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追忆南斯拉夫之旅(三)
标签:
阿尔巴尼亚斯库台都拉斯地拉那波得戈里察 |
分类: 旅游与集邮 |
续前...
2024年10月5日,早7:05起床,8:45出发前往打卡世界各界名流青睐的圣斯特凡岛(Sveti
Stefan)。圣斯特凡岛,原本只是一座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渔村,后来因景色秀丽、海水澄澈逐渐发展成为度假之地。
圣斯特凡岛一座陆连岛,通过一条狭长浅滩与陆地相连。该岛是亚得里亚海的一颗最灿烂的明珠,与意大利隔海相望。岛上遍布精致的红色陶瓦顶房屋,红顶灰墙白窗的建筑在蔚蓝天空和深蓝色大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
9:05前往巴尔老城(Stari
Bar),9:50抵达。巴尔,旧称“安特巴鲁姆”(Anterbarium),是黑山最大的港口城市。
历史上,巴尔是巴尔干半岛的重要港口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中世纪时期,巴尔是拜占庭帝国和威尼斯共和国争夺的焦点之一,因而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
从老城的高处俯瞰碧波万顷的巴尔湾(Bar
Bay),老城区狭窄曲折的街道,两旁是色彩斑斓的房屋和清真寺,与海景相映成趣,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巴尔不仅是黑山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还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建筑和文化遗产而闻名。巴尔老城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历史遗迹,包括拜占庭时期的教堂和城墙。
巴尔老城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包括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以及奥斯曼帝国时期添加的东方特色。
在罗马帝国统治巴尔干半岛期间,巴尔市附近的米耶拉地区(Mijela)成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考古发现,米耶拉地区墓地(Necropolis)中出土的精美浮雕、陶器上的图案以及金银饰品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对于研究古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老城北侧的高架引水渠(Aqueduct)是奥斯曼时期的重要建筑之一,由多个拱形桥梁组成,用于将3公里外的水源引入城内。
11:00离开巴尔老城,前往参观欧洲最古的橄榄树(Stara
Maslina)。这棵树生长在一座小公园内,周围环境宁静优美。经专业团队测定,该树主茎年龄估计为2240年,下限为2007年,上限为2473年。
11:35离开“一棵树”小公园,乘车沿亚得里亚海前往阿尔巴尼亚(Republic
of Albania),享受巴尔干半岛的迷人风光。
13:05抵达斯库台(Shkodër),在Kolë
Idromeno大街旁的“Vila
Bekteshi”餐厅吃午餐。埃布·贝克尔清真寺(Ebu Bekr
Mosque)是一座受16世纪奥斯曼清真寺启发的现代建筑,以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蓝本建造。清真寺的外墙装饰着大面积的玻璃窗,反射出周围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
第27游击队旅是阿尔巴尼亚在二战期间的一支重要游击队力量,活跃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中。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该部队在战争中的贡献和牺牲,象征着阿尔巴尼亚人民在二战期间的抵抗精神。
14:15离开斯库台,继续乘车前往都拉斯(Durrës)。16:35抵达后,沿着海岸线散步,享受美丽、宁静的海滨风光。
“海浪”雕塑(Monument to the Waves)象征着亚得里亚海的波浪,雕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海洋的力量与美丽,其曲线和形态模仿了海浪的起伏。
L.W.J.K. Thomson是一位荷兰军官,1914年Thomson被派往阿尔巴尼亚,参与了国际控制委员会的相关事务,协助该国在1912年独立后的和平稳定。
海边步道旁的垂钓者雕塑,呈现的是一位正在垂钓的人物形象,但与传统垂钓雕塑不同的是,该雕塑中的垂钓者没有鱼线,就像是在进行
“无线钓鱼”,有点儿愿者上钩的意思。
漫步到海边步道旁的观景平台,时至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整个海面被染成金黄色,形成如诗如画的美景。
按路标意外寻到一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罗马竞技场遗址,虽仅剩下残垣断壁,但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座竞技场,始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可容纳近20000人,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古罗马竞技场之一。
19:20在Hotel Arvi吃过晚餐后离开都拉斯,乘车前往阿尔巴尼亚(Albanian)首都地拉那(Tirana),20:30抵达后入住Mak
Hotel Tirana,在酒店内的游泳池游了游泳后,返回房间休息。
2024年10月6日,7:00起床,在酒店吃过早餐后,9:00出发,开始沿民族英雄大道(Bulevardi
Dëshmorët e Kombit)徒步逛首都。地拉那金字塔(Pyramid of Tirana),始建于1988年,最初是为了纪念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领袖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而建造的博物馆。这座建筑由霍查的女儿设计,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粗野主义建筑。登上金字塔的顶部,地拉那的全貌即刻展现在眼前。
