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字打假比商品打假更重要

(2010-04-10 09:17:57)
标签:

统计数字

打假

更加

重要

分析

随想

杂谈

分类: 原创
当代社会,我们几乎被各种数字包围,GDP增长、CPI涨幅、股市指数、提价幅度等等。因此,数字的真实与准确,就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然而,我们在面对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时,却有一种不敢深信的感觉。主要源于对统计方法、采集渠道、检测对象、汇总要求等方面的质疑与担忧。现实不少事例也给了百姓这样的误导。比如,从民意调查情况看,2010年春晚,小品王赵本山的《捐助》引来恶评如潮,曾有著名网站随机调查,绝大多数投票人认为节目很差,但中央电视台的相关统计却截然相反,结果自然是被评为了最佳语言类节目一等奖,引发许多人的抵触情绪。从国家部门发布正规统计数字看,国土资源部下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自2001年以来的9年中除了2008年房价都在上涨。而去年我国住宅均价上涨了25.1%,为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京华时报》4月1日)这个数据相比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涨幅1.5%的数字,差距巨大。即便25.1%的上涨幅度统计,生活在一线二线大城市的,还有许多民众不满意。
难道我们进入了统计数字信任危机了吗?我想,情况并非如此严重,但也不容乐观。
统计数字的严肃性、权威性,要求必须是科学合理、公正公开。不能为了统计而统计,更不能为了政绩、为了“发展”而人为操作与调控。否则,抱怨工资涨幅跑不过GDP、CPI的涨幅,指责工资的增长高于CPI的增长,呼吁遏制GDP注水的行为,呐喊房地产取消泡沫的呼声,就难以禁止,就难以平息。
我在基层工作过,曾零距离地感受过年终统计数据时的紧张与不安,生怕统计出来的数据与上级要求不符。也曾亲眼目睹过不少地方统计的数据往往有好几个口径,产生好几套数据,就看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数据了。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谈发展加快时,拿高数据,一整套数字,毫无破绽,不由你不相信。谈老区贫穷时,拿低数据,也是一整套数字,毫无漏洞,不由你不感慨。从前许多事实都证明:“数字出官”并非虚言;“会哭的孩子多吃奶”并非无中生有。
我们知道,房价涨幅、CPI、GDP、失业率等等,中国的这些数据或许在数学计算上无懈可击,但统计方法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选择何种统计方法不应“唯上”,也不应为了一时的和谐,更不应为了部门和机构利益,而是应该“唯实”。
我们还知道,统计数据的失真难免会给决策造成负面影响。而因为统计数据失真导致出现经济及社会问题的例子就在身边。过去,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让日本政府与百姓吃够了苦头。最近希腊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其中一条就是经济统计数据失真。欧盟统计局说,它曾接到希腊统计机构NSSG的汇报,称在2009年10月向欧盟统计局提交相关财政数据时受到政治干涉,而希腊政府提供的一系列统计数据中存在“有意误报”,为的是使政府财政赤字显得少一些。迫于压力,希腊财政部表示“计划改革”,以保证统计部门的独立性。我们的近邻日本则未雨绸缪,准备出台一系列改善措施,增强统计数据精度。如改善第一次速报计算方法、追加新指标等。
生活在充满数字的世界里,不读懂统计数字,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而想读懂这些数字,却不是学好数理化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像我们不明白前段时间才在说工资增幅跑不过GDP、CPI,转眼间就变成始终高于GDP、CPI涨幅。很多时候,它超出了我们的数学能力范畴。这就像一个地方的房价涨幅、CPI涨幅统计数据,始终和民生感受挨不上边一样,大家想的和统计部门想的不是一回事。假如说,我们民众还停留在简单的实物相加与数字的累计阶段,而统计机构已经进入到“跳出圈子看圈子”的境界,我们即使是“快马加鞭”也注定是“跟不上形势”了。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语境下,统计数字其实只是孙悟空的那根金箍棒,官员想它大就大,想它小就小,这与大家的感受基本没什么关系。所以,即使你今天觉得平均工资总算与你的收入靠边了,明天的房价、CPI一定还是离你十万八千里。连统计部门自己都读不懂的东西,你又何必哭着喊着非要读懂它呢?
现在这个年代,许多唯利是图的厂家与商人,假冒伪劣是无孔不入,所以年年315打假的浪头一浪高过一浪;令人不敢置信的是,虚假已经进入统计的领域,个别地方已经到了胆大妄为的地步,在他们那里你甚至听不到一点真实的东西。
因此,笔者萌发一种想法,普通商品的假冒伪劣,需要打假,毕竟它侵害了许多消费者的利益;统计数字的不真实,是否也需要打假,毕竟它损害的是对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的是决策的正确性,比具体商品打假就更显得重要百倍。倘若如此,打假就要做到“秋风扫落叶”,让其不能“春风吹又生”。
我想呼吁,中国的统计机构该反思了,把准确、科学的数据提供给政府,提供给企业,提供给民众,是你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对历史、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