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

标签:
故宫国子文脉进士午门名言名句 |
分类: 按“邮”索骥 |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着力践行“修齐治平”的人生志业,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发挥着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用,这些人物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进士。
“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选取唐代以来进士群体重要作品179件,通过“进士之路”“博学鸿儒”“艺苑群英”主题单元,展现历代杰出人物在各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
中国古代,因为科举考试的兴盛,进士一度成为读书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很多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都是进士,比如颜真卿、柳公权、范仲淹、朱熹、黄庭坚、王阳明等。他们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光辉成就,也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明人考试图横轴》描绘了贡院内科举考试的场景:3位考官正襟危坐于大堂中间,甬道处的考棚依次挂着“天字号”“地字号”等匾额,考生坐于两侧整齐排列的号舍内,号舍前站着监考人员。此图为了解明代科举考试及其监考制度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钱棨,苏州府长洲县人(今江苏苏州)人。乾隆辛丑科状元,是清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也是中国科举鸣上两个“六元状元”之一。苏州的“三元坊”即办他而来。
此联语分别出自唐代杜甫的《留别公安太易沙门》和宋代苏轼的《过岭》诗句。用笔沉重,体势开阔,结字紧密。
清代士子中式后,将应式文章刊印成册,亦称“朱卷”。卷前冠有家族履历和授业情况,分赠亲友,以彰显门庭昌盛与学问渊博。
赵炳麟,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殿试列为三甲。光绪帝破格提拔为二甲第十一名,进翰林院任编修。
徐显卿,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入选庶吉士,历官翰林学士,吏部侍郎。
余士吴钺合画《徐显卿宦迹图册》绘其十二岁至五十一岁的生平行状。各开由徐显卿请画家余士、吴钺据其诗所绘成图册。“琼林登弟”,绘1568年,三十二岁的徐显卿考取进士,赴琼林宴的场景。琼林宴,即皇帝于科举考试完毕后赐新科进士之宴会。图中画有很多开花的树木,为杏树,因为当时会试的时间是在每一年的春天,当时正是杏花开放的时节,所以放榜之后,这个榜又被称做杏榜。
此卷描绘嘉庆十年(1805)乙丑同榜进士共二十人的雅集活动。图中人物身着长袍,神态自然祥和,或文酒宴集,畅叙幽情,或溪边垂钓,陶情养性,或欲挥毫落纸,游戏翰墨,表现了同年进士之间的高情厚谊和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徐渭黄甲图轴[明]

徐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图绘一只肥硕的螃蟹缓慢移动于两片荷叶之下。此图笔墨灵活多变,看似寥寥,实是多种笔墨技法兼备,稀疏的荷叶,爬行的螃蟹皆生动表现。画面构图点、线、面结合,简洁且富有节奏感。徐渭画蟹,以其有甲而比喻进士甲科。
清人朱书魁星点斗轴[清](复制品)

