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福建(闽)泉州八日游(二)

标签:
泉州博物馆九日山清源山五店市草庵 |
分类: 旅游与集邮 |
续前...
2024年2月11日,早8:00起床,在酒店旁边的毕记面线糊吃过早点,步行前往不远处的泉州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
泉州博物馆

博物馆的建筑外观采用了红瓦白柱的设计,这种色彩搭配在南国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屋脊上展翅欲飞的闽南建筑燕尾型跳脊,为静卧的主建筑增添了灵动的感觉,体现了泉州地区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水一方”泉州历史文化展览分“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泉南雄风”四个部分,它以泉州历史为主线,从远古时期的深沪古森林遗址说起,囊括了闽越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的痕迹;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东方第一大港鼎盛绚丽以及明清时期泉州谱写蔚蓝色的历史篇章。
相传为最早入闽的八姓族谱

汉晋以来,中原战乱,大批士庶南渡,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他们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传说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
隋唐、五代时期,泉州耕织日滋,生计趋旺。盛唐之世,州城由丰州迁至今址,海上交通知贸易从此欣欣向荣。隋唐五代时期,泉州文化教育蔚起,贤才辈出。儒、释、道并兴,伊斯兰教、摩尼教相继入泉。
明清时期,泉州处于海上风云的前沿,贸易航船与强权风浪奋力抗争,刺桐子民抗倭御海,东渡台湾,移民海外;学术批判和传统道学激烈碰撞,文献名邦,新潮迭起。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历史上隶属泉州府管辖,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窑是民窑之一,明清时期达到繁荣鼎盛,其中尤其以何朝宗为代表制作的德化白瓷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白”。
金门风狮爷大门陶灯座,造型独特,憨态可掬,常放置在闽台大户人家的大门两侧,用于照明和辟邪镇宅。呆萌风狮爷灯座是市博物馆里的“网红”,依据该陶灯座创作的表情包,又囧又萌,极具喜感,令人一看便忍俊不禁,是许多年轻人非常喜爱的表情包之一。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民系文化,它以闽南方言为载体、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外围区涵盖了闽西、闽北、闽东、浙南、广东、海南、台湾、港澳的部分区域,辐射区涉及到东南亚等海外闽南移民聚居的国家和地区。
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展陈包括“方言古韵 美在乡音”、“文化渊源 美在底蕴”、“慎终追远
美在亲缘”、“多元信仰 美在和谐” 、“遗产绚烂 美在传承” 等五个方面内容,呈现闽南文化独具特色又多姿多彩的表现形态,以及闽南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讲述闽南人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故事,同时也唤起闽南人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共同保护和建设世界闽南人的精神家园。
闽南方言由中原古汉语融合古越族语言而成,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至今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古百越民族语言(今壮侗语系)则作为底层而保留于闽南方言中。
泉州讲古是泉州城乡赏见的一种闽南语说书。其特点是只说不唱,不用借助任何道具,说书者手执折扇,表情生动,声调抑扬,动作夸张,端坐高椅之上开讲,当然椅旁少不了闽南特有的茶桌仔。

《木偶与面具》(中国与巴西联合发行),泉州木偶戏与巴西面具一同登上邮票,展现了两国灿烂的传统戏剧文化。此套邮票中,中方图案选用了泉州提线木偶《火焰山》等剧目中孙悟空的典型形象。泉州提线木偶已有800余年历史,素有“木偶之城”的美称。旧时,闽南人逢吉庆盛事,常邀请木偶戏来演出庆贺,故提线木偶戏又称为“嘉礼戏”,属“活化石”级的艺术。提线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系有16条提线,最多的有30多条,由艺人在幕后操纵表演,使没有生命的木偶摄入思想感情,从而演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精彩动人的故事。
提线木偶戏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同时,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木偶头雕刻工艺,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泉州在唐代开始崭露头角,与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南方四大港口之一,至元代跃居为中国第一大港,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通过这条联系东西方的和平友谊、繁荣发展之路,泉州人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送了瓷器、泉州缎和茶叶,并以聚散各地货物而被称为“世界货仓”。
古代泉州既是东西文明的重要交汇点,也是多种外来宗教的传播中心之一。这里曾经生活着一个庞杂的宗教团体—景教。景教是唐代对拜占庭帝国国教基督教之宗派“聂斯托利派”的称呼。其教徒主要来自西亚和中亚地区,也有随蒙古军队南下的西北民族以及当地的汉族,甚至也有可能从印度而来。正因为景教团体有着复杂的民族背景,才造就了景教石刻独特而丰富的图像特征。
中原汉人迁移闽南地区,往往结寨自保,垦田自给,所以移民有强烈的宗族性、地域性和集团性。他们为彰显本族辉煌历史、增强凝聚力,往往以繁衍地的郡望名称,或祖先的丰功伟绩作为郡望堂号,镌刻在家族祠堂和民居楼房门匾上。如今,闽南的老街旧巷依然处处可见“紫云衍派”、“开闽传芳”等门匾,这是家族迁移的历史记忆,也是同宗认同感的重要依据。

