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教育宠出啃老族

(2010-04-09 07:25:48)
标签:

中国式

教育

宠出

啃老族

分析

随想

杂谈

分类: 原创

  http://a3.att.hudong.com/32/45/01300000084627121645450492636_s.jpg http://a4.att.hudong.com/88/94/01300000084627121655941847350_s.jpg

                                (  网        图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有一则调查报告总结“啃老族”6类常见人群: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第二类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第三类属于“创业幻想型”,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又不愿当个打工者;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第五类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最后一类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 

    许多啃老族,他们对辛劳的父母,怀着发自内心的愧疚;对远大的理想,又有着不切实际的执着。矛盾交织之下,他们边“啃”书本,边“啃”父母。陶醉在对未来的种种设想之中,他们连心理“断奶期”都还没过。其实,对父母、对社会,他们很自私。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类啃老族群体?是偶然的出现,还是必然的结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笔者认为: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文化背景,是产生啃老族的环境基础。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故而,千百年来,我们华夏子孙代代相传的人情味,随着社会的变革、历史的递进而变化、完善,保持着特有的风格延续了下来。在中国文化中,个人没有、也不希望有牢固的自我疆界。他们宁愿让人与我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依赖。因此,中国人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倾向。这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是刚好相反的。后者强调的毋宁是“上帝只能帮助自助的人”。

    因此,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全心全意付出而不求回报;长辈为了晚生,可以尽心尽力提携而不望回馈。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水木清华BBS上一篇关于“清华家长送子上学,露宿操场”的帖子,让我深深感叹于这些孩子们的父母质朴的舔犊之情,已经到了难以言表的境界。

    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了偏差,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生理性健康,比如衣着是不是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性健康,不注重孩子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造就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此外,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消费能力越来越高,有条件的家庭都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即使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要求,“寒门养贵子”。在就业上,因为社会工作岗位有限,再加之对学历、岗位的要求较高,那些从小就在高起点长大的孩子,虽然暂时离开了父母的保护圈,但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孩子还是希望回到父母的羽翼下挡风避雨。

    我总是疑惑,是谁给了孩子那么多权利,让他对父母为所欲为,是我们的父母吗?是亲情。我国民法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是十八岁,也就是说十八岁意味着成人,可是在中国的父母面前,孩子永远长不大。是我们的社会吗?还是传统的伦理观念?但现在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却又要忙乎着孩子的工作、房子、结婚、还有孩子的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父母为了孩子奉献了所有。

    有专家认为,“啃老族”的产生,从观念上看,中国父母觉得穷其一生的努力正是为了子女,他们会尽全力让孩子成年后过上“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家庭的温情、溺爱让年轻人以为接受父母的支援是理所当然的。
    中国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精英教育理念,是产生啃老族的社会原因。

    客观地说,“啃老族”的出现,是我国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一个社会现象。该人群的出现与人数增长,同我国就业难的大背景紧密相联,也是劳动力市场作用的必然结果。对“啃老族”现象,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中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要作具体分析。

    应届毕业生中的“啃老族”中,有的是家庭条件比较好,一下子找不到好工作又不肯“屈就”,暂时待业,继续寻觅;有的是考研落榜后,想要第二年重考而不准备就业的;有的是自己技能、竞争能力不够,只能呆在家里“啃老”的。

    受长期精英教育的影响,在众多“啃老族”中,“心高气傲”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显著提高,而是执着于“公务员”、“白领金领”等热点职位或者“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地区”等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工作,择业观念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群体竞争力,应届毕业生往往即使没有工作,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县、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单位乃至广阔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因此,城市“啃老族”现象也就越来越严重。
    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就业观念往往比较超前,就业选择往往比较理想化。因此,高不成低不就是一种常态表现;“眼高手低”是一种面临招聘的尴尬。毕竟他们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没有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就业市场中常常毫无优势可言。即使是短暂就业、“隐性就业”,他们所从事的也大多是靠吃“青春饭”的服务业,如售货员、服务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得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会率先成为“4050”群体。
    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勇敢地走出去,在一两年中“自由闯荡”一下,可以从市场经济这所“社会大学”中体验到、学到许多在学校、家庭中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在“隐性就业”状态中,使得大学生自身随着社会客观现实、个人实际能力等作出理性的调整和规划。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过分的宠爱,不是爱,而是害。只有面对现实,勇于承担,才能使啃老族渐渐地“断奶”,逐步发展到不再啃老。因此,社会对啃老族需要理性看待,需要宽容理解,更需要扶持关爱。

    综上所述,“啃老”现象的存在,既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有关专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其一,要从教育制度上彻底打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要引导大学毕业生克服畏难情绪,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就业机会。对大学生,要引导他们在就业中先学会“骑驴,再去找马,最后去寻飞马”。其二, 家庭教育要更加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很多事实表明,只有家长割断“脐带”,把孩子推出去,孩子才能自立成才。其三,对大学生灵活化、多样化的就业,政府要提供良好的舆论援助,对大学生创业,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持。此外,政府应增加培训成本,通过强制手段,强化企业的培训责任,并对雇主给予培训补贴政策,使青年培训落到实处。

    中国式的教育宠出了啃老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凸显了我们家庭教育理念的陈旧、精英教育方式的落后。需要引起我们相关人员与部门的高度重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错过了时机,就可能酿成大错,成为教育的杯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