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3日一早抵达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面海而兴,至秦朝设南海郡以来,两千两百多年历史,何其精彩。作为中国几千年以来对外贸易的窗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自古以来敢于开放、兼收并蓄的精神,以及出口贸易行销世界的昔日辉煌,正在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人,开放兼容,求真务实,拼搏进取,敢为人先,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煌煌史诗。
“马坝人”遗址展台
岭南,古亦称岭表、岭外,主要包括今南岭山肪以南的广东、广西东部、海南、香港和澳门等地区。十二万八千年前,广东北部出现了早期人类-马坝人。在与自然搏击中,岭南先民走过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创造了璀璨的地域文化。
和辑百越
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出兵林郡、象郡,兼并了包括今广西和越南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赵佗在位六十多年间,文治武功,卓有建树,为领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汉越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冼夫人像
冼夫人为高凉郡俚人渠帅,历经梁、陈、隋三朝,驰骋岭表六十余年,推行汉人礼制,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俚人社会进步,深受当地俚汉百姓拥戴,被尊为“岭南圣母”。
梅关
梅关,位于今韶关南雄大庚岭,始设于秦,称“横浦”,宋代称“梅关”。早在秦汉时期已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公元716年,唐朝宰相张九龄主持重凿大庚岭路,贯通南北,对岭南乃至全国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兽面纹青铜盉[1][西周]
器形似鬲,龙首长流,与盖顶的龙头相呼应,活动鋬耳由两组夔龙组成,颈部有一周夔纹,肩饰雷纹,下有饕餮纹三袋足。此青铜盉为广东地区首次且迄今唯一的发现,其形制和纹饰带着中原商周文化特征,是研究我国岭南地区秦汉以前的历史和文化难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张九龄铜像[明]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唐朝开元宰相,是岭南第一位宰相。公元716年主持重开大庚岭路,是他至今仍为后人称颂的功绩之一。
陶五联罐[汉]
从秦汉时期“汉越杂处”开始,历经多次移民高潮,广东境内逐渐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为主要特征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主体民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
陶五联罐用来储盛干果或调味品。
陶水田附船模型[汉]
水田与船一同出土,出土时船在水田的右前方不远处。田面被田埂分成六方,每方内均有人在劳作,有的扶犁耕田,有的躬身收割,有的坐埂磨镰,有的插秧,有的脱粒,一派农忙景象。
陶水田附近船模型全面展示了汉代岭南稻作情形:水田周围河网密布,小船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插秧与收割同时进行,表明此时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已经实行一年两熟制,反映出广东汉代农耕技术的发展进步。
茶楼
广府人,以珠江三角洲为聚居中心,使用广州方言。依托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广府人亦农亦商,务实开放,拼搏进取,造就了“生猛鲜活”的广府文化。
茶楼起源于清代,饮茶,成为广府饮食文化的著名品牌。
花开富贵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如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一年一度的羊城迎春花市形成于19世纪中叶,从花田、花渡头到花街,鲜花给人们带来无限吉祥和商机。
龙舟
广府地区端午赛龙舟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已有大型龙舟竞渡,明清时期尤为盛行。锣鼓震天、百舸争流的竞赛,既是重要的民间习俗,也是传统的体育运动,体现出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
潮汕民间工艺
潮汕人,主要生活在粤东平原地区,使用潮汕方言。环境造就,岁月磨练,潮汕人尊宗敬祖、崇文重教、精明善贾、精致细腻,民俗文化别具特色。
潮汕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其精巧繁复的特色在雕刻、陶瓷、潮绣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一枝独秀于中国茶艺之林,以“和、爱、精、洁、思”的文化内涵深入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红白喜事、宴客答谢、纠纷调解还是商业活动,凡事都离不开“工夫茶”。
人生礼俗
潮汕民间重视人生礼俗。一个人从出生、成年至老去,通常要经历催生、开腥、满月、四月、周岁、入学、成人(出花园)、结婚、祝寿、丧葬等礼俗,尤其是“出花园”和祝寿礼,别致而隆重。
檐下学堂
客家人,由中原迁徙而来,主要聚居于粤东北地区,使用客家方言。颠沛游离的生活磨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勤劳节俭的品质,聚族而居、耕读传家成为客家人的传统。
客家人秉承了尊师重教、诗礼传家的传统,檐下苦读是他们走出穷困的通途,客家地区因此英才辈出。
八山一水一分田
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区,是客家人聚居地,“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客家民系生存环境、以农耕为主的
生产生活方式的写照。
扬帆世界展厅内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海岸线绵长曲折,峡湾良港众多。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先进的造船技术、丰饶的物产资源和发达的手工业,广东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东西文明交汇的中心,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海贸基地
