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品安全 怎样撑起那片“天”?

(2010-04-14 07:31:39)
标签:

食品

安全

问题

严重

刻不容缓

随想

杂谈

分类: 原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谚语。食物是生存的内核,是生活的必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少不了。当吃什么不再是问题的时候,怎么吃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曾经有段时期,人们在追求吃上档次、有品位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安全和健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民生的问题是天大的事。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今年两会期间曾有不少代表呼吁,要千方百计、万无一失地搞好食品安全工作。换个角度说,大家都在担忧食品安全问题,怎样撑起那片阳光灿烂的“天”?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方面问题不断,较有影响的是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等大事件。纵观这些企业,个个挂着“放心企业”的牌子,却干着昧着良心、违法乱纪的事。假如说,就连标榜食品安全的个别企业,都在利欲熏心、坑害百姓,其他众多未经严格检查、严厉监控的企业又能够给我们提供多少放心的食品?实在难说。

    据不完成统计,最近涉及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的事接连不断。海南“毒豇豆”事才刚刚平息,郴州爆出市儿童医院使用工业氧冒充医用氧;建厂才8年的浏阳河酒厂却生产出了20年--50年窖藏的酒;青岛“毒韭菜”事才出现不久,湖南省衡阳市又查获并销毁了一批700余公斤的“染色青豆”;陕西发出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存在安全隐患的警告声未落,“地沟油”事件又一次将食品安全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最近,还有专家指出,北京80%以上餐馆餐盒含有害物质。这一桩桩一件件,让百姓悬着的心又悬得更高了。

    当食品安全没有基本保证的时候,当生命健康失去有力保障的时候,百姓的生活用什么支撑?群众的生命拿什么维护?

    我是典型的“家庭主男”,闲暇时间,常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跑菜场、逛超市,渐渐成了“业余爱好”。但眼下,我进菜场就犯愁,琳琅满目的蔬菜品种繁多,却不敢随意决定买啥好,生怕“中大奖”买到了有毒菜。只好径直到注明“无公害”超市摊点选点菜回家打发一下。记得去年春天,我单位一位老同事曾因买到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一家三口吃过晚饭不久,大感不适,急忙通知我们,好在送医院及时,抢救及时,加上食用数量不多,才从死亡线上捡回了三条命。如今,我每每到了厨房,都要仔细把蔬菜泡上半小时,才敢下锅上桌。日常生活都如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实在是食品安全的一种杯具。

    为何海南“毒豇豆”事件才刚刚问责结束,这毒那毒的问题就像“韭菜”般的一茬茬冒出来?为啥全国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存在食品安全的隐患与漏洞?何时才能让群众真正打消唯恐“中毒”的不安心理?怎样才能让百姓吃上放心饭、品上放心菜、喝上放心酒?这一切,都在拷问着我们的食品安全体系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前瞻性。

    依笔者之见,食品安全问题,不是顽症,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得当,还是可以减少直至杜绝的。个人以为,需要努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努力构建能够形成“无缝”对接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理顺监管关系)    
  过去,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头猪,十几个部门管不好一张餐桌,从田间到餐桌,看似每一个环节都有“重兵防守”,农业、工商、卫生、海关、质检、药监等近十个部门都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职责,为什么监管链条还一再断裂,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多环节、多因素的风险,必须打造一张“无缝”的食品安全监管网,对食品安全实施全程、高效、有力的监督管理。才能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过去的做法,基本上是:食品安全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监管体制,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行政管理主体界限不清的问题。结果多头监管无法形成合力,只要有一个环节监管不到位,就有可能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由于监管体系运转不顺,容易造成食品安全监管的盲点、盲区和真空地带,它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所以,理顺监管机制,应该是支起放心餐桌的重要一环。

    不久前,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这是我国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迈出的一大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架构有利于协调、指导各监管部门,形成统一管理、高效运作的监管体系。

    二是努力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机制。 (建立预警机制)     
  据了解,处理三鹿奶粉事件,国家就花了20亿元。食品安全事件的教训非常深刻,杜绝这类事件发生,必须加强源头管理,重在预防。
    专家认为,再好的监管体制也难以避免出现问题,因此还得加强应急处置,确保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进行有序、高效的应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和危害。
    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检测评估机制,对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防患于未然。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将防线前移,从生产源头抓起,改变注重终端产品评价的做法,将对食物链的重点环节监管转变为全过程监管,推动食品全程控制,真正建立起食品安全防御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作出预警。同时,要尽快提高食品特别是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水平,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精度,弥补食品安全预防的技术短板。
    三是努力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问题快速追根溯源系统。(严格追溯责任)

    猪戴“耳环”、蔬菜有“证”,奥运食品的可追溯系统曾经广受称道。放心条形码如同食品的“身份证”,一旦发生问题,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追溯源头,发现问题。然而,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却很少有这样的“身份证”。

    我觉得日本的商品标准化制度值得借鉴。在他们的超市里,买食品类商品,都可以在包装上很容易地了解到该商品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生产者姓名、家庭地址、联系方法、种植和收获时间,经销人、代理人、出售地、联系电话等一系列信息,方便对产品全过程监督与责任追溯。 据了解,2002年欧盟也出台法规,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凡是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功能,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不可追溯的食品禁止出口。

    而我国除北京、上海、武汉、南宁等地开展了这方面的试点外,大多数地方对食品安全质量追溯都还是空白,已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

    因此,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对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涉及食品安全的每个环节都追根溯源,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我觉得,这件事可从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首先,加强相关人员责任心的教育。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没有高素质的人,任何高技术的手段,任何全面完善的制度,都可能成为一种形式的东西。只要涉及食品安全,每个环节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应树立责任意识,保证自己的工作经得起追溯系统的检验,才能真正建设成和运行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其二,尽快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追溯制度。实现对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涉及食品安全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开展动态的、主动的追根溯源。这种以制度管人,比用权力管人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其三,适时引进先进技术,改进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模式。“食品安全法”更多强调的是对农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上的监管,而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的根源却在于高度依赖农药的农业生产模式。假如继续延续过去的生产模式,就难以彻底杜绝有毒蔬菜的现象再次发生。

    最后,加大监督执法的力度。形成自上而下、覆盖全局的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良好环境。主动出击,积极防守,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把安全漏洞杜绝在初始时期。食品安全检查要彻底,食品安全检测要全面,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现问题,绝不手软。只有这样,才能有实效、出成效、保长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一起期待着这片天,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永远阳光灿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