恩维尔·霍查是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也是一位重要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对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既是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的领袖,也是一位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改革者。然而,他的独裁统治和封闭政策也使阿尔巴尼亚付出了沉重代价。
地拉那金字塔内部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权瓦解后,金字塔停止了其作为霍查纪念馆的用途,在新政府去共化和 “去霍查化”的运动下,被重新启用为会议中心或展览场地。改造后的地拉那金字塔成为了一个多功能的文化中心-“地拉那TUMO中心”,为阿尔巴尼亚的青年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拉纳河(Lanë
River)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主要河流,从地拉那东部山区发源后,贯穿地拉那市中心。虽然河水浑浊,但河流沿岸绿树成荫,风景宜人。
BUNK’ART 2地堡博物馆 BUNK’ART 2地堡最初是阿尔巴尼亚内政部在1981年至1986年间建造的反核掩体,自2015年起,被改造成一个历史博物馆,专门展示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时期的历史。
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展区展示了“Sigurimi”(秘密警察)如何镇压异见者、迫害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以及其在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展馆内保留了地堡原有的结构和设施,包括通讯室、指挥中心和内政部长办公室。该地堡内的内政部长办公室是为冷战时期的紧急情况而设计的,旨在确保在战争或核威胁下,政府机构能够继续运作。然而,这些房间实际上从未被使用过。
该掩体属于“坑道”类型,由24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陈列着大量冷战时期的物品,如军事装备、监听设备等,这些展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防御和国际形势。
BUNK’ART
2是一个集历史教育、艺术展示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独特博物馆,博物馆内部分展区采用了AR技术,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当时的环境。
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些现代艺术展览,使其成为一个集历史教育与艺术展示于一体的场所。以独裁时期的光学幻觉和现实扭曲为主题的展览中,艺术作品“独裁怪兽”,展示为一手拿着镐,一手拿着枪建设社会主义的机械怪兽。
10:30离开地堡博物馆,行至斯堪德培广场(Scanderbeg
Square)开始自由活动。斯堪德培广场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着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骑马的塑像。
阿尔巴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History Museum of Albania),位于广场的北边,馆藏丰富,涵盖了从伊利亚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的众多珍贵文物。可惜博物馆正在维修,未能进入一览。
友谊纪念碑
地拉那友谊纪念碑(Friendship Monument)由科威特捐赠,旨在纪念阿尔巴尼亚人民与科威特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该纪念碑的顶部由白色、绿色、黑色和红色的圆圈组合而成,这些圆圈的颜色正是科威特国旗的颜色,在炎热的夏日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憩环境。
Namazgah清真寺
友谊纪念碑地拉那友谊纪念碑(Friendship Monument)由科威特捐赠,旨在纪念阿尔巴尼亚人民与科威特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该纪念碑的顶部由白色、绿色、黑色和红色的圆圈组合而成,这些圆圈的颜色正是科威特国旗的颜色,在炎热的夏日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憩环境。
Namazgah清真寺 Namazgah清真寺临近阿尔巴尼亚议会,是近年来新建的一座现代化清真寺。其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土耳其,2015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访问阿尔巴尼亚期间奠基,2024年土耳其总统及其夫人和阿尔巴尼亚总理一同为该清真寺举行了落成剪彩仪式。
11:20在Lulishte 1
Maji餐厅吃午餐,饭后未随大部队返回酒店休息,而是继续开启徒步暴走模式,边寻找邮局边漫游首都。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1993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阿尔巴尼亚时为教堂奠基。教堂的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元素,内部装饰精美,拥有精美的壁画和宗教艺术品,展示了东正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圣保罗大教堂的建立体现了对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敬意,她的雕像被安置在教堂入口处。特蕾莎修女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她的父母都是阿尔巴尼亚人,阿尔巴尼亚在全国各地有许多以她命名的街道、学校和机构。
“the