广东在汉代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朝廷倡导“江海求利,以资国用”,积极发展海上交通贸易,广东成为中国海外贸易最重要的起点。全国各地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齐聚广东,远销海外。天时、地利、人和,广东成为历久不衰的海贸基地。
粤海关“一百两砝码”[清]
1685年,康熙皇帝废除晚明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在东南沿海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作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1757年,乾隆皇帝只准许粤海关独家管理海上对外贸易事务。粤海关的巨额税收成为皇家内务府的重要财源。
茶晶达摩像[清中期]
广州成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第一大港,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会,各种奇异番货涌入的同时,广州还以开阔的胸襟容纳域外宗教和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达摩,南天竺(今印度)人,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南朝航海到广州。
金项饰(1)[2](I)[南宋]
“南海I号”沉船出水,项饰由四股八条鎏金线编织而成,首尾两端有环扣和挂钩。金项饰的工艺并非中国传统风格,暗示沉船或许与海外贸易活动有关。
“石室”教堂模型
明朝中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广东,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伴随西方传教士的陆续东来,欧洲的宗教、科学、技术及观念不断传入广东,并由此影响内地。
卢惟良款八宝纹铜琴[明]
明代以来,环球贸易航线不断拓展,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工艺美术传播到欧洲,在上流社会掀起了崇尚“中国趣味”的热潮,也为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带来灵感。
中国的音乐和戏曲强烈吸引着欧洲人的好奇心,来华传教士用书信或札记图文并貌地向欧洲介绍中国的音乐与戏曲。
中国画家绘十三行[约1830年]
广州十三行是清乾隆实施“一口通商”政策后,政府特许的唯一经营管理对外海路贸易的商行。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广州成为清朝全盛时期中西贸易的中心、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地、通晓西学人才的中转站。
象牙镂雕山水人物纹针线盒[清]
广雕指在广州地区生产的具有岭南特色的雕刻工艺品,包括牙雕、木雕、贝雕、砖雕、骨雕等。清代以来,广雕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形成构图新颖别致,造型生动逼真,雕工精巧细腻的艺术特色。
居民登陆证明书
清末,广东人开始大量移民海外,寻求新的生机。他们或因被迫、受骗,或为求学经商,下南洋、闯美洲,粤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开平碉楼与村落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第一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和国际移民文化世界遗产。开平碉楼多建于20世纪20-30年代,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碉楼与村落集中反映了华侨历史、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社会形态、自然生态及乡风民俗。
继往开来展厅
鸦片战争、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国共合作......
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近代广东,风起云涌,群英荟萃。领风气之先,创时代之新,广东人将开放创新之风吹向全国。
茅龙笔[现代]
岭南学术文化“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博通古今的硕儒俊彦,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与精神财富,是近代广东思想文化的重要根基。
陈献章晚年取当地茅草,束之为笔,自号“茅龙”。其“茅龙”书法行笔矫健、神态飞动,冲击甜熟柔弱书风,在中国书坛占有重要一席。

《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邮票中的第二枚,描写了在林则徐领导下轰轰烈烈的销烟场面,歌颂了人民反侵略的爱国精神,艺术地再现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林则徐一生的主要功绩。
虎门炮台使用的炮弹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探索强国兴邦之路。林则途,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主持“虎门销烟”,他既主张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天下为公”笔筒
孙中山以西方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改动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缴获日军战利品
1938年,日军入侵华南。广东军民奋起抗击,谱写了抗日战争中血与火的史诗。1950年,广东全省解放,南粤儿女踏上建设新中国的征程。
勇立潮头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新中国的朝阳在珠江上冉冉升起。改革开放以来,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广东人先行一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21世纪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影响深远的大变革,广东人又一次蓄势待发,奋勇向前!
