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德克的一篇《小议领导的表演人生》,我有点新想法,想一吐为快。
我在仕途走动了多年,几乎天天面对领导。虽然不敢说颇有心得,但也还是有点阅历,有点感受。
大凡做了领导的人,不管他出身是什么,文化底子如何,都还是有些超人的能力,否则不会被提拔到管理岗位。(那些跑官、要官的人,虽然不是什么正当本事,能够以自身的弱素质、差水平“脱颖而出”,也是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啊。虽然我不欣赏这样的能力,但现实就是现实,不可能回避)。所以,我很反对有些人常以出身论英雄的做法,很反感“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行为。
我觉得,水平与能力是体现在许多方面的。目前,水平超群的大有人在,藏龙卧虎的随处可见,为什么他们并没有都走上领导岗位?一是机遇把握,二是环境造就,三是为人原则,四是适应程度。其实还可以再排出不少,就不一一排下去了。
现仅就为什么说领导是好演员,谈点我的看法。
“角色”是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任务的专门用语,后被用于社会学。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中的人就是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演员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必须符合剧本的规定。这里使用领导者角色的概念,是指领导者担任一定职务并获得权力后所应取得的社会地位与身份,以及由这种身份和地位所确定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规定领导者角色的剧本是社会的价值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范,他们确定了领导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些价值准则通过政府的宣传教育,常常刻印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之中,他们首先据此来评议领导者。
除了国家领导这个层次,其他的领导都需要对上对下、应对左右,面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肯定需要不同的角色,保持不同的仪态,运用不同的技巧。从这个角度说,领导就是演员,一点也不为过。
事实上,领导素质不同,水平不同,阅历不同,理念不同,其形象塑造是千差万别的,也不可能千人一面。无论什么样子,只要群众认可和喜欢的,就是好的领导形象。
我比较喜欢这样几种形象:
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形象。他们能够在任何危难时刻,沉着冷静,运筹帷幄,凭着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文韬武略,用必胜的信心决战于千里之外。
在和平年代忘我工作的焦裕禄形象。他们能够在祖国需要的地方,默默无闻,踏实工作,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自己所忠于的党、贡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人民。
在平凡岗位上当好螺丝钉的雷锋形象。他们能够在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一切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不是当官做老爷,而是群众需要的“公仆”。
在反腐战线上嫉恶如仇的“黑脸包公”形象。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是反腐的坚强战士。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两袖清风
一身正气”的铮铮铁骨。
.......
是啊,当好一个领导,并不容易,在不同的环境需要当好不同的角色,起码应该做到:称职的领导、合格的管理、敬业的模范、爱民的标兵、廉政的榜样、超群的水平、正直人的形象等等,因而需要不断修养,不断提高,不断实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以说,领导形象是领导者在公众面前树立的一面旗帜,是其有效实施领导行为的“无形资产”。
我记得在基层工作期间,一位老大哥般的同事说了一段这样的话:我们做领导,时刻都是演员,一举一动都看在群众眼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是趾高气扬、目无百姓?是实实在在办好事办实事,还是把打算贴在墙上、说在嘴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群众无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人生苦短,在职在位的时间就更少。身为领导,无论大小,都需要好好把握,认真处理好为谁做官、做官为啥、做怎样的官等一系列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想,要当好一名领导“演员”,就必须做到“三有”“四信”“八个方位形象”。
“三有”:外表有形、语言有度、行为有谱
“四信”:办事不失信、调查不失实、从政不失节、生活不失度
“八个方位形象”:现代人形象、明白人形象、高尚人形象、老实人形象、聪明人形象、健康人形象、读书人形象、普通人形象。
只有做到了这些,就一定是个上级赞许、下级拥护、群众爱戴的好领导“演员”了。
提出这些,并不是我的体会深,更不是我做得好,只能与大家一起共勉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