Cloud”是地拉那一座现代艺术装置,如今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这座装置外形宛如一朵漂浮的云朵,象征着自由与轻盈。
地拉那城堡(Tirana
Castle),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300年前,是拜占庭时代的遗迹。城堡如今仅剩外围的城墙,城堡内新增的“老巴扎”是新亮点,这里融合了现代与传统,是一个美食、文化和艺术的交汇点。
东正教基督复活大教堂(Orthodox
Cathedral of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建成于2012年,是欧洲第三大的东正教教堂,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拜占庭风格与现代设计。
今天的天气时晴时雨,再次逛至斯堪德培广场,雨后的广场上游人寥寥,广场上的积水如镜面般倒影出对称的景象,构成一幅幅独特的画面。
埃塞姆贝吉清真寺(Et'hem
Bey Mosque ),位于斯堪德培广场的南边,是一座拥有500年历史的清真寺,现在仍然用作祈祷场所。排队进入后,被其内部色彩斑斓的壁画深深吸引,久久不愿离开。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Albanian
Party of Labour),简称“阿劳”(PPSH),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该党成立于1941年11月8日,最初名为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后于1948年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1990年12月之前,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政党,并担任执政党角色。
游击队员雕像 斯堪德培广场附近矗立着一座“游击队员雕像”,用以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牺牲的地拉那游击队员和英雄。1944年10月28日至11月17日,阿尔巴尼亚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这一时期是阿尔巴尼亚人民解放军(KLA)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YPA)联合行动,解放阿尔巴尼亚的重要阶段。
塔纳桥(Tanners’Bridge)是地拉那的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该桥建于18世纪,属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重要建筑。
用一天的时间打卡首都地拉那,几乎逛遍了这个城市。全市绿树掩映,数条林荫大道从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向四周辐射,非常适合步行游览。赏景的同时,我还在路边的纪念品商店购到了老邮票,收获颇丰。
夜幕下的Et'hem Bey清真寺和钟楼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在灯光与夜色的交织中展现出神秘而庄严的美感,成为地拉那老城最富诗意的景观。它不仅是阿尔巴尼亚宗教自由的象征,也是地拉那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斯坎德培广场
斯坎德培广场是地拉那的心脏,当灯火点亮,这里便从白日的政治文化枢纽化身为融合历史、艺术与生活气息的夜间舞台。
斯坎德培广场斯坎德培广场是地拉那的心脏,当灯火点亮,这里便从白日的政治文化枢纽化身为融合历史、艺术与生活气息的夜间舞台。
途经地拉那市政府,旁边市徽熠熠生辉。市徽右侧描绘的白色钟楼即地拉那钟楼,是地拉那重要的历史地标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市徽中还包含了斯库拉吉家族(Skuraj
family)的纹章,一只狮子和一朵鸢尾花。斯库拉吉家族是中世纪晚期统治如今地拉那东北部地区的一个贵族家族,这一元素的加入为市徽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贵族气息,也反映了地拉那与过去历史的紧密联系。
再次路过地拉那金字塔,这座混凝土与玻璃材质的粗野主义建筑,在夜色中,华灯璀璨,流光溢彩,更具立体的美感。
2024年10月7日,早6:35起床,在酒店吃过早餐后,8:30出发前往黑山首都波得戈里察(Podgorica)。途经罗扎法城堡(Rozafa Castle),罗扎法城堡是斯库台的一座历史悠久的要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铁器时代,曾是伊利里亚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威尼斯人和奥斯曼帝国争夺的要地。
11:05停车在加油站休息一下,竟然在不远处发现了废弃的地堡。这些地堡显得有些突兀和神秘,它们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提醒着人们这个国家曾经经历过怎样一段与众不同的岁月。
11:20再次入境黑山,12:15途经Mojanovici地区,在Zlatibor餐厅吃午餐。饭后乘车继续赶往波得戈里察。
13:35抵达后参观基督复活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基督复活主教座堂是波德戈里察市的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是为纪念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颁布1700周年而建,始建于1993年,2014年10月7日竣工,前后共耗时21年。
这座教堂壁画中还描绘了穿着现代服装、具有现代发型和面容的人物,与周围的圣经故事和宗教场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为巴尔干地区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其建筑外观构造采用天然石块与金箔彩饰结合的立面设计,顶部设置三座钟楼和半圆形拱形大门,外立面上方排列多个镀金十字架,整体呈现古今融合的巴洛克风格特征。在大教堂旁边的主降临节教堂(Church
of the Ascension),建于1925年。
14:00离开基督复活主教座堂,入住Aurel酒店。下午按计划没有其他行程,确认了晚餐地点,决定自行在城里逛逛,晚餐再和大部队汇合。
