民极琐细、极平庸的生活,实在不值一提。但子蕴却在凡俗中挖掘出了生活的快乐和情趣。无论是澡堂里被教练锐眼识才,还是在停电的黑暗中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极有情味的故事、谜语,文章都表述得兴味盎然,让人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谐。能够沙里澄金,从碌碌无为的生活中,透视出被大部分人漠视了的闪光的细节,恰恰是子蕴的敏锐,细腻和对生活的热爱。哲人说:“不是生活没有美,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子蕴高于我们所有人的就在于她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初心如如

                 五人骑二马——俺笨蛋还闷着呢。
                 很民国风的散文但是非子蕴写不出来。
                 历史文化书签历久弥新。眼前出现丰子恺的画作。  


                                                    xiaojian5469(小建)


飘忽的烛火,巨大的身影,既害怕又期待的心情,都有相似的记忆,所以读来会会心地一笑。两个民国的谜语真是老得掉牙,以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没听过,猜呀猜,还是没猜出来,幸好有谜底,否则还真是抓心挠腮呢,这一来,便记住了,觉得有趣。父亲的故事知识与趣味相结合,自然是比吃饭拉屎的谜语有品位,但这两个故事的知晓率太高,不够独特,所以少了一点精彩。当然,瑕不掩瑜,通篇读来还是有味道、有画面感的,像在看《城南旧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