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凤凰网论坛首页推荐)

(人民网强国博客首页推荐)
李林甫(683-752),唐宗室,小字哥奴。善音律,会机变,善钻营。开元中,迁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深结唐玄宗宠妃武惠妃及宦官等,僭伺帝意,故奏对皆称旨。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拜相,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开元二十四年(736)底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大权独握。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专政自恣,杜绝言路,助成安史之乱。天宝十一载(752年)十月抱病而终。李林甫死后遭杨国忠诬陷,时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子孙流岭南,家产没官,改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
说到此,诸位可能对李林甫此人还是印象不深,笔者若是提及“口蜜腹剑”成语,大家就会了解更多一些,其实李林甫就是“口蜜腹剑”典故的主人翁。成语的意思是指嘴上说得甜如蜜,肚子里却装着杀人的剑。比喻嘴甜心狠,狡诈阴险。一般说坏人或笑面虎时,常用此语。与“笑里藏刀”近义。
何以会把李林甫指认为这般人物呢?且看他在为官从政时的所作所为就一目了然了。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又是一位小肚鸡肠的奸臣,之所以说他既是个口蜜腹剑的高手,还是个政坛上翻云覆雨的老手,在于他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治国有方,有德有才,而是他专权用事,玩弄“口蜜腹剑”的伎俩.以达到自己独揽政权的目的。李林甫专权的十几年中,李唐王朝政治上日益黑暗,各种矛盾尖锐,开元盛世急剧转变成了天宝末年的经济、政治危机。
李林甫原为吏部侍郎,奸佞多狡诈,他与众宦官、妃嫔交情深厚,故而对皇帝一举一动最先知道。因此他每次都能顺皇帝心态奏旨,获得唐玄宗赏识。当时武惠妃最得宠,其子寿王瑁也最受玄宗宠爱。李林甫诌附武惠妃,因此得以擢升为黄门侍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二十八日,玄宗任命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他为人忌刻阴险,对于才高名大和受到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为了专权权固位,他竭力阻塞言路,补阙杜琎上书言事,被他贬为下邦令。他对朝臣说:“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作为仪仗的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朝臣受其威胁,从此谏诤路绝。他极力支持玄宗废太子瑛,劝立武惠妃子寿王瑁,玄宗却立了忠王玙(后改名亨,即肃宗)。他怕太子即位后于己不利,屡兴大狱,以动摇太子。他促使杨国忠推究,诛杀太子亲戚和不附已的臣僚,株连数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张九龄罢相后,独揽朝政,同列宰相牛仙客、陈希烈都怕他而不敢问事。天宝八载(749),咸宁太守赵奉璋拟揭发林甫罪状二十余条,被他指使御史台以妖言逮捕杖杀。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享年70岁。此前,他已和杨国忠有隙,死后,国忠唆使安禄山诬告林甫与蕃将阿布思谋反,玄宗追削林甫官爵,籍没其家产,子婿流配。
李林甫落得个惨不忍睹的下场,是他咎由自取,丝毫怨不得他人。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的是,他利用“口蜜腹剑”之术,能够长期得到唐玄宗宠爱和信任,导致其专横跋扈、排除异己,专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后果,实在教训惨痛。
尽管,没有识人和用人之能是封建社会任何皇帝的致命伤,不能只是指责李林甫之流的一人之过,但李林甫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视。因此,对于如何防范李林甫之流对国家江山社稷的危害,笔者斗胆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各位一道商榷。
警示一:识人怎样辨忠奸?
我们知道,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不能说不是一代明君,加上他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张说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皆是他之所以成功的良好基础。 然唐玄宗信任提拔重用李林甫,却是他识人用人的一大败笔。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身为明君的唐玄宗何以会误用奸臣李林甫,以致带来江山社稷不可估量的巨大危害呢?前文我们提到,李林甫最大的长处不是治国有方、德才兼备,而是投机钻营、揣摩上意,并狐假虎威,专权乱政。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辨识忠奸、怎样区别好坏?是为了事业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敢于谏言,还是极尽谄媚、吹牛拍马、唯命是从?在李林甫身上,我们能轻易看出,亲密未必是忠心、亲近未必是放心,孰好孰坏,只能看行动而不是言语。
警示二:用人怎样分高下?
“德才兼备”是全世界无数组织千百年来都遵循的价值观、人才观、其本质是要求员工的一切行为都要做到有德、有才、两者兼备,不可缺一,而且是德在前,才在后。事实上,一个人的才能越高,德与才的关系就越密切,越重要。德不仅由才所体现,而且为才所深化、升华;才不仅由德所率领,而且为德所强化、所激活。因此,要想成为组织重用的人才,就必须做到德才兼备。
一般说,人无完人,不可能尽善尽美。在用人时,把握“德在前,才在后”的原则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唐玄宗作为九五之尊的帝王,面对张九龄和李林甫两类不同的官员,如何采取不同组织原则、把握不同使用标准,就是其展现领导艺术和统治能力的最佳领域。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是荒凉、艰苦的地方,是罪犯常被流放的地方。但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看重人品和才干,看轻出身与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指出,加以劝谏,并不因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委曲求全。结果后来却被唐玄宗以种种理由拿下,反而让善于投机讨好的李林甫一帆风顺做了高官,篡了大权。
综上所述,李林甫被后人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奸臣之一,不啻是实至名归。他的人生悲剧,值得后人反思和警惕,更值得领导者深思与考量。好人有好报,坏人留骂名,古往今来皆如此。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