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儒教”孔子会高兴吗?
(2011-01-21 02:44:05)
标签:
孔子儒教中华文明《大同书》孔健祥林中国巨龙新闻日中韩经贸教育 |
分类: 教育 |
人心所向
实行财、物、屋器之大同;
实践知、能、学术之大同;
表现礼、规、义律之大同;
体现仁、理、德道之大同。
——新说《论语》
《礼记.礼运篇》记载了孔子的大同思想:
在孔子的大同世界里,一切财产归公,人人为公不为私,贤者当政在位,人际关系和谐,讲信任,互相爱护,老人孩子和残疾人都受到照顾。社会财产归大家所有,做事出力不为了自己,欺诈权谋和盗窃现象没有了,可以夜不闭户。
孔子未见过大同社会,他的这些想象是对古代原始社会美化的结果。
与孔子同时代的另一位哲人老子也是对现实不满意的。他看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社会矛盾,对统治者气愤,对人民同情。
他说,老百姓为什麽意见多不好管理呢?不是因为老百姓不好,而是因为统治者收税太多,逼得老百姓生存不下去。统治者对老百姓不是讲镇压和屠杀吗?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可以说是直接在为老百姓讲话了,他对人民的态度是很可敬的。老子爱百姓,但是,百姓在受苦受难,如何解救他们呢?老子不是象孔子那样把百姓引进大同世界,而是引进“小国寡民”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国家很小,人口稀少,许许多多的器物摆着无人使用,百姓安土重迁,不喜欢远游,因而有车无人坐,有船无人驾驶。大家酷爱和平,虽然有铠甲兵器。也收藏起来了。大家不求知识,不用文字,用节绳的方法记事。
这些无智无欲的百姓过着幸福的生活:甘其食,美其食安其居,乐其俗。他们幸福度日,与外界隔绝:“临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老子理想也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但否定以后他不是要脱胎出一个新的社会,而是要人民往后转,回到古代社会去。从这一点上说,老子的“小国寡民”是消极的,对苦难者是一种误导。
五世纪东晋陶渊明描绘桃花园小社会有点象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那里的居民并不多,都是些避世农民的后裔,地盘也不大,是一个以山洞为村口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与世隔绝,不与洞外的人相往来,保留着自己的村风民俗,而且是那样的古朴纯真,自耕自食,怡然自乐。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也无非就是这样吧!
然而,桃花园不仅仅是“小国寡民”理想的产物,而且更主要的是孔子“大同理想”的产物,你看在桃花园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多麽和谐,童叟无欺,真诚好客。他们自食其力,劳动果实不被别人夺走,“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军队,没有统治与被统治,只有欢乐和幸福,没有痛苦和悲伤。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老人和孩子都得到照顾。如此桃花源岂不是一片乐土!岂不是理想社会!
孔子的大同理想在陶渊明的笔下已经诗化,形象化,具体化,唤起千古志士仁人的良知,为实现美好的大同理想而奋斗。陶渊明就来虚构一个大同社会。无论幻想或虚构,都是对大同理想的传播。
传播美好社会理想的人历代都有,在陶渊明之前和在陶渊明之后,都出现了“无君论”,主张在封建社会不要皇帝,以摆脱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让老百姓获得自由和幸福。
早于陶渊明的诗人阮籍在其《大人先生传》说:“君立而虐兴,臣没而贼兴”。对老百姓来说,“君”和“臣”都是对立面,要“君”何用?要“臣”何益?十七世纪的中国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痛斥国君“把天下国家视做一己之私,借此盘剥百姓,敲骨吸髓,以奉一人之淫乐”。他得出结论说:“君主乃天下之大害”(见《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与黄宗羲同时的哲学家唐甄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秦以来,由凡帝王者皆贼也”(见《潜书》)!
