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越王博物院

(2023-06-26 17:37:27)
标签:

南越王博物院

王墓展区

赵眜陵墓

王宫展区

南汉王宫

分类: 按“邮”索骥
    2023年1月22日前往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决定来广州前并不知道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差点儿错过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是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遗址类博物院,分为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藏珍-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
    王墓展区以1983年发现的南越文王墓为核心,该墓是岭南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共出土一千多件(套)文物,其中“文帝行玺”金印、角形玉杯、丝缕玉衣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南越文王墓被誉为“岭南文化之光”。
南越王博物院文帝行玺(复制件)
    “文帝行玺”金印是目前发现西汉最大的一枚金印,也是第一枚以龙为钮的帝王玺印。可惜文帝行玺原件在贵州省博物馆《共饮一江水》展出,此行只能见到复制件了。
南越王博物院“泰子”龟钮金印、“泰子”覆斗钮玉印
    两枚“泰子”印同出于墓主身上的漆盒内。“秦子”即“太子”,由此可知,南越国沿承秦汉实行“预立太子”的制度。
南越王博物院漆木棺椁
    根据棺椁遗迹和棺椁内器物的分布情况,可以认定墓主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葬具为一棺一椁。漆木棺椁已朽,仅存椁上6个铺首。椁与棺之间形成了头箱和足箱,放置了大量珍宝和丧葬用的玉璧及陶璧。
南越王博物院丝缕玉衣(复制件)
    这件玉衣共使用了2291块玉片,以丝缕编缀和麻布粘贴而成,出土时丝缕已朽,玉片散落,经修复为现代状。这是迄今发现第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为研究玉衣提供了新的资料。原件在贵州省博物馆《共饮一江水》展出,此展品是复制件。
南越王博物院头箱”内玉璧
   墓主身穿丝缕玉衣,头枕珍珠枕,口含珍珠团,头部和胸部盖有“覆面”和“珠襦”,棺椁内外还出土玉璧47块,实行了较为完备的珠玉敛葬。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王玉璧装点“冬奥”奖牌
    2021年10月26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同心”发布,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奖牌正面采用了圆环造型,做打洼处理,取意传统弦纹玉璧,上面浅刻装饰纹样。官方资料显示,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同心圆纹玉璧是2022年冬奥会奖牌装饰纹样的主要视觉来源,主要参考了南越王墓主棺室头箱处出土的D54玉璧。
南越王博物院铜承盘高足玉杯
    由高足青玉杯、托架及铜承盘三部分组成,以金、银、铜、木、玉五种材质制作,为南越国制玉工艺与金属细工相结合的杰作。这可能是南越王用来承聚甘露及服用长生不老药的器具。
南越王博物院鎏金铜框玉卮
    卮是古代常用酒器,质地有银、铜、漆、玉、石、陶等,以玉卮最为珍贵。这件玉卮由鎏金铜框嵌9块青玉片构成,底部为一圆形玉片。漆木盖周边镶嵌三个弯月形玉饰。
南越王博物院犀角形玉杯(1)
    杯形似犀牛角,汉代认为犀牛角酒杯可以溶解毒物。杯身雕刻一尖嘴夔龙,龙头为浅浮雕,龙身逐渐凸起为高浮雕,杯底为圆雕,多种雕刻技法集于一身,堪称汉玉之绝品。 
南越王博物院八节铁芯龙虎玉带钩
    由一根铁芯连8节玉组成。钩首为虎头,钩尾为龙头,通体圆雕。铁芯锈蚀,局部形成深褐色斑。这种铁芯玉带钩,在秦汉玉带钩中并不多见。
南越王博物院龙虎并体玉带钩
    青白玉,玉质细密湿润。钩首呈虎头形,末端为龙首,龙虎双体并列弯曲。龙张口咬环,虎伸爪探环,构成龙虎争环的造型。
南越王博物院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玉佩分为内外环,内环透雕一游龙,龙爪伸出环外,外环透雕一凤鸟,站在龙爪之上。构图完美,工艺精湛,极具汉代浪漫和写实的特征,是汉玉中的艺术珍品,被选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院的馆徽。
