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后汉书》汉字孔健祥林日中巨龙新闻日中韩经贸教育 |
分类: 教育 |
我的祖先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幼年丧夫,家境贫寒。自称“吾少也贱”。孔子之所以能由一个贫家少年,逐步发展成为举世敬仰的圣人,这个漫长的路程,是经过深深体味文字精髓而通达到他那样宏博渊深的最高境界。
汉字是读书的必要条件,不识字就只能听人说书,而不能自己亲自读书。这样的人习惯称之为文盲,文盲的多少显示出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
中国有孔子这样的圣人,为什么也还有文盲,而且竟达到亿万之数?《论语》开章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既不学、又不“时习之”,那么学从何来,乐从何来,哪能没有文盲呢?
自鸦片战争百年以来,中国被坚船利炮轰开了大门以后,中国变成列强宰割的对象。一些爱国人士愤而图强,竭力主张学夷以制夷,而把民智不开、中国衰弱之罪,都算在繁难的汉字身上,认为报国之道,惟有废弃汉字采用拉丁化拼音。
在三十年代,凡爱国之士莫不异口同声,认为文字必须改革才能救国。但你在海外多年运用汉字后,你会逐渐了解中西文字是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字。要想把汉语汉字拉丁化是不可能之事。
欧西是多音节语,每一音节是用音素符号连缀起来,一个词可能有二十六个字母之多。它是线形文字。汉语是单音接语,是方块自形,一个方块代表一个音节,内涵形音义,这是平面文字,平面文字较线形文字的信息量大。
汉字有六种构字法。东汉许慎所写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突出了汉字字有字理的特点。六种构字法之中有会意法。把两个字合成一个单位,成为可理解的另一字。例如“人言为信”,“少力为劣”。富有智慧的先民,把单音会意法发展为多音节会意法,用人们认识的单音字连缀而成无数新词。例如火车、脚踏车、图书、图书馆。
汉语单音字汇不过四五千字,但可组合成无数的复合词,所以汉字初学难,但掌握了一些基本字之后,就越学越容易。英文初学只须认记二十六个字母,照语音拼写就完了,但以后还要认记无数的新词。字典越来越厚。而汉字仍然是那几千个基本单字,很巧妙地用会意法组成无数的有可解性的新词。由于字有字法,词有词法,使汉语汉字具有简短明确的优点。
在五种正式应用文件中,汉语用字用得最少而明确性不逊于其他语言。为证明我的体会,我邀同一些对于汉字兴趣的同事到档案室里去证明,结果五种同一文件,汉字本确实是最薄的一本。汉字精简微妙,言简意赅,现在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了。
汉字是什么时期成熟的,现在还没有确实的文献可证。
但至少要早于孔子时代两千年。孔子思想在一部《论语》中,重点在一“仁”字。我们具有高度智慧和德性思想,早就造出一个“仁”字。“二人为仁”,意思是人们应理解世界上除我自己以外,还有与我同样的人,所以应当待人如待已。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孔子以仁为核心,推衍到孝悌忠信,这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内涵丰富,富有哲理。我们古字有“和”字,都是孔子教导人们时的常用之语。后世与先民造字之哲理是一脉相通的。孔子有名言“和为贵”,我国的对外政策一直主张“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今日世界和平发生危机,联合国也在“和为贵”的政策下努力,孔子的言论真是垂之千古不朽!
汉字是我国至可珍贵的宏扬文化的宝器。像中国这大幅员的国家,这多复杂的方言,我们如果采用拉丁化拼音,怎能成为一个像今天这样统一的国家呢?再说,汉语有声调的特征,“成”与“城”、“程”不是一个字,按拼音拼成一个字,谁能了解得清晰呢?
汉字的伟大在于,数千年来虽然发展途中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楷书、行书、草书直至今日的简体字,漫长的道路中文字面貌今昔不同,但是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有血缘关系。而许多国家的古老文字却大都是国亡而文字也随之而亡。我们的汉字历史悠久,虽曾受外族统治,但文字屹然不动,所以我们才有幸能读到孔孟和一些先哲之书,受到宏博精微的教导。
自一九五六年,人民政府采用了一部分简化字。文字是书写的工具,避繁就简以求迅速,是自然之趋势。但字的繁简不应是单一的趋势。求简速成,必然舍繁就简,而要求辞义明确则不惜舍简就繁。字典中有很多三五笔之古字被废弃而以笔画多的字代之。
现今小学、中学对一部分繁体正楷字,不再教不再学了,以致二三十岁的青年甚至大学生不得繁体正楷《后汉书》(只认识《后汉书》),那么《后汉书》的内容他们怎么认识呢?汉字的伟大就在于古今相通,四方共识。
现在把繁体正楷削除一部分,儿童青年不教不学,这不是在开放时期却把文字自我封闭吗?今不能通古,就不能出国门,香港、澳门、台湾对于国内简体字都成了文盲。汉字与汉族文化不能分割,因此我曾一再呼吁:当今之世,必须识繁写简,繁简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