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岳阳楼记背后贪官疯狂现象分析杂谈 |
分类: 原创 |
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使岳阳楼名满天下,也使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随着《岳阳楼记》而名扬四海。滕子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朋友,两人同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进士。滕子京在中国历史上本无著名地位,亦无显赫名声,是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才使他的名字得以流传后世,而且还冠上了一个“勤政为民”的美名。因为《岳阳楼记》一文中说他在贬官一级后,“不以己悲”,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便把偌大的一个岳州治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事实真的如此吗?透过史料分析,历史上的滕子京并非如《岳阳楼记》中的所溢美的那样,据《宋史》记载,滕子京被贬岳州的缘由是因为他在泾州任职期间,“用公使钱无度”,曾“费公钱16万贯”,除去分给“诸部属羌”及“馈遗游士故人”外,仍有数万下落不明。此事被监察御史揭露后,当时的宋仁宗派员前往查勘,然而滕子京竟以销毁收支凭据的卑劣手段拒绝查勘。最后幸亏有在朝中极有话语权的范仲淹“力救”,才得以降官一级,谪贬岳州。
他在岳州任上,也未使岳州出现太平兴盛的景象。在老百姓穷困潦倒、饿殍遍地的情景下,滕子京并未真正做到“勤政为民”“造福百姓”,相反,他挖空心思,别有图谋:一方面借重修供几个达官贵人、乡绅们在上面饮酒作乐、玩赏风景而别无大用的岳阳楼,为自己树碑立传,邀功请赏;另一方面,他又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重修岳阳楼之名,四处搜刮钱财,乘机贪污大把银子。更为可恶的是,滕子京故伎重施,征敛赋税,“所得近万缗(一千文),置于厅侧自掌之,不设主典案籍。楼成极雄丽,所费甚广,自入者亦不鲜焉。”(《司马光·涑水纪闻》)
或许,正由于他贪污手段高明,不是贪污国库银两,也不是贪敛百姓血汗钱,且把岳阳楼修得极为壮美华丽,金碧辉煌,加上有京官范大人为他写了楼记,替他鼓吹“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自然是“州人不以为非,皆称其能”,加上没人举报、没人查办,称赞他是能人好人之声一时多多。可惜的是,黄粱美梦终难圆,不久还是被人发现了马脚、找到了踪迹,使得贪腐行径、敛财劣迹大白于天下,很是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