闽南历史上多元的族群构成,曾蕴育了多元宗教、多神信仰和平共处的人文奇观。随着社会的变迁,有的外来宗教被传承下来,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有的消失在无情的岁月中,仅遗留建筑碎片追忆着逝去的繁荣,如印度教、犹太教;有的被完完全全本土化了,如佛教、摩尼教。本土化的儒道释和民间信仰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民俗宗教,形成了闽南宗教文化最典型的特征。
悠久的历史传承,独特的文化创造,为闽南文化留下了绚烂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民居、寺庙、桥梁、墓葬等物质文化,还是戏曲、舞蹈、口头传说、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抑或是思想精神领域的文化贡献,闽南文化遗产都呈现出闽南方言文化区的鲜明个性,体现出闽南人的思想智慧和聪明才智,异彩纷繁,弥足珍贵。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是泉州市为保护、保存、发掘闽南建筑,弘扬泉州南建筑文化而建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家展示传统古建筑的专业博物馆。“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这是对闽南红砖古厝建筑风格的生动写照。
“出砖入石”是闽南地区的一种特色墙体,采用块石和红砖片混筑,石竖立,砖横置,上下间隔相砌,石块略微退后,或严谨或随意,真实地体现材料的质感对比、色泽对比、纹理的大小粗细对比,变幻出无限美丽的图案。
牡蛎,泉州方言谓之“蚝”。用牡蛎贝壳砌筑的民居外墙,称为“蚝壳墙”。这种特别的墙体,多见于闽南沿海一带。砌筑时用灰泥浆粘合,有的则用铜丝穿串。蚝壳墙体四周一般用砖石围护。蚝壳如片片鱼鳞,与红砖白石构成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画。蚝壳厝不积雨水,墙体坚固,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
“流光溢彩-大明益藩王族珍宝展”,展览中遴选明益藩王墓葬中两百六十余件展品,涵盖头饰、服配饰等多种类型金银器以及陶俑队列、瓷器、玉器等珍宝,品类丰富、形雅韵美。
展品件件震撼夺目,展现了大明王朝益藩王族历史人文风貌,让观众深入了解明代的宗室制度与文化技艺,领略其熠熠生辉的皇家之气。
明代在江西境内的藩王有三大系:南昌地区的宁王系、鄱阳地区的淮王系,以及建昌(南城)地区的益王系。江西明代藩王系墓中,益藩王系莫中出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文物品极高。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礼制思想、灵魂观念、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建筑艺术。
明益藩王文物形雅韵美,瓷器莹润大方、彩陶俑形神惟妙、服饰秀美典雅、金银器浓艳华丽、玉器蕰润多姿,尽显皇家之气,引领时尚。