南越王博物院组玉佩
    组玉佩是由多件玉器串联而成,用于规范礼仪和表示身份。西周盛行以璜为主的大型组玉佩,佩戴时不便疾行,为节行之器。墓中共出土11套组玉佩,以墓主的一套最为精美华丽。
南越王博物院铁铠甲
    墓中出土墓主的一件铁铠甲,表明南越国已经使用铁质金属甲。铠甲通长49厘米,用709片铁片以丝带穿结而成,这种轻甲既能保护身体,又可以保持灵活性。
南越王博物院《虎(文物)》邮票中的错金铭文铜虎节
南越王博物院错金铭文铜虎节
    节,古代的信物之一,用于军事、外交、关津、邮驿等方面。南越王墓出土的虎节上有错金铭文,为执行王命的凭证,是迄今发现唯一的错金铭文铜虎节。
南越王博物院《丝绸之路文物(二)》邮票中银盒
南越王博物院蒜头纹银盒
    蒜头纹银盒为扁球状,盖与身锤出蒜瓣形凸纹,盖身相合处各饰一匝穗状纹带,纹带表面有极薄的鎏金。其造型、纹饰和制作工艺与中国传统风格迥异,类同于西亚波斯帝国的金、银器,是岭南发现最早的“舶来品”,说明南越时期可能已开始对外交往。
南越王博物院船纹铜提筒
    提筒是古代越族的盛储器。墓中出土铜提筒共9件,这件最为精美。筒身有四组船纹,四船首尾相连,高高翘。船中有弓形大橹,显然是能远航的海船。图案反映了一支船队凯旋杀俘的场景。
南越王博物院铜印花凸版
    这两件铜印花凸版,大版为主纹板,小板为定位板,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套织物印花工具。丝织品中有与印版图案相同的织物,马王堆也有类似的织物。
南越王博物院漆木屏风
    这件屏风出土时漆木大多已朽,但仍可风其上漆绘云气纹。专家根据其上刻有的数字编码、套合关系和构件等,进行了复原。南越王墓随葬有大量漆木器,其中漆木屏风的规模最大、结构十分奇巧,是汉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大型实用双面屏风。
南越王博物院双面兽首鎏金铜顶饰(2)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近千件文物,其中的五件铜屏风构件就是其中较为精美的部分,包括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双面兽首鎏金铜顶饰,出土三件。颏下两侧有插榫,额上与须角有3个圆管为雉羽插座。
南越王博物院朱雀鎏金铜顶饰(2)
    朱雀鎏金铜顶饰,出土两件,分立于屏风顶梁两侧转角处。朱雀昂首展翅,伫立在火焰纹装饰的方座上。遍刻鳞片状羽饰,尾巴开口以插瓴毛。
南越王博物院人操蛇鎏金铜托座(2)
  人操蛇鎏金铜托座,出土两件,为承托与连接屏障与翼障的构件,可折合。托座的铜人为典型越人形象,短裤跣足,口咬、手抓、脚夹长蛇,四蛇相互绞缠,下接覆斗形底座,与力士俑形成三点支撑。
南越王博物院蛇纹鎏金铜托(2)
    蛇纹鎏金铜托座,出土两件,由3个扁长方形套筒连成“之”字形主体,托座由3条蛇组成,用以承托屏风的壁板和中门。
南越王博物院龙鎏金铜托座(2)
    龙鎏金铜托座妇,出土两件,为屏风左、右翼障的托座,用失腊法铸成。由一龙二蛇三蛙组成,表现的是蛇缠蛙、龙踩蛇护蛙的场景。其中蛇、蛙是古越人的图腾,龙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南越王博物院五色药石
  俗称“五石散”,古代帝王信其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墓中出土的雄黄、硫黄、赭石、紫水晶、绿松石等五色药石,为汉墓中首见。这些药石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则会中毒。
南越王博物院“番禺少内”铭文铜鼎
  南越王墓出土刻有“番禺少内”铭文的铜鼎4件,有的底部有烟炱,应为实用器,“少内”为秦的官职名称,分掌财货。这件鼎的腹部刻有“番禺少内 容一斗大半”字样。
南越王博物院铜烤炉
  墓中出土烤炉3件。烤炉四壁有铺首环便于用链提炉,四角微翘防止食物滑落,内底放炭,底有4个带轴轮的足,可推动。
南越王博物院铜姜礤
  墓中出土2件。底部有4个小乳钉,用以磨取植物的汁液。类似器具民间至今仍在使用,主要用于磨取姜汁。岭南潮湿,先民早已懂得用姜来祛湿。
南越王博物院铜挂钩
  形似铃铛,上铸敞口杯形。用于悬挂食物,使用时在其内注水,中防止蚂蚁吃钩下挂的食物。粤语称之为“激(气)死蚁”。
南越王博物院圆雕长袖玉舞人
  战国至汉代玉舞人都是平雕,圆雕作品尚属首见。这件圆雕舞人梳螺髻,着汉服,作“长袖舞”,该舞为汉宫廷舞的一种,流行于楚地。
南越王博物院“乐府工造”铜句鑃
  为越人特有的打击乐器。八件一套,每件均刻有“文帝九年 乐府工造”的篆文和“第一”至“第八”编号,表明这是南越“文帝”在位九年(公元前129年)时,南越国主管音乐事宜的“乐府”监造的乐器。
南越王博物院赵眜陵墓
