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学琴心态,正确对待考级
(2011-04-24 12:59: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NYS交流 |
儿辅导一下钢琴。当时他们正在上初中的女儿也在学琴,刚过完五级没多久。
说,每条曲子中间都断了几次,除此之外,倒也弹了下来。而当我问及还弹过
什么曲子的时候,小丫头迷茫了,问我,不是只弹这些曲子就够了么?考级又
不考别的曲子……
我不禁愕然。
居然一半都还没弹完……原因是考级的曲子太难,忙着练那四首曲子,这个就放下
了……
翻着那些似乎成为钢琴上的摆设的599,哈农练指法,中国名曲,小奏鸣曲……
如果用现在最流行的一个字表达我当时的感受,就是:“囧”。
再让她视奏一首相当于2级程度的曲子,小姑娘磕磕巴巴的弹了四小节,就再
也弹不下去了,只能用一种无望的眼神看着我。我想我真的让她感到挫折了。
只能像教初学小朋友那样,一个一个的,陪着她认识谱子上面的音符。
……
而当我问起孩子父母今后对孩子今后的学琴方向有什么打算的时候,阿姨很豪
爽的拍了拍我的肩,说:“没事,秋子,我们也不指望你妹妹成名成家,只要
她有兴趣能当个爱好就好了,你看着怎么教吧,能让她明年过七级最好,因为
她后年就要中考了……”
听完这话身体瞬间僵硬,顿觉气血上涌,憋了半天,又只能咽回去。
每当想起那次的遭遇,我都只能无语问苍天,然后心里泪涟涟。
恰好那时学业也正是最繁忙的时候,就婉拒了阿姨想让我成为她家女儿钢琴老
师的好意。
时隔几年后再联系,得知小姑娘第二年考六级没有考过后,就停止了钢琴的学
习。
每当我回想起那个时候,其实心里都很愧疚。
我没有当面告诉他们,他们这样的想法,有多么的不对。
因为那时的我,只是一个连茅庐都还没出的黄毛丫头。
实在没有自信在一个长辈面前大放厥词。
而当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之后,我才发觉,有些话,哪怕有十二万分
的不中听,只要是真心为孩子着想的,都必须把它说出来。尽管,总是需要绞
尽脑汁的将它们组织成最不伤害别人的语言。
考级是一个每个有孩子学乐器的家庭都避不过的话题。不管是小提琴也好,古
筝也好,钢琴也好。父母们总会纠结于考?还是不考。
嗯。这是个问题。
其实说起来考级的好处,真的不少。它可以让孩子有个目标,有个念想,然后
去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上进,也可以让那些觉得自己是门外汉的家长们对孩子
的程度以及进度有个大致了解和掌握,甚至可以让老师通过参考评委的评语来
决定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哪一个练习占的比例要更大一些……
只是,在中国这样被功利和名利所蒙蔽的社会里,想让家长冷静的看待孩子的
进步和成长,是件……有点困难的事情。
而且在跟相熟的朋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
业余时间学了什么,学的如何,学到什么程度,仿佛,级别越高,优越感也就
越足一些。
于是琴童中间总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有孩子用最快速度考过了十级之后,
停了两年没有学习,捡起来之后发现连四级的曲子弹下来都磕磕绊绊不成曲调
。
对这样的现象成群结队的出现在身边和网络上,我真的觉得很无奈。
考级本是一种激励机制。而在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的渴望出所谓的
“成绩”当中,变成了一种尴尬的存在。不再是一种评判孩子钢琴水平好坏的
标准,不再是激励孩子去弹更多的曲子提升自己水平的糖果,只是成了评判那
四首曲子弹得如何的一次考核。
而当那些下定决心只想让孩子从音乐里获得快乐的家长,在孩子学了这么些年
钢琴,别人问起来你家孩子过几级却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总感觉别人的眼光有
点异样的时候,那样的情绪就会转化为尴尬,进而开始纠结于那所谓的面子问
题。然后也加入那只为考级而考级的大军……
我从不反对考级。但我绝对不赞同为了孩子升学加分和为了自己的那一点小小
虚荣心而拔苗助长的——为考级而考级。
我赞赏每一个考过了跟自身水平相当的级别的孩子。我会被每一个因为考级成
绩优秀,而巴巴的坐在钢琴前努力练习,渴望下一次完美收获的孩子而感动。
这是考级这把双刃剑对我而言最大的作用。
每当我回想起孩子们上课时的情景,总会情不自禁的微笑。那小小的身影,那
样端正的坐在钢琴前,认真的奏出一个个的音符,轻声的哼唱,微微的摇头晃
脑,偶尔弹完后转过头来问你,我弹得好么?这个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将那柔
软的小身体搂在怀里,去感受他们身上那纯净又圣洁的气息。而这样的小生命
,我总希望他们身上的美好能保留的久一点,再久一点。
音乐的世界从来都是干净的,美好的,能让孩子通过钢琴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
在,是孩子学钢琴最大的收获。
音乐不仅仅是考级书里的曲子。美好的音乐太多太多,不要被考级的曲子束缚
住。他们,不过是浩瀚的音乐海洋里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
我一直都非常赞同及拥护我们学校的校训:“having
人们给钢琴赋予了高贵典雅等等美好的词汇。
尽管我从不否认这些。
我却依然希望,它对孩子们而言,是个和蔼可亲的大玩具,从中得到弹出自己
爱唱的歌的乐趣,探索的乐趣,战胜困难的乐趣,以及与人合作的乐趣。
“Play" the
用这个我觉得最贴切的英文来结束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