“无君论”的出现使人们逐渐看清了君主的凶恶本质,对封建队封建社会是否应当存在产生了怀疑。人们在幻想用另一种社会形态来代替封建社会。
正因为这样,在黄宗羲去世二百年之后,即本世纪初,康有为写了《大同书》,呼唤世界大同。他把现实世界描绘成一个苦海:农民者苦,神圣仙佛也苦。如何才不苦呢?只有进入极乐的“大同世界”才苦尽甘来。在“大同世界”里。没有国界,民族平等,种族平等,财产公有,人人自由,互相仁爱,丰衣足食,天下太平。
康有为看到了问题,并未解决问题,他写了《大同书》,却未找到实现大同的路。他始终是一个改良派人物,改来改去,不见效果,苦海继续存在,“大同世界”空中楼阁,他为避开慈禧太后的铡刀,不得不流亡日本。
孔子的“大同世界”、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桃园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都闪烁着理想的光辉,鼓舞着人们去追求理想。然而大同世界离我们还相当遥远,这需要经过长期的奋斗,一步一步地接近。
前几年,因倡导“读经运动”而一炮走红的儒学家蒋庆,常在诸多场合发表奇论。当时“第一届中国儒教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从化举行,蒋庆所做的发言引人关注。他提出“儒教要重回国家文化权利中心”、“重建中国儒教”建立大同社会。
蒋庆的主要观点是:
(1)文化是一种权力,这个在古今中外都是有争夺的。哪一个文化成为“王官学”,占据文化权力的中心,不是由于哪个皇帝的喜好,也不是因为哪个儒家人物,而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2)10前我也不认为儒教是宗教。但后来我慢慢发现,儒家文化,用儒学不能涵盖,用儒家也不能涵盖,因为它是一种文明,要概括的话,只有儒教这个词。人类的所有文明形态都是以宗教来体现的。从这点来说,中华文明的形态肯定就是儒教。
1911年以后,我们自觉、显性的儒教在国家和社会中没有了。儒教推出了中国文化权力的中心,急剧边缘化。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上不能没有权力中心。因为它空缺以后,填补的不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如果不回到文化权力的中心,不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再过几年,文化积淀就没了。我们应该有危机感。当今,基督教凭借着西方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向中国人传教,如果任其发展,不久中国就会变成一个基督教国家,基督教文明就会取代中华文明入主中国,那时再谈复兴儒教重建中华文明已经被基督教文明取代,非洲要回到自己的传统文明已经不可能,故中国不能步非洲的后尘。因此,只有复兴儒教,才能抗拒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扩张,才能保住中国的文明自性,才能使中国永远是体现中华文明的“儒教中国” 。
(4)如果离开儒教的重建来谈儒家与儒学的重建,将是放弃复兴中华文明的努力,把中华文明降到思想学派的位置与西方文明对话,这是中国文化的自我贬黜。在这种情况下,我主张儒家应该重新回到文化权力中心的位置,他是信奉儒教的人的一个诉求。
(5)儒教已经崩溃了,现在要重建应该怎么办?传统的方法是走儒教形成的“上行路线”,“上行路线”就是要恢复儒家古代“王官学”的地位,重建的科举制度与经典教育制度,将《四书》。《五经》教育作为基础课与语、数、外并列。但是现在西方文化在各方面形成霸权,光靠“上行路线”已经不行了。那就要第二条路,“下行路线”。就是成立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组织特权的“中国儒教协会”。
“中国儒教协会”成立后,将为儒教古籍等有形财产,以及包括孔子像等在内的无形财产申请专利保护。此后,凡以各种方式出版的营利性的儒教古籍,使用具有儒教内容与人物形象的商标、广告、公司企业名称、经贸商旅活动,以及儒教内容题材的营利性的文艺作品与影视作品,均需向“中国儒教协会”交税(政府代收)。
(6)在今天的中国,重建儒教是每一个热爱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中国人的责任。
“板砖”不同声音:
网络写手羽戈:蒋庆“重建中国儒教”的真面目,往上是为了权力,往下是为了利益。所谓复兴,也就是不再是儒教的再生,而是权力与利益分配的再分配。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而我要说:伪圣不死,闹剧不止。
大同理想为前人所创建,为众人所接受,传播者的任务应举起理想的火炬,照亮全人类奋斗者的路。
传播者的笔要象丹柯的心一样,在黑暗中发出光亮来,丹柯是高尔基笔下的小说人物,他和一群人在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出不去。丹柯掏出自己的心,高举在手上,闪闪发光,照亮了走出黑暗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