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走进天安门广场的伟大意义

(2011-01-24 08:52:49)
标签:

《中庸》

孔子像

天安门广场

儒家思想

孔健祥林

日中巨龙新闻

教育

分类: 教育

    今天,以孔子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当我专程到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博物馆门前去看到竖立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并弯下腰鞠躬时,我突然想起孔子像竖在这里的三个伟大意义。
 
    第一是孔子思想与“和谐社会”之大成。
 
    老子,是孔子曾经向他问礼的人。这“礼”是广义的礼,包含着历史、哲学等,今天的中国追求和谐社会的完成,完全需要孔子的大成思想和礼仪。
 
    在孔子看来,老子这位司天的史老,本为“天”代言,“天”即上天、上帝;这上帝实为人造,即由史老(神、巫、史相传)所造。正如费而巴哈所谓人造了神,反过来受神的奴役和支配。老子不愿意“司天以属神”认为“天书”(如《洪范》)实乃人造而托之于天,他明白地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一切,而是自然。
 
    “自然”是一种存在……用“自然”代替了上帝的职能,所以老子在当时是哲学思想方面的维新者,他提倡的自然是万物的创造者,是天下母,强为之名曰“天”,可以名之为“大自然”。
 
    孔子受有这种思潮的影响,变有神为泛神,而提出“仁”和“礼”作为他的思想核心。这种思想与胡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不矛盾的。所以,今天孔子像的进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第二是孔子像进入天安门是儒家思想于中华文明之大成。
 
    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也曾经“删诗书,订礼乐”,这很明显地有继承关系。在《论语》内,孔子说:“周监于三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明白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周与夏商比,是“郁郁乎文哉”,他要伐周,也就是继承周代之传统文明的代表者,所以孔子时常想念周公,因而“梦见周公”。
 
    今天胡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建造礼仪文明的中国,要有一个形象代言人,其实孔子是最合适不过了。因为上个世纪末,就有近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第三,是即古代文化于今天的现代文化之大成。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但我们对黄帝系统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比较清楚,对炎帝系统的文化,则所知较少而模糊。《国语•鲁语》记孔子之言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网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氏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所以我们说孔子之学实为黄炎两系之大成。
 
    我们说孔子像的竖立是中国古今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因为孔子继承和发展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这方面,我们以为他主要是从过去的“天人之际”,转向“人人之际”。巫史讲天人之际,这很自然,因为他们来自神守,老子否定了上帝,自孔子起,遂以“人人之际”为他的哲学思想核心,而提出“仁”。他曾经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如果我们再加上“已欲富而富人”,进而探索其中的含义,这应当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应当遵守的原则。后来儒家于“仁”的哲学外,又加上“诚”的概念,“仁”与“诚”结合起来,遂完成儒家之哲学思想体系。
 
    盖自中国古代经典儒家化后,变作民间进行教育的教科书,自“小学”以至“大学”,在学除经书外,别无读物,是以儒家思想普及人间,即使佛道教条,所受教育亦自儒家之经学始。
 
    什么是仁?明道说:“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如与天地一体也,特自小之何也?”“天地直达德曰生”来自《易•击辞》,也就是田地以生为心,这是充满生意的宇宙,因为宇宙充满生意,所以名之曰“仁”。
 
    生意为仁,而《中庸》有“不诚无物”的话,根据明道的理论,更可以说“不仁无物”,因为不生不长为不仁,不仁则无“生意最可观”。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可以得仁之体。”(同上卷二上‘明道语’)手足麻痹为不仁,也就是失其生意为不仁。仁者善体此意,使人已各得其所,“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也就是“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或者是“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此所谓“仁”实近于《中庸》之所谓“诚”。
 
    《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宇宙之生生不息由于诚,成物的至诚之道也就是明道之所谓“仁”。没有仁无法说诚,仁与诚必须结合起来。
 
    孔子的“仁爱”“大成”“大一统”“天下大同”思想都与胡主席的“和谐”相一致的,孔子的哲学思想两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向心力,是一种凝聚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源泉不是狭隘的民族观念,而是一种内容丰富,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而文化的要素更占有重要地位。
 
    让孔子笑傲天安门广场,让“华夏文明”照耀在天地间,便人们具有自豪感和自信心,因而是无比的精神力量。这种文明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乐文明。它要求人们统一于华夏,统一于“中国”。这“华夏”与“中国”,不能理解为大民族主义或者是一种强大的征服力量,他是一种理想,一种自民族国家实体中升华了的境界。这种境界有发达的经济、理想的政治、崇高的文化水平,而没有种族歧视和阶级差别,是谓“大同”,当然这种升华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
 
    孔子的思想,这种文明,两千年来熏陶了我国人民,教育了我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作为唯一的新地标,实在恰当不过了。
 
    一位日本儒学家问我问我说:“您能用极简明的语言说明我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吗?”这是一个大问题,对于具有四千年文明历史、十多亿人口的国家而谈他的民族性格,真的是“谈何容易”。想了许久,我终于得出答案,我们的民族性格是:和平的、不偏不倚而光明正大的,所以谓之“中庸”“和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