  南越国传五世,墓主人是南越国第一代王赵佗之孙赵眜。石室坐北朝南,按前朝后寝的格局建造,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三室,后部四室,前室周壁绘有朱墨两色卷云纹饰。墓主葬具为一棺一椁,安放在后部主室正中。墓室人外共有15个婢妾侍从殉葬。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
  “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通过出土文字文物讲述古代中国的岭南故事,探索两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细节,对了解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认识南越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木简
    南越国地处汉帝国的南疆,是岭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其治理期间,大力推行汉字,不但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岭南与中原王朝的沟通联系,其政治制度所折射出来的是对华夏大一统的向往和认同。南越文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有“泰子”“公主”文字的木简,可能与南越王赵佗僭越称帝有关。南越木简更是自出土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南越王博物院铜句鑃拓片
    南越文王墓青铜句鑃的“文帝九年”铭文,说明南越国也以其群主称号及在位年数来纪年,这是其立国的重要象征。
南越王博物院西汉戳印“高乐”方格纹弦纹黄陶瓮
    南越国时期延续了本地区几何印纹陶的传统,又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制陶技术,是岭南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这些陶制品上常见有戳印、拍印监造机构或工匠的名字,以便检查其质量,即东周以来中原流行的“物勒工名”制度。这表明南越国除引进陶技术外,还注重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制度。
南越王博物院带筒“万岁”文字瓦当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文字瓦当,应是受到来自中原地区瓦当的影响,当面篆书“万岁”二字,是南越 对汉文化认同的直接体现。
南越王博物院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中国古代瓷枕专题陈列,这批珍贵的古代瓷枕来自同一个主人-杨永德伉俪。杨永德,香港实业家“兼”著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
南越王博物院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展厅
    本次展览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院收藏的数百件陶瓷枕中甄选152件展出,年代从唐代至清民国时期,展现了它产生、发展、繁荣及衰落的发展脉络,并介绍陶瓷枕生产的各大窑口、技法,以及蕴含的文化、民俗、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宫苑馆
    王宫展区以南越国宫署遗址为核心,遗址叠压了自秦汉至民国共13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其中由1995年发现的“石构水池”和1997年发现的“曲流石渠”组成的南越国御苑遗址,是我国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秦汉宫苑实例,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南越王博物院考古地层关键柱
    南越宫苑遗址之上还保存有东汉、晋、南朝、唐、五代十国南汉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水池、地下排水渠、水井、房基等遗迹,是广州城市两千年发展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
南越王博物院广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