馆藏历代陶瓷展览
“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以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馆藏陶瓷文物为依托,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中国陶瓷从产生、发展、到兴盛的历史。
磁州窑《唐僧取经》故事图枕(II)[元]
这件器物是典型的元代瓷枕造型,正面绘唐僧取经图,底有楷书印款“张家造”。《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而相关内容的画面在元代瓷器上已出现。说明在《西游记》成书前,有关的故事已通过戏剧、说书等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3][元]
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该器灰胎,直口、丰肩、鼓腹,口罩以有荷叶形盖。罐身纹饰共六层,三大主体纹饰被三圈细纹隔开,主体纹饰以菊花凤鸟为题。纹饰层次丰富,线条活泼流畅,构图严谨,相互呼应,精美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雷州窑釉产品,是古代广东本土窑口的罕见经典之作。
德化窑“张寿山”款负书罗汉像[4][明]
明德化窑张寿山塑负书罗汉像,器面罗汉光头大耳,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脚踏浪花,袈裟随风飘动,右肩负四本捆扎的经书,右手握系书之绳。像背后正中钤阳文篆书“张寿山”葫芦状戳记。张寿山为德化瓷塑名家,擅塑罗汉像,作品传世不多。据说其传世作品,国内仅存两件,另一件为香港私人所藏。
青釉格型洗[南朝]
青釉格型洗,虽定名为“洗”,但也有一说应为“槅”。槅也称“格子盘”、“果盒”等。瓷槅流行于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明显。三国、两晋时期的槅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初期是平底,稍后变为方圈足。东晋以后出现圆形槅,内圈三格,外圈七格。南朝以后,圆形槅内格数减少。
三彩釜[唐]
“唐三彩”属于中国古代陶瓷烧制技术的产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铅质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元]
元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元青花传世作品少,而有人物纹饰的更为罕见,因此非常珍贵。该器物撇口、细长颈、广圆腹、圈足。内口沿绘一周缠枝花纹,颈部为蕉叶纹及如意纹,腹部主题纹饰为人物故事图,足壁是如意纹。青花色调淡雅,用国产青料所制。图案丰富,主次分明。胎细白,釉汁滋润,白中闪青,反映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水平。
石湾窑翠毛釉梅瓶[明]
翠毛釉是石湾窑仿宋钧釉的主要釉色之一,在蓝釉中隐现浅色丝状的纹理,美似翠鸟的羽毛,故名。梅瓶因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而得名。宋代梅瓶瓶体修长,称为“经瓶”,为盛酒用具。元代开始肩部逐渐丰满。明、清时演变为肥矮丰硕,并由日用瓷转变为陈设瓷。
景德镇窑青花“镀匣”铭文瓷板[清]
其铭文介绍了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匣钵的功能、原料和制法。景德镇烧造的瓷器,其胚胎都要装进匣钵里,这样能保证胎质的洁净和避免破损。镀匣,景德镇专用术语,将匣坯置入窑内烧成匣钵。
广彩人物纹潘趣碗[清]
在18-20世纪,欧洲人曾大量从景德镇和广州订烧潘趣碗,用于调制果酒(即潘趣酒:一种果汁饮料,有的会添加碳酸水或苏打水)。清广彩人物纹潘趣碗,碗心、内壁、碗沿以及外壁、开窗内分别呈现不同场景、不同人物故事,神态各异、生动传神。
广彩开光人物瓶[清]
该器物纹饰留白较多,金彩使用较少,只在口沿处的锦带中配以五瓣金花,这是初期广彩的瓷画特征。广彩即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因大量用于外销,因而纹饰更多地模仿西方的艺术形式。瓷器上的“开光”又叫“开窗”,即在瓷器的某个部位以线条勾勒出圆形、方形、菱形等具有艺术气息的框栏纹饰,,并在框内绘以各种图案。
石湾窑黄炳塑素胎金丝猫[清]
该作品采用胎毛技法,利用泥胎烧成后的自然色呈现金丝猫的毛色,把猫擒鼠前的瞬间神态雕塑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黄炳是清代中后期石湾陶塑名家,擅长制作鸟兽和人物。
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
广东是端砚的故乡。端砚又称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云、紫英之美称,因赏用兼优,被誉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之首,又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文房四宝”,美誉众多,闻名遐迩。
端石千金猴王砚[5][清]
砚堂有天然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北巧妙设计为花果山、
水帘洞意境。
潮州木雕艺术展展厅内
《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展出木雕实物200多件(套),充分利用高大宽敞的展厅空间,逼真地复原传统潮汕民居的厅堂、卧室、书房等场景,生动地再现了木雕制品在潮汕民间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陈设应用,让观众充分领略到潮州木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金漆木雕大神龛[6][民国]
潮州木雕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此件神龛为潮汕地区供奉祖先牌位所用,采用雕刻、髹漆、贴金、漆画等多种工艺,是潮州木雕中难得的精品。
《国家宝藏》特展
广东省博物馆入选2019年度《国家宝藏》特展的文物是金漆木雕大神龛。木雕、雕刻的是向往与寄托,金漆、漆色代表辉煌与光荣,金漆木雕凝聚匠心巧思,是潮州地区最具特色的木雕工艺。神龛则是最考究的品类,取厅堂格式,树祖先功德,承子孙追思。松青鹤去桑田变的时光中,我们对祖先家族的信仰与崇敬永不磨灭,一代代中国人,无论身处历史洪流,还是四海漂泊,永远怀抱同胞之间的认同,虽有百家姓氏,本系同宗同源。
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
“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将地质地貌、矿产、宝玉石、中草药、陆生野生动物、海洋生物、古生物共7个主题展览纳入其中,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广东省的自然资源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阳春雀石像[7]
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得名,最早开采孔雀石为了炼铜,后来用于工艺品制作及观赏石等。该孔雀石集钟乳柱状、结核状、葡萄状、洞状等形态于一身,呈翠绿、墨绿及粉绿色,具明显丝绢光泽与绒毛状质感。
海洋动物世界
海洋动物馆营造出辽阔深邃的海洋环境,展示了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的广东所具有的丰富海洋动物资源。海洋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海洋资源是人类的未来!