耶稣圣心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Heart of Jesus)建于1969年,是为了取代二战期间被毁的原教堂而建造的。教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模仿了诺亚方舟的形状,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
卡拉乔尔杰公园(Karaore
Park),以塞尔维亚历史人物卡拉乔尔杰(Karadjordje)的名字命名。卡拉乔尔杰是塞尔维亚民族英雄和起义领袖,他在19世纪初领导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塞尔维亚第一次起义(1804-1813年),为塞尔维亚的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波德戈里察中心广场旧称共和国广场,2016年为纪念黑山独立10周年,更名为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Square),以此强调黑山的独立精神。广场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波德戈里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周围建有许多重要的建筑和纪念碑。
独立广场上矗立着形似方尖碑的米尔科·彼得罗维奇·涅戈什(Mirko Petrovi-Njegoš)纪念碑。米尔科·彼得罗维奇·涅戈什(1820-1867年)是黑山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军事领袖,以其在多次解放战争中的贡献而闻名,他参与了1853年、1858年、1862年以及1876-1878年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纪念碑最初于1886年11月8日揭幕,之后于1919年1月6日被拆毁。2017年7月13日,纪念碑按照最初版本的样子得以修复,重新竖立在独立广场上,以延续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记忆和敬意。
尼古拉一世(Nikola I Mirkov
Petrovi-Njegoš,1841年10月7日-1921年3月1日),黑山公国大公(1860年-1910年)、黑山王国国王(1910年-1918年)。1918年11月28日,黑山王国并入塞尔维亚王国,后成为南斯拉夫王国。尼古拉一世终身拒绝承认该国合法性,并继续自认黑山国王,后在法国去世。
尼古拉一世雕像尼古拉一世雕像位于国王公园(King's Park)内,该公园是为了纪念尼古拉一世的加冕而建的。2013年,国王公园进行了翻新改造,将其打造成了一个迷人的绿地空间,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里布尼察老桥(Old Ribnica Bridge)位于波德戈里察的老城区,横跨里布尼察河(Ribnica River)。这座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最初由罗马人建造。在18世纪,奥斯曼帝国对桥梁进行了修复,使其得以保存至今。
布拉索·约瓦诺维奇大桥 布拉索·约瓦诺维奇大桥(Blazo Jovanovic Bridge)横跨莫拉查河(Moraca
River),连接了城市的西部和东部,是当地交通的重要枢纽。该桥以黑山的民族英雄兼首任总统Blazo Jovanovic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对黑山历史的重要贡献。
17:30抵达中餐厅ChiLeMa,稍作休息,等待团友们到达后吃晚餐。经过半日的闲逛,不仅一览波德戈里察的现代面貌,还触摸到它作为历史交汇点的独特韵味,完全不似他人所说的“欧洲最无聊的首都”。
饭后再次散步至基督复活主教座堂,相比白天旭光下的教堂,灯亮映衬下的教堂更加壮观。教堂的石构外墙设计独具匠心,看似粗糙,却有一种回归原始的韵味。
下午来此时旁边的主降临节教堂大门紧闭,未敢贸然入内参观。再次来到这座小教堂门口,大门虚掩,征得了里面神职人员的允许后,得以入内一览。
主降临节教堂内
教堂内部装饰庄严肃穆,壁画和圣像墙展示了丰富的宗教艺术,虽不如基督复活主教座堂那般金碧辉煌,却因神职人员在此静心祈祷而显得神圣高洁。
主降临节教堂内教堂内部装饰庄严肃穆,壁画和圣像墙展示了丰富的宗教艺术,虽不如基督复活主教座堂那般金碧辉煌,却因神职人员在此静心祈祷而显得神圣高洁。
灯火通明的基督复活主教座堂伴着一弯新月在夜幕中熠熠生辉,欣赏如此美丽的夜色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19:00返回酒店,好好休息,为明天的旅程积蓄能量。
另注:
1.阿尔巴尼亚地处欧洲巴尔干半岛西部,首都地拉那。4世纪末曾是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曾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阿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4年11月29日赢得全国解放。1974年11月29日是阿尔巴尼亚解放三十年纪念日,我国发行了《阿尔巴尼亚解放三十年》纪念邮票。
2.《庆祝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成立三十年》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为庆祝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成立30年,于1971年11月8日发行的编号邮票。
几个世纪以来,阿尔巴尼亚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曾抗击过哥德族、塞尔维亚、土耳其以及德、意法西斯的入侵,在历史上写下了壮烈的史诗。1912年独立后,不幸依然被德、意帝国主义分别占领着。1939年4月,意大利法西斯匪徒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英雄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同法西斯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1941年11月8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正式成立(1948年改称“劳动党”),并选出了以恩维尔·霍查为首的临时中央委员会。从此,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42年9月,在党的领导下,在贝萨城举行了各党派会议,决定在全国各地成立民族解放委员会。