    《千年南粤 同心同圆 —广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正在南越宫苑馆二楼临展厅展出。南越国是广州历史的开端,南越文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承载了广州建城两千余年的厚重底蕴,是岭南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见证。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国曲流石渠模拟复原区
    登上南越宫苑馆所在主楼天台,这里是曲流石渠模拟复原区,1:1比例空中花园式的展示,再现水波粼粼,花草繁茂的千年御苑美景。
南越王博物院新城市新活力
   南越宫苑馆馆外平台上正在展出《千年城脉》,从“广州原点”出发,沿着古代、近代城市传统中轴线的脉络,读懂广州。
南越王博物院南汉宫殿馆
    南汉宫殿馆原址展示南汉国二号宫殿东廊庑、第一进殿及庭院等遗迹;北宋官衙广场地面遗迹;南宋建筑基址遗迹等。
南越王博物院二号宫殿第一进殿北庭院
    南汉宫殿馆原址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地面以蝴蝶牡丹纹方砖铺砌的南汉庭院,图案繁复、美轮美奂、十分华丽
南越王博物院陈列楼室内展示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南越、南汉的王宫所在地,因此基本陈列名为“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包括“南越王宫”、“南汉王宫”、“名城广州二千年”和“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四部分。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王宫想象复原模型
    南越国王宫位于番禺都城的中北部,北枕越秀,南抱珠江。东部为宫苑区,西部是宫殿区。公元前111年,汉兵攻南越,纵火烧城,使近百年的王宫变为废墟。
南越王博物院“未央”陶文
    汉代宫室营造制度基本形成,长安城有“未央宫”、“长乐宫”等,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有“未央”、“华音宫”等陶文,说明宫室的名称亦仿效汉代长安城的宫殿命名。
南越王博物院特大方砖
    “秦砖汉瓦”是中国建筑技术在秦汉时期达到高峰的代称,在宫殿建筑中砖瓦已普遍使用。特大方砖胎体厚重,为防止烧造过程中受热不均而炸裂,侧面和底面均戳有圆锥形孔,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方砖。
南越王博物院“万岁”文字瓦当
    南越国时期的“万岁”文字瓦当书法变化丰富,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南越国灭亡以后,“万岁”瓦当在广州及岭南各地继续流行,成为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证。
南越王博物院赵佗受封图
    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汉遣陆贾两次出使南越国,赵佗对汉称臣。图中描绘了赵佗(居中者)在南越王宫大殿内受封的情景。公元前137年,赵佗去世。数十年后南越国政治矛盾激化,丞相吕嘉叛汉。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灭南越国,纵火烧城。
南越王博物院南汉王宫
    公元917年,原唐清海军节度使刘岩(后改名)据岭南称帝,建立南汉国,以广州为都城,升格为兴王府。南汉积极发展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使因唐末战乱一度衰落的海外贸易再度复兴。
南越王博物院雕16狮柱础石(复制品)
    用整石雕凿而成,底座方形,覆盆下层雕覆莲瓣,上层雕刻16蹲狮,圆顶面平整光滑,是罕见的建筑雕刻精品,主要在高级宫殿使用。
南越王博物院蝴蝶纹方砖
    南汉对兴王府进行精心的规划和建设,在城内外大兴土木,建造许多宫殿和苑囿。蝴蝶纹方砖,砖面模印四只展翅腾飞的蝴蝶,四角饰牡丹纹,图案精美,用于铺砌庭院地面。
南越王博物院黄釉鸱吻
    鸱首已残,鱼身、鸟羽、凤尾、龙爪,底部刻云气纹,通体施黄釉,光彩夺目。鸱吻,能激浪降雨,寓意能辟除火灾。中唐以后,出现兽首,作张嘴吞脊状。
南越王博物院名城广州二千年展
    广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南越国宫署遗址是这座名城的核心记忆。这里既是南越国、五代南汉国的王宫所在,又是秦汉郡治、六朝衙署、隋唐都会、宋元督府、明清布政司署的所在地,一直是两千年来岭南的政治中枢。
南越王博物院
青铜骑士俑[东汉]
    汉武帝平定南越,将其地分为九郡,明代以来有学者提出“汉改筑番禺城于郡南六十里”的龙湾、古坝 南之间。越国宫署遗址发掘有汉代的文化层和砖砌水渠、走道、地面和水井 等遗迹,出土五铢、货泉等遗物,表明汉代番禺城并未南迁。青铜骑士俑,骑士双面,作回头弯弓射箭状,制作精美,造型独特。