古生物馆
古生物馆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各地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化石和以恐龙为代表的大型古脊椎动物骨架标本为载体,结合复原图、科普漫画和多媒体等表现形式,详细讲述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从无到有,从海洋到陆地的漫长演化与发展历程。
“年画里的中国”展览
中国的年画,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描绘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年画里的中国”展精选300余件年画精品和年画印版,辅以年画制作工艺展示,将文物藏品和非遗传承相结合,从神祇、人物、风物、故事四个版块全面展示了蔚为大观的年画艺术。
《杨家埠木版年画》邮票中的门神
门神秦琼、尉迟恭[二十世纪后期]
武门神有很多对,唐代将军秦琼、尉迟恭是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武门神。杨家埠年画中的秦琼、尉迟敬德门神勾画了脸谱,手持鞭锏相对起舞,在形象塑造上特别夸张人物的头部比例,身形强壮,反映了杨家埠木版年画造型夸张的艺术特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邮票中的步下鞭
步下鞭[近代]
此开封市博物馆藏的《步下鞭》,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代表作品,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大师亲手制作。
门神是朱仙镇年画古老而典型的题材,骑马披甲执鞭锏的门神画俗称“马上鞭”,不骑马、更见魁伟身材、威武之气的门神画,俗称“步下鞭”。
武强年画钟馗[清]
图中绘钟馗执剑招引蝙蝠。蝙蝠飞舞寓意“引福归堂”。由于“蝠”谐音“福”,因而民间悬挂此图有镇宅祝福之意。
桃花坞年画麻姑献寿图[2009年]
麻姑是道教传说中的长寿仙女。相传麻姑在三月三日为西王母祝寿,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带到蟠桃盛会,这就是民俗艺术中重要的祝寿题材“麻姑献寿”。
武强年画关帝诗竹[清]
此图表现的是三国时蜀将关羽被曹操俘虏,不为曹操收买,毅然辞行,写下竹叶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诗句巧妙地藏于竹叶中,画中藏字,赞颂了关羽慷慨忠义的气节。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关帝诗竹碑》,与此类似。
高密扑灰年画三皇姑下凡[二十世纪后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各地在从事蚕桑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蚕神信仰。相传三皇姑是负责管理民间蚕事的女神,也是民间信仰的蚕神之一,信众称其为“三姑”“三皇姑”。该年画中的三皇姑为身穿彩裙的少女,左手擎一拂尘,右手持一束花,似从天庭将福洒向人间,保佑蚕农获得好收成,体现了山东的三姑蚕神信仰习俗。
杨柳青年画“财发万金”[清末民初]
士农工商,古代读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为最次。将士农工商绘于一画面,消除其阶级性,表达了各阶层人们共同致富的愿望。
“焦点”外销画展
一天的博物馆之旅,不知不觉就就到了闭馆时间,匆匆浏览过“年画里的中国”展览后离开。“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特展没有时间看了,错过了欣赏粤港澳大湾区多家文博机构收藏的历史绘画,着实有些遗憾。
另注:
1.标注[1]-[7]为广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的七件,另外三件分别是元白玉镂雕龙穿牡丹盖钮、赵孟行书《陋室铭》卷和广彩人物双耳盖盅,没在展厅中寻找到,应该是没对外展出;
2.标注(1)-(2)为出现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广东省博物馆的三件国宝中的两件,另一件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未展出,此行没能得见;
3.标注(I)-(II)为去年在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国家宝藏》文物特展中,见到过的金项饰和《唐僧取经》
故事图枕,此行算是在它们的馆藏地再次重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