《海峡西岸建设》邮票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与刺桐花交相辉映,是海峡两岸友好关系的美好象征。其中《闽台缘博物馆》画面以位于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主图,体现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和建筑特色,右下角点缀以泉州市花刺桐花。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15:00抵达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延福寺是九日山最大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时期,是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
昭惠庙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主祀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保护神九日山海神福祐帝君(通远王),通远王为中国第一代海神。昭惠庙是宋代泉州郡守偕市舶司提举及僚属每年春、冬两度举行祈求遣舶、回舶顺风顺水之祈风祈福法会,是祈风仪典的圣地。
九日山祈风石刻展示馆展出的祈风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的周期性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海洋贸易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留下的石刻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闻名四方。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题刻众多,真草隶篆行诸体具备,至今仍保留77方石刻,多数集中在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
其中年代最近的摩崖石刻,题于1991年,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留下的考察纪事石刻,也是唯一的英文题刻。
九日山石刻中13方北宋至南宋160多年间的祈风石刻,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对外贸易的珍贵物证,是体现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要素。
“九日山”石刻为全山最大的字刻。宋理学大家朱熹曾两游于此,并书“九日山”三字,可惜年久风化无存。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时任福建军门提督的马负书,特意补题刊刻“九日山”于石崖上。
九日山以风景秀美、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有东、西、北三峰环拱,现存主要胜迹有八戒石、翻经石、高士峰、老佛岩、姜相峰、姜相墓、陀罗尼经幢等。
唐代高僧无等禅师筑石室于此岩下,隐居四十四年不下山。后人为纪念高僧,遂称此岩为“无等岩”。无等禅师曾题刻“泉南佛国”四字于岩上,后磨灭,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泉州路监郡偰玉立(维吾尔族)补题。

秦系,浙江绍兴人,唐德宗年间,年逾五十的秦系,为躲避安史之乱,买棹南行,千里迢迢来到九日山,在西峰岩顶峭崖巨岩下结庐筑室。后人为纪念秦高士遂把西峰命名为高士峰。
清源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由清源山、灵山、九日山三大景区组成,素有“北有武夷,南有清源”之誉。自唐至今,均为游览胜地。
登台庙位于九日山东峰之巅,又名东台庙,东峰道场旧址所在,也是泉州历史名人黄养蒙读书处。登台庙建于明代,供奉的是金苏二夫人,金苏二夫人传说中能保佑妇婴。
离开九日山乘公交至清源山,入住山下的玉泉旅馆。饭后散步至清源山大山门。清源山大山门为牌坊形式,面阔三间,山门正面匾“清源山”、背面匾书“闽海毓秀”。
清源山老君造像,整个石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2024年2月12日,早5:15起床前往清源山开始登山,行至半山腰,远眺泉州城,山下的西湖公园和闽台缘博物馆清晰可见。
边登山边观景,没有把握好时间,到百丈坪时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百丈坪坦平宽广,临风远眺,近山远水,无限空阔。晋水、洛江汇注东海,如双龙入海,气势非凡,红日东升,霞光万丈,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清源山》邮票中的天湖

清源天湖位于清源山顶峰谷地,为双曲石拱坝,大坝雄伟壮观,如一弘弯月,映照在碧绿的水面上。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
南台之巅,视野开阔,凭栏远眺,泉州市区的高楼好像插入碧空云霄,凝眸望去,远山近水,田园城廓,尽收眼底。人文和自然景观,一幅大自然描绘的“天人合一”的绝美画卷,令人遐思联翩。
南台寺始建于唐,历代均有修建。清代,岩上原有南台寺,规模较大,但因历史原因,现存寺庙为复建后的样式,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
俞大猷练胆石
南台寺下方不远处,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君恩山重”题刻。俞大猷(1503-1580年),泉州人,因抗击倭寇,抵御外侮,功勋卓著,威名远扬,与戚继光同为抗倭英雄,史称“俞龙戚虎”。此石为俞大猷少年时在此读书,训练武功之地,又称“练胆石”。

南台寺下方不远处,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君恩山重”题刻。俞大猷(1503-1580年),泉州人,因抗击倭寇,抵御外侮,功勋卓著,威名远扬,与戚继光同为抗倭英雄,史称“俞龙戚虎”。此石为俞大猷少年时在此读书,训练武功之地,又称“练胆石”。
登山道旁的“第一山”碑刻,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手迹。据说为当年米芾游历江苏盱眙南山时所写,后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隐居清源,因酷爱米芾墨宝便拓印回来,刻在石碑上,立于清源山。而后明末战乱时南山石碑被毁,泉州人郭起元任盱眙县县令时又将此拓印回去,从此便有了“南来北往第一山”的佳话。
老君造像是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雕于宋代,据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老子的坐像。