1943年7月,根据党的建议,成立了人民解放军最高司令部,恩维尔·霍查任最高司令部政治委员,逐渐整编游击队为人民解放军,更有效地打击法西斯入侵者。1943年9月初,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后,德国纳粹法西斯强盗又乘机入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阿尔巴尼亚人民给了希特勒匪徒以严重打击。1944年10月,阿尔巴尼亚人民解放了自己的3/4国土,胜利捷报频传。在这种胜利形势下,党在培拉特召开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大会,将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政府。1944年11月,阿尔巴尼亚人民解放军经过多次顽强的斗争,解放了首都地拉那。11月29日,解放了德寇占领下的最后一个城市—斯库台,取得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彻底胜利。
3.阿尔巴尼亚被称为“山鹰之国”主要源于其国旗上的双头鹰标志及多山的地形特征。该国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境内超过四分之三为山地,西临亚得里亚海,拥有472公里海岸线。阿尔巴尼亚国旗中央绘有黑色双头鹰,源自15世纪抗击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纹章,象征自由与勇气。
4.斯库台是阿尔巴尼亚第二大城市,位于该国西北部斯库台湖畔。城市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原属古伊利里亚王国,曾作为伊利里亚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后历经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威尼斯及奥斯曼帝国统治,1479年被奥斯曼帝国攻占后长期控制。
5.都拉斯临近亚得里亚海,是阿尔巴尼亚最大海港。位于亚得里亚海都拉斯湾北岸,为欧洲最古老城市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27年,由古希腊人建立。在两次伊利里亚战争后,它被罗马人占领。中世纪晚期,这座城市先后被保加利亚人、威尼斯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期间还经历了两次大地震。1912年,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都拉斯的命运也迎来了新的转折。
6.地拉那,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伊利里亚人是该地区最早的居民。1614年,奥斯曼帝国将军创立了现代地拉那。1920年,被宣布为阿尔巴尼亚的临时首都,1925年成为永久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拉那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7.斯坎德培(Scanderbeg)是15世纪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以其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英勇事迹而闻名于世。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不仅激励着阿尔巴尼亚人民,也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反抗外来入侵和压迫的象征。
8.波得戈里察位于黑山东南部斯库台盆地莫拉查河畔,靠近斯库台湖,是黑山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史前时期已有人类居住,公元5世纪斯拉夫部落抵达,11世纪建立起名为里布尼察的定居点,1326年起开始被称为波德戈里察。在二战期间几乎被完全炸毁,战后重建时采用了大量粗犷主义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1946年为纪念铁托改称为“铁托格勒”(Титоград/Titograd),成为黑山共和国首都。南斯拉夫解体后,1992年恢复旧名,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波德戈里察成为黑山首都。“格勒”(俄语:град)是一个常见于俄语国家及地区城市名称中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城市”。
9.米兰敕令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和李锡尼(Licinius)于公元313年在意大利米兰达成协议后共同颁布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
10.采蒂涅(Cetinje),黑山共和国文化中心,在1878-1918年40年间是独立的黑山王国的首都。这座以“石头城”著称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黑山古王国的国都,是黑山的政治、文化中心。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和档案馆,所以也是黑山历史的中心。
黑山(Црна
ГOРА)邮票中的采蒂涅王宫(Cetinje
Palace),这座王宫建于19世纪末,是彼得罗维奇-涅戈什王朝的象征之一,反映了黑山在19世纪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王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和巴尔干地区的特色,展现了当时黑山王室的地位和影响力。
邮票中两个年份,应为纪念采蒂涅王宫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而设计。1696年标志着采蒂涅作为黑山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起点,而1896年正值国王尼古拉一世(King
Nikola I)在位期间,这一时期为王国扩张期。采蒂涅作为首都,王室对现存宫殿进行持续修缮与功能强化。
待续...
前一篇:游记-追忆南斯拉夫之旅(二)
后一篇:游记-追忆南斯拉夫之旅(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