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今天世界

(2010-10-15 00:47:55)
标签:

孔子

南明

《桃花扇》

孔尚任

桃花扇本末

教育

分类: 教育
                      学思结合,明辨笃行

  学而不思则迷茫,习而不思则盲从;

  学而不行则积压,习而不行则浪费;

  思而不学则封闭,思而不习则空虚;

  行而不学则粗野,行而不习则愚昧。

——新说《论语》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和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学习和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学”是占有知识材料,“思”是思考分析问题。因此,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就是说,光学习,不开动脑筋去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空想,不学习,就会犹疑不决。我们今天常说的死读书,就是学而不思;而那些漫无边际的幻想,就是思而不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应当在学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他曾经向学生介绍经验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想问题,没有什么益处,真不如去学习。这就是说,必须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有效进行思考;否则,就是凭空胡思乱想。孔子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是符合教与学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核心问题。但思维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教师,必须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长学生的思考能力。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上智”,但也强调“学而知之”。他自己就是“发愤忘食”“学而不厌”的。他对学生也是以同样的精神要求他们学习的。他曾多次称赞颜渊“好学”,而严厉批评白天睡大觉的宰予,说他不好学习,就会成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粉刷)也。”所以,孔子提倡好学,“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但是,当你占有知识材料以后,一定要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消化理解。因此,孔子又强调独立思考,切问近思,追根溯源。他说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一个人遇事不想‘怎么办,怎么办’的,对这种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孔子批评那些“无所用心”的思想懒汉。因而,孔子把多闻多见作为求知的重要途径。他要求学生“多闻阙疑”,敢于发现问题。他还说过,好仁好智者,如果不好学,就会产生弊病:“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智不好学,其弊也荡。”由此可见,孔子学思结合的治学方法,是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观点的。

     孔子反对不懂装懂,而要求学生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因此,他提出要做到,毋意(不主观臆断),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反对主观成见。他还提倡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的精神。

     孔子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也反对唯心的苦思冥想的思维方法,而是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发挥思考能力。他的"阙疑"精神和宁缺毋滥的思想方法难能可贵的。他提倡“温故而知新”,知新就是从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或创造,从已知引申到未知。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赐也,。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回答说:“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纠正说:“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孔子所谓“一经贯之”,就是把见到的听到的知识,归纳成为一个中心原则,成为一个思想体系,把全部知识贯穿起来。孔子用亲身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以身作则的教学方法,是值得重视的。

孔子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曾经有过深