外壁青花釉里红装饰魁星点斗图,一鳌自海水中探头,魁星单足立于鳌头,作奔跑状,回首远眺,高举右手执笔,左手持一银锭,空中绘北斗七星、折枝花纹。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表现了过去科考士子们美好的愿望。
此屏所雕芦苇、螃蟹,取其谐音,意为“三甲传胪”。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若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传胪是殿试阅卷后次日清晨,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隆重典礼。
洗为青白玉,周围镂雕姿态各异的五个童子,手中各持不同的花果枝叶,造型活泼,灵动可爱。五子形象表现于文房用具中是寓“五子登科”之意。
范仲淹,吴县(江苏苏州)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朝文人喜与道士交往,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为范仲淹对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的赞语。书法属范仲淹晚年佳作,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
朱熹,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婺源)人。宋绍兴十八年(1148)十九岁时进士及第。南宋思想家、教育家。为官清正,尤重教育。朱熹为理学集大成者,其思想理论一度成为科场程式。
《周易本义》为朱熹对《周易》的注解,明以后列为官方教材。本手稿残卷上面多处修改涂抹的痕迹,表现了朱熹在做学术的过程中认真的态度。
欧阳玄,浏阳(今湖南浏阳)人。元延祐二年(1315)进士,主持编修《宋史》《辽史》《金史》。工诗文,与吴澄、虞集、揭傒斯并称“元四学士”。擅书法,师宗苏轼。
《春晖堂记》是欧阳玄为朋友王伯善的“奉亲之堂”所撰并书的记文。文中赞扬了王伯善对母亲的孝敬,歌颂了王母的贤惠,同时又传达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理念。
曾棨,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1404)状元,曾任《永乐大典》编纂。此页书自作《苏武慢》一阕,赠王孟安。此人是一名制造湖笔的良工,曾棨称赞他制笔“能造其妙,予平生所用,无不如意。”
一位是朝中重臣,一位仅仅是制笔的工匠,他们之间的友谊突破了阶级的障碍,表现出古代文人对友情的态度。
于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土木之变”后以兵部尚书组织北京保卫战并取得胜利。
此作是于谦应北京夕照寺僧普朗之请,为其师古拙俊禅师遗存的《公中塔图并赞语》所作题记。此书点划圆阔遒劲,别具峻拔清刚之所,正如于谦自身刚毅正直之性格。
释文: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
纪昀,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此卷为纪昀用楷书抄录《四库全书》经集目录及撰者,书法笔画工整,点画周全,堪比印刷品。此卷是一件作者极其经意之作,表现了他对事业的无限热情。
董诰,浙江富阳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精书擅画,曾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石渠宝笈》等。此联结字秀丽,法度井然,收风温雅敦厚。此联意境优美,传达了古人对人生、友情的理解。
徐光启,上海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在学士。著有《农政全书》,译《几何原本》,编纂《崇祯历书》。
此作是徐光启写给亲家的一封信,信中说到时局日新,以至于典试的入场期也受到影响。典试,指主持考试之事。作品行草相间,用笔娴熟,结构紧密,书到连绵处一贯直下,气势夺人。
张謇,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江苏五才子”之一。先后创办大生纱厂、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等。
南通博物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此信札反映了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过程中艰辛的探索过程,传达了一种实干兴邦的爱国情怀。
林则徐,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主张改革社会弊政,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此件为友人“一飞”书七律二首,由诗中内容可知,此诗作于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期间。此件书七律二首,行笔自然流畅,秀劲遒逸,得天然之趣。
蒋廷锡,江苏常熟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曾参与编纂《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典籍。雍正元年,奉命校勘重编《古今图书集成》。
此轴绘岸边一丛瑞谷,穗长且颜色金灿、颗料饱满,四只鹌鹑正在吃掉落的稻米。“瑞谷嘉禾”被视为吉祥的征兆,有五谷丰登的寓意。
“文以载道”,一些进士通过著述与艺术创作,阐释对自身、社会、天下甚至宇宙的思考,许多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阶级和时代,至今仍闪耀着文化、科学的光芒,从根本上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品格。

陈介祺,山东潍坊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清代金石学家,精鉴赏,尤擅墨拓技艺。此件为陈介祺精拓毛公鼎全形拓并铭文靴形拓。毛以鼎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铭文凡499字,为目前所知青铜器铭文中最多者,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咸丰二年(1852),陈介祺购得毛公鼎。
陆陇其,浙江平湖人,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学术专宗朱熹,乾隆元年(1736)以名臣从祀孔庙。此卷是陆陇其写给其幼子陆宸徵的四封家书,教子以读书之法,并叮嘱日常注意事项。古代学子的仕进之路皆从读书开始,在学校之外,很多科举出身的家长通过写信的方式督促子弟学习,并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晚辈,表现出对儿子的殷殷期许。
潘世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状元。曾任《四库全书》总裁及文颖馆总裁。此作为潘世恩写给伯父潘奕隽的信札,信中他以非常工整的楷书给伯父写信,一笔一划之间传达了对长辈的尊重之情。
刘统勋行书苏轼诗卷[清]