南越王博物院三国吴交、广州分治图
    三国时期,岭南为东吴所据。孙权划分交州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置广州,为广州得名之始,进一步强化广州在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
南越王博物院南北汇流-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
   由南越王博物院、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南北汇流—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正在陈列楼展出,本次展览为渤海国与南汉国遗址出土文物首次联袂展出,让观众在南北两地考古成果中感受唐韵(南)汉风。
南越王博物院“大”字押记瓦
    渤海国作为东北地区一个地方政权,其王受唐册封,政权受唐节度,由藩镇管辖,对唐纳质朝贡,在盛唐文明的熏陶下走向鼎盛。渤海国濡染唐风,自高王大祚荣立国,至辽天显元年(926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为止,经十一世十五位王,渤海国历229年。
南越王博物院“保德”字押记瓦
    渤海上京城出土的板瓦和筒瓦上,多带有戳印文字,多为单字,少量为二、三字,含义多不明了,也有“宝德”“保德”这样有吉祥寓意的词组。
南越王博物院宝相花纹砖
    宝相花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之一,盛行于隋唐时期。此方砖图案美观、秀丽,是渤海国典型的建筑材料之一,多用于宫殿台基两侧的垂带和踏道的铺设。
南越王博物院“掌要局”铭文白釉瓷碗
    “掌要局”不见文献记录,一说其是南汉内侍省所设之局,职掌朝廷机要文书,相当于唐朝政事堂下属的“枢机房”。从“掌要局”字款瓷器出土于南汉宫城核心区来看,掌要局设在禁中之内。
南越王博物院陶佛
    渤海盛行佛教,大祚荣建立政权之始,即遣王子入唐,奏请“就市交易,入寺礼拜。”渤海上京、中京、东京和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地区等地发现多处佛寺遗址,布局和形制与中原相同。
南越王博物院南汉王宫食水砖井
    南越国宫署遗址共出土500多口不同朝代的水井,俨然一座天然的水井博物馆。古代水井馆常设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展,该馆原址展示南越国食水砖井和排水渠道、南汉砖井及排水渠道等,从一个侧面追寻广州城市饮用水历史的踪迹。
南越王博物院南越国地下排水管道
    排水管道呈东西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早期的木暗槽,上层为晚期的陶管道。该排水管道位于南越宫城北部,附近还发现有水井遗迹,可见这里应是南越王日常生活居住的寝室区。
南越王博物院越王井
    越王井是南越王宫的食用水井,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深的汉代砖井和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砖井。从井内出土大量的砖瓦和烧焦的木构件等可知当时地面上还建有井台和井亭。
南越王博物院历代砖瓦陶瓷标本展示墙
    “秦汉—明清砖瓦陶瓷标本”展示墙,展示了从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不同朝代的砖瓦陶瓷,是研究两千年来中国建材业和陶瓷发展史的珍贵实物。
南越王博物院曲流石渠三维仿真流水动态场景
   离开博物馆前,赶上了下午场的南越国曲流石渠声光电复原展示。在曲流石渠弯月池遗址现场,模拟复原池亭水榭景象,演绎赵佗胸怀国家和民族大义毅然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的故事情境。通过三维建模仿真等技术勾勒的流水动态场景,令人感觉置身其中,仿佛是踏入当年南越王宫苑“茵茵垂柳,曲水流觞”的空间。

另注:

   1.标注(1)-(2)为国家文物局发布《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可谓是珍宝中的珍宝;

    2.南越王博物院部分文物(如:“张仪”戈)被调到院内即将开展的《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中,此行无缘得见,有些可惜;

    3.南越王博物院馆藏精品(如:丝缕玉衣等)被调拨到贵州省博物馆《共饮一江水》展出,此行仅见到复制件,也有些许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