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幽峡读书

(2015-06-12 11:56:15)
标签:

旅游

平利

天书

龙头村

河中

前言

二度来平利,友人问我对平利印象如何?我答曰:深山藏闺,羞涩可人;最美乡村,奢华无比。友人意会前句,不解后句。我解释说,你们居住着安徽的房子,讲着湖北的话,喝着秦岭的水,呼吸着巴山的空气,还不奢华?友人大笑。

第一次来平利是两年前的初春,刘云先生带我们去他的故乡平利游玩。因时间仓促,只去了龙头村和关垭子。在龙头村,我吃到了地道的久违的故乡湖北风味的饭菜。关垭子是陕西与湖北的的交界处,我在关上遥望故乡,鼻子发酸。在关下特意踏上阔别三十二年的故土,想大喊一声,可嗓子干涩,没喊出声来,泪滴却掉到手上。这次随作家采风团再度来平利,有种回家的感觉。

平利行系列之一:

幽峡读书

   在我的概念里,任何自然风光,不外乎山、水、石、草木,无非地域不同,形态各异焉。而将山水与传说捏合,更显宝地仙气十足,令人遐想。当平利县作协黎主席说出“天书峡”这三个名字时,我闻之一震,好奇心徒增。

                  

天书到底是本什么书?

汽车在陡峭曲弯的山路上下行,如乘电梯般失重。目光所及,一片墨绿,一片碧翠。车子降到谷底,我的心却升至嗓眼,有种血脉喷张的感觉。我的激动不是惊叹河水的清澈,植被的翠绿,而是岩石的奇特。这里的岩石极规则地有序排列,层层叠叠,从谷底垛码而起,直插云霄。即使散落在河中的巨石,形如卧牛,立如大象,皆分层而叠,如同书本,或合页,或开卷,或整齐码垛,或随意摆放,宛若置身于大天然的图书馆。从山涯渗出的水滴,清凉如冰,清澈如瞳。滴水汇集,形成一湾溪、一泓潭,泛着蓝光,再集成河。神奇地是,水中的巨石,无论是何种姿势,水流至处,都变得舒缓,轻盈。哪怕河床有落差,水至河中之石也都打着漩涡,或飞舞着白色泡沫而不打湿石书。难道这是水对书的敬畏,还是上苍对巨书的爱怜?不得其解。

迂回曲绕在天书峡,抬头遥望天际,山顶与天空比肩,湛蓝如洗,白云如絮,倒影映在水中,反射到石书之上,影像若隐若现。我恍然顿悟,品酒需要好心情,而好风景才配存放世间天书。黎主席不愧为平利的文化使者,每到一处,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将天书峡一景一传说讲得绘声绘色,形象具体。不难发现,这些传说都是平利人的想象力而赋予峡谷神秘的色彩。吸引我的不是这些传说,而是可以触摸的真实。我凝望对面笔直千仞,古树浓密,老藤下垂至河底,暮然想:山崖之上洞穴里修行的神仙,用藤条将一本本石书吊到洞穴细细研读,读完之后就层层叠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书山。而没有研读的书杂乱地躺在谷底,待后人破析。

 

当这个臆想蹦出脑海,我自己都笑了。或许只有将神奇与神话结合,才显奇妙。特意观察了一座河中巨型石书,河水漫过封底,书页轮廓明晰。游人在书页之间用木棍排列,不知是做的书签,还是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但我相信这是祈福的信物。而书的封面,长出一棵冰川时期濒临灭绝的红豆杉,摇曳着紫红色的叶子,向游人频频招手。碧水石书红豆杉,不由令人顿足观看。我俯下身子,仔细抚摸巨石纹理,一条条凹凸不平的曲线将我带向远古,我读到《圣经》的博爱,《佛经》的仁慈,《史记》的波澜壮阔,诸子百家的标新立异,奇门遁甲的诡异符号,拉伯说数学公式的深奥……。当然,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至美爱情。但更多的却是人间百态,宇宙与人类的和谐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未知的探索。就在我恍若隔世无限遐思之际,一只蝴蝶落在手背上,翕动的薄翼,在阳光下闪着亮光。一只蚂蚁也来奏兴,在手背上徘徊不去。我恍然顿悟,世界大美,不就是人与人的友善,与自然的和谐吗?

 

我第一个爬出峡谷,再次俯瞰影影绰绰的天书峡谷,突然耳鸣,我听到孙登的箫声,如天乐齐奏,如百凤朝鸣,如金戈铁马,如凄凉挽歌。耳鸣过后,仔细回味,水是石的伴侣,石是水的筋骨。水在石边,才显柔美;石在水中,方显刚毅;人在大自然面前,更显渺小。大象有形水无形。只是石无语,书无字,水有声,不同心境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