刘统勋,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曾任《四库全书》正总裁等。此作录苏轼四绝句,入《石渠宝笈》三编,行书杂糅草书,齐整中求变化,章法萧散,气息通畅。
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四年(167)进士。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世称“苏门四学士”。
马和之,生于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进士。工画山水、人物、佛像,风格独特,笔法飘逸高古,迥异于南宋院体画法,人物画仿吴道子,时人目为“小吴生”。
此卷绘画简逸流动,属马和之典型的“蚂蝗描”,书法端庄潇洒,为高水平的高宗书体,是极难得的存世赵书马画合璧真迹。
范成大,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1154)进士。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於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亦善书法。
泰不华,蒙古族伯牙吾台氏,台州(今浙江临海)人。元至治元年(1321)右榜状元。擅篆、隶、楷书,高古可尚,自成一家。
此卷为泰不华书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全篇,为迄今所见泰不华唯一篆书真迹。
杨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建文(1400)进士。杨荣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以善断多谋著称,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
此页是杨荣为去世的太医院使韩公茂作,书法工丽遒劲,姿媚动人,骨力洞达。
吴宽,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状元。善书法,规模苏轼,自成一格,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此卷为吴宽行书代表作,作品以诗记述园中诸草木,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书法用笔温稳,字势俊朗。
董其昌,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一年(1589)进士。工书法,其董法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此图是董其昌晚年仿黄公望山水之作,山石以披麻皴干笔绘出,以浓破淡、湿破干点出中远树丛、苔点,近处树叶则用点叶法描绘,全卷掺以丰富的墨法变化,是董氏晚年山水画佳作。
郑燮,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此轴是郑燮致范县旧友的一通手札,他曾于乾隆七年至十一年任范县县令。从札中所述,可以看出他对范县的留恋以及与当地人民深厚的感情。
董邦达三希堂记意图轴[清]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图绘王羲之掣笔之事。山环水抱间,一老者正教导少年在水榭内执笔临帖。画面以水墨为主,略有淡设色,人物衣纹圆润流畅,形象生动自然,富有文人情趣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图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距乾隆时期有一千三百年的时光了,穿越一千三百年之后,当时的人们得到了祖先这些大书法家的墨宝,在一间书房内创作了这样一幅画,串联起一千三百年的书法传统,演绎了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故事。
王杰,陕西韩城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被乾隆帝钦点为状元,成为清代陕西唯一的状元。王杰在朝四十余年,清风两袖,忠正谨直。此联用笔纯稳精熟,布局舒朗明畅。
杜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大和二年(828)进士。晚唐著名诗人、书法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张好好诗》为杜牧的仅存墨迹,更是罕见的唐代名人书法名作。是杜牧为歌妓张好好所作的五言长诗,全诗书法风流俊逸,用笔劲健晓畅。清末,《张好好诗》被逊帝溥仪携出宫外,于东北散佚后由张伯驹重金购得,后将其捐赠故宫博物院收藏。
董鄂·铁保,满洲正黄旗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擅诗,少时即与百龄、法式善称三才子。工书画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书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时人谓其书与刘墉、翁方纲、成亲五永瑆并驾,为“乾隆四大家”之一。
此卷为铁保临写的《书谱》,清雅飘逸。《书谱》为唐孙过庭作论书名篇,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戴熙,钱墉(今浙江杭州)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诗、书、画并臻绝诣。
图绘叠岭层峦,云遮雾涌的山林。山间长松虬枝、溪水袅袅,雅境清幽。山石用披麻皴,染以墨色,浓墨加皴、点苔、勾树,增加画面层次。此幅构图较满,仅在题跋及云雾处透出空气感。
倪元璐,浙江上虞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此卷书南朝文学家鲍照的《舞鹤赋》全文,用笔苍古浑厚,布局宽疏,盘曲郁结之中见凛然气骨,是倪元璐的代表作之一。
刘春霖,河间府肃宁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上最后一名状元,即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七七事变”后,坚拒日本人伪职,保持了民族气节。
此联是刘春霖为同年“勉之”所作,用笔圆厚,结构饱满含蓄。
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虽然是文物展,但是可以从文物后面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让我们的历史不再冰冷,让我们的文化充满了感染力。到现在我们不论身处何地,在什么环境下,当我们念起历代进士们所创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穿越历史的名言名句的时候,仍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力量,同时还可以让我们热血沸腾。
从午门下来后,至慈宁宫寻到丹陛石上的守宫,上次仅找到了慈宁门前丹陛石上的守宫,错过了咫尺之遥的另一个。时值正午离开,结束了半日的观展之旅。
前一篇:九大博物馆(二)之一广东省博物馆
后一篇:游记-贵州(黔)贵阳六日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