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打开信箱,一篇文章跃入我的眼睛,噢,原来是叶玉枝给我写的书评……,一阵欣喜掠过我的心头,这可是我在兵团三十二团报导组的战友,在一个炕头上滚过来的小姐妹写的。我们同甘共苦五个年头,那份真情那份爱是无法用几句话言表的……。我只知道我离开32团以后,小叶上了大学,后来在山西某报做编缉,
再后来在北京的某区法院做到副院长一职,我们“失散”多年,只是在北京晚报法制栏经常看到她的文章,事隔三十七年,她居然又为姐姐写文章,这真令我感慨万端……
一个用爱感染别人的智慧女人
--读子蕴《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有感
子蕴出书了,第一时间亲自送给了我。捧读在手,很多情节犹如亲历。随着她的讲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浮现眼前,仿佛置身其中。
和子蕴相识是在兵团三十二团报道组,从她调来到她离去,我们整整相处了5年。这是我兵团生活中最难忘的时光,同住一室的我们,一同下连采访、一同熬夜写稿,高兴了一起笑,难过了一起哭,亲如姐妹,情同手足。子蕴大我5岁,生活上是我的姐姐,工作上是我的良师。从她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不仅学识增长,眼界开阔,更在她的耳濡目染下学习着如何做人。她的真诚、率直、豁达、大度,体现在方方面面。她的诙谐、幽默、多才多艺吸引着周围的人,当时她身边总是追随着一拨象我这样的小六九(69届初中生)。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都没有回家,为了使我不想家,她带我爬山涉雪二十多里路,到26连马姨家住了3天,过了一个非常温暖热火的节。马姨是她在14连时结交的老职工,为了感恩,返城后子蕴还接马姨到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她就这样热心地呵护着我们,也是这样感恩着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
工作上子蕴也时时拉我一把,记得我写22连一个哈尔滨青年扎根边疆的报道时,苦苦想不出好标题,子蕴当时也在写一位老职工教育青年的大通讯,她开始用的题目是“根深叶茂”,我只顺口说了句,这个题目用到我这篇通讯上挺合适,子蕴慷慨地说,那你用好了,于是她的稿件换了题目。虽然最终我没用上这个题目,但对此我一直心存感激。子蕴是我的榜样,她的言行影响着我,不夸张地说,影响了我的一生。
读子蕴的书,你不会象读有些知青回忆文章那样,总有一种压抑、一种心酸,一种无可奈何。经历了苦难与蹉跎的子蕴,依然那么乐观、那么富有朝气,那么积极向上。她对文革前17年生活的描述,是那么的美好,对共和国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是那么的怀念。
尽管她入党的历程那么坎坷,那么漫长,回京待业的时光那么艰辛,那么无助,但全书的字里行间,依然透着她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虽然生活中也有不好过的坎儿,过程中也有想不通的事儿,但这并没磨粗砺了她的心,并没浇灭她的希望,并没有影响她生活态度。她的乐观、她的向上,感染着周围的人。她是用大智慧思维的人。是用爱思维的人。
正是这样的思维,这样的心态,决定了她的人生态度。她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她用爱去思考、去感恩。对亲人、对朋友、对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爱,文革中她怎能冒着风险将同学挨批斗的母亲藏匿家中,使其躲过一劫;没有爱,她怎能将返城的机会毅然让给弟弟,自己忍受远离家乡之苦的知青生活;没有爱,她怎能有长达十年之久的比“山楂树”更感人、更曲折浪漫的恋爱经历。没有爱,她身边又怎能长久地聚集着那么多的好朋友。
子蕴她洒向身边的都是爱,她是一个用爱感染别人的智慧女人。
刚刚拿到书,说实话还没有细细品读,就急急地想表达一下感想,实在是肤浅,望读者见谅。为的是抛砖引玉,引出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写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深刻,有见地的书评。
叶玉枝 2011年5月15 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