11:00下山后乘202路公交前往灵山,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为唐朝从阿拉伯航海而来的穆罕默德弟子三贤四贤的归真处。
郑和行香碑,在泉州灵山圣墓回廊右侧,系明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
圣墓前方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是福建省三个风动石之一。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后人又勒上“天然机妙”四个字,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风动”。
13:50离开圣墓,乘K902路公交前往金来福酒店,办理好入住手续后,乘K608路前往古城。17:07抵达文化宫,步行前往钟楼。
钟楼,是泉州的中心地标,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位于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西街的美在于与时间顽抗后留下来的那些古朴的、天然的、鲜活的碎片。在时光洪流中,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把唐宋以来泉州众多绚丽多姿的文物胜迹和古厝古塔等一一贯穿起来。
西街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
泉州市中山路长达二公里多,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前一句讲的是开元寺的东西塔,后一句说的就是中山路。
泉州侨批馆位于泉州古城核心区中山路,是全省首个侨批展示基地,其所在建筑为著名泉州籍旅菲华侨陈光纯故居,是泉州近代早期番仔楼的典型代表。
泉州侨批馆主要展示侨批申遗进程及泉州侨批工作发展历程,介绍侨批起源、发展情况以及侨批保护开发情况,多角度展示侨批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优良传统。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读一封侨批,想一个人,留一份乡愁。”
20:10乘K603公交返回酒店休息,多日不爬山,年岁不饶人,今天感觉体力不太跟进上。来泉州前感觉这个城市可逛的不多,此行应该很轻松,如今发现这座世遗城市真不是一次能逛全的,需要慢慢踏遍历史古迹,品味千年文化韵味。
2024年2月13日,7:15起床,乘K901路公交前往晋江二中,抵达后步行前往兴济亭。兴济亭位于晋江池店镇池店村旧街上,亭壁龛上嵌筑着一方珍贵的元代印度教石刻—湿婆“舞王”雕像,见证了古代泉州与印度往来紧密的关系史。
村里传说是明朝时池店大富豪李五的媳妇误认为观世音而请入祭祀,用以驱除水鬼和避邪。因此,兴济亭匾额上书“观自在”,旁边围护的木栅栏镌刻着楹联:“兴凤境国泰民安,济万物风调雨顺。”每年的观音诞辰,村民都会来上供,香火旺盛。
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古称“凤池”,是明代知名慈善家李五的故乡。李五的慈善故事传颂至今,他的后代非常怀念他,为他建了一个李五纪念馆,世世代代香火不绝。

正好赶上今天是农历正月初四,当地人正在进行“接神日”的仪式,家家户户门前的贡桌上都摆放了供品,接神队伍经过时鞭炮齐鸣,好不热闹。如此传统的仪式在城市已难得一见,庆幸自己因在博物馆了解到兴济亭的背景故事,一时兴起来到村里正好开了眼界。
离开池店村乘K902路公交前往晋江万达广场,步行前往五店市传统街区。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唐开元年间,青阳有“五店市”之称。该街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
正好赶上在布政埕前的舞狮表演,表演者是武生团龙狮队一群“最业余又最热爱”的年轻面孔,他们是“00后”职校学生,学习几个月舞狮表演后在五店市连演百场,传承非遗文化,给市民游客送去欢乐与祝福。
武生团龙狮队中男同学的舞红狮,表演雄壮威风,一连串高难度动作引得观众纷纷惊叹。更令人惊喜的是女学生舞的粉色狮头,生龙活虎、呆萌可爱。

