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去海边不只是吹吹风

(2015-07-16 17:50:42)
标签:

威海

海边

西凤酒

研讨会

老师

分类: 游记

                            我去海边不只是吹吹风

                                   吴泽民

     今夏,出差之际,同兄弟们去了日照、威海、青岛。同行中有两位部属从未见过大海。此行为他们圆梦。

     日照的公务顺利,前往威海。十年前,我曾在胶东半岛工作,威海自然不陌生。09年有幸认识两位在威海工作的陕籍文化大家,这座城市从此正在我心之中滋生了向往。

     那是在安黎老师的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研讨会上,他的老师仵从巨先生和同学北野先生如期而至。在此之前,我常常从安老师的口中听到二位老师的大名,心存敬畏。抱着好奇心,我在百度上搜索,方知自己孤陋寡闻。仵先生陕西富平人,时为山大威海分校文化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欧美文学专家、(主要研究黑色幽默、比较文学),是国内研究米兰  昆德拉第一人。他的学术观点代表了中国对昆德拉的研究水平。他的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北野原名刘北野,笔名北野,蒲城人氏。曾在新疆工作二十年,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尔后从从离海最远的地方搬迁到离海最近的地方教授新闻学。他同时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在大学开有书法课。他的书法作品独树一帜,无人可仿。我请命去机场接二位大家,心怀忐忑。谁知二位慈祥可亲,态度和蔼,普通话变秦音,一路欢笑,无拘无束,尽显大家风范。

研讨会开幕之前,会场悬挂仵先生亲拟、北野书写的一幅对联:痉挛可鉴救世幻梦,时间不易安黎痴心。这幅对联内容磅礴,字迹遒劲,是会场一景。

在研讨会上,主持人说仵院长是安黎的老师,对安黎的文学生涯更加了解,有意让他先发言。仵先生恭歉,让陕西评论家先说。足见仵先生在文坛的份量。贾平凹主席发言后,仵先生以讲课般的洪亮之声,徐徐展开论述。仵先生不愧大学教授,旁引博论,观点新颖独到,论据充盈厚实,简直是一堂生动鲜活的文学理论与写作实践课,令我辈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研讨会之后,我特意请仵老师吃了顿饭。但我内心卑微,在他面前羞于谈及文学。之后,我给他寄了本新出的长篇小说。元旦时节,收到仵老师从威海寄来的明信片,说所寄书收到,他正在看,适当时会说点什么,我倍感温暖。北老师见面机遇多一些,而且常有博客微信互动,对其工作和生活动向略知。当我第二部小说出版时,邀他题写书名,北兄慷慨允诺,很快寄来墨宝,为拙作增色。之后,北兄回陕或去新疆,在西安暂短逗留,我们见过几次面,仅此而已。

有道是文人相亲。我不敢自诩是文人,但有人文情怀。与二位乡党老师的交往,如君子之淡,却胜似相识数载。人就是这样,些许故人相识却不相知,一般熟人而已。有些人相识很晚,却有着无法忘怀的魔力,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你,如同天空的星辰,令你仰望。于是,我的脑海始终萦绕着一个念想,在大海的那边,有两位文学大师在那里生活。威海,便成为我心中向往的地方。

今夏,机会来了。

我去海边不只是吹吹风。

抵威海与北老师通话,有意请仵老师一道坐坐。北老师说,仵老师德高望重,事务多,他联系一下。第二天清晨,北老师来电话说,仵老师愿意与远道而来的乡党们共进午餐,并问我一行几人,他来安排。我担心属下怯场,就说我三个人吧。北老师豪爽地说,都来吧,难得一聚。

我们按时到聚餐地,还没下车,仵老师来电话问我们到哪了,他在大厅等候。我刚下车,看见北老师笑盈盈地站在路上,我们立即来了个熊抱,然后将一行人介绍给北老师。来时在车上,我简单向他们介绍了今天与我们共进午餐的文学大家,见到佛面,他们都很拘谨。北老师看出端倪,笑容满面,一一握手,大家才渐渐轻松起来。来到大厅,我一眼看见精神矍铄的仵老师,笑吟吟地向我伸手。我拘谨地迎过去与他握手。他同北老师一样与我们一一握手,满脸谦逊的笑。

入席,仵老师问我怎么坐。我说一帮秦人,按陕西规矩坐吧。仵老师说,入乡随俗,体验一下儒家文化吧。我从之。北老师张罗点菜,仵老师与我聊天,问及他的爱徒安黎的近况,我一一作答。他末了说,代向安黎问候。我笑着说,您胸前的两枚勋章,一枚如影随形,一枚傲居三秦文坛,我等没资格做您的学生,问候一定带到。仵老师呵呵一笑,一脸的自豪。

席间,秦人、秦腔、秦酒、鲁菜,仵老师深人浅出地讲解秦鲁酒文化的差异,时而动手夹菜,时而蹦出两句古诗,谈笑风生,丝毫没有文坛大咖的高深,博导的卖弄,就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一位游子对故乡人的热情。轮到北老师主持,他保持一贯的斯条慢理,说,仵老师是他的老师,他的领导,也是他的兄长,更是好友。他学富五车,桃李满天,人随和却不随意,人品高贵却不高傲,我之楷模。随之话锋一转,用浓浓的乡音说,我刚刚链接了蒲城老家的一个网站,可以时时了解家乡的情况。有朋至故乡来,北某荣幸,来,我请大家一杯。北老师一饮而尽,眼光柔和,眼底泛朝,一丝乡恋涌上心头。我见机邀他九月回陕,他欣然允诺。其实,我知道他挚友的儿子结婚,到时他肯定会闪亮登场的。

不意间,两个空酒瓶。仵老师见状,酒场总结,建议杯酒清底,欢迎再来,用餐结束。仵老师送我一盒崂山绿茶,两本他的专著。我送他三瓶陕西西凤酒,他执意只要一瓶。我再三坚持,他才勉强收下。送北老师西凤酒外加耀州柳公砚,他收砚辞酒,我说不白送你,以字交换。他爽快地说,回陕送字。

临别,两位老师与我们一握手,要我们上车先走。我要送他们先走。他们执意,我们只好上车。摇开车窗,挥手告别,透过车镜,看见他们还在远远地招手。我很温暖。

海风吹进车窗,凉爽极了。

                                      2015716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幽峡读书
后一篇:佛心与钢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