布政衙,明代官邸,系明朝进土、浙江布政司左参政蔡立敬故宅。布政衙穿斗式兼抬梁式木构架,木构门面,人字砌方砖铺地,乡里迎神赛会活动多在此举行。
晋江家风家训文化积淀深厚,多见于古大厝、谱牒和字辈中,体现了晋江人家庭核心价值观,对现代家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店市大夫第,是明代万历举人蔡立爱故宅,现在已经改成晋江工艺美术馆。蔡立爱官至奉直大夫,故名大夫第。系西巷五房小宗祠,坐北朝南,穿斗式兼抬梁式木构架,大厅高大宽敞,颇有官邸气象。

在2024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以龙文化为主题,精心征集晋江工美匠人和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并进行展览,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探索传统习俗文化的创新表达,抒写对新时代腾飞的美好祝愿。
本区域展示的是闽南古建庙宇的构件,有佛像、龙珠、花板等,所在的庙宇在闽南、台湾、印尼、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享有盛名。
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经历代重修。祠堂面宽七开间,堂宇轩朗宏敞,荟萃砖雕、木雕、彩画、髹漆等多种建筑工艺,家庙内外悬挂“状元”、“进士”匾额数十方,彰显其历史久远、人才辈出,有“庄氏祠堂盖泉州南门外”之誉。
晋江号称“千人进士县”,在明代是全国进士人数最多的县之一。于五店市的状元牌坊上,罗列着晋江历史上的11位状元,牌坊上的雕刻雅致精美,雕工流畅,与牌坊后的“横撇竖捺”戏台相呼应,尽显闽南风采。
青阳位于泉州城南十余里,早在唐代就成为聚落,相传最早在青阳的店面只有五间,因此得名“五店市”。街区东南入口的“五店市”采用了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字体集成,旁边的石马和石槽象征着五店市起源于驿站。
13:40离开五店市传统街区,骑电动车加步行前往草庵。草庵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华表山南麓,是我国唯一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遗存,也是世界现存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草庵为我国研究世界宗教史和农民起义活动,以及中国与波斯古代海上交通极为珍贵之实物依据。
草庵始于宋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草庵岩壁雕筑。圆龛内雕刻一尊摩尼光佛,跌坐在莲花坛上,奇妙的是佛像面部呈淡青色,手显粉红色,服饰为灰白色,是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构设。摩尼佛像身着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双手相叠,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
华表山古寨位于华表山巅,遗址迄今尚存。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军筑寨逼东石郑经军队,古寨系花岗岩角石垒砌而成,为研究清代营寨规则和郑清战争史提供实物依据。
华表山海拔二百五十九点五米,是晋江位列第四的高山。登山远眺,四方山川历历在目,一览无遗。在冷兵器时代,此处的确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草庵前草地原是龙泉书院的花园,据说,龙泉书院直至清初都还在,后被清兵所毁,只留下残壁断石。后由华侨捐资,将其重拾于草庵右侧重建,改称大华严寺。重建后的大华严寺金碧辉煌,已看不出书院的书卷气息,更看不出那些历史痕迹。
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诞生于波斯,9世纪传入泉州,改称“明教”。在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的龙泉书院遗址,曾经出土刻有“明教会”铭文的宋代的黑釉碗。这件完整的黑釉碗,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三字,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
16:35离开草庵,乘晋江28路公交前往上悦城站,入住锦辉酒店。休息片刻,乘晋江28路公交前往安平桥景区。安平桥,又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
安海水心亭侧有一座白塔高高耸立在安平桥桥头,又称“西塔”,西塔(白塔)也是古代安海港船舶出入港的航标,被视为古镇安海的标志。
安平桥景区夜景对面是一条古街-“三里街”,又名“中山路”,当地人称“旧街”。它自北而南贯穿安海老镇区,与安平桥连成一条线。“三里街五里桥”,是安海人的地方名片之一。
安海的千年古韵,便都蕴含在这条老街里。如今三里街已成为各种闽南古早小吃的集聚地,街头巷尾弥漫着纯正的晋江味道。
边逛街边补充了能量后,骑拜米单车返回。21:50抵达上悦城横店电影城观看春节档合家欢喜剧《热辣滚烫》,在欢笑中渡过了充实的一天。
前一篇:游记-福建(闽)泉州八日游(一)
后一篇:游记-福建(闽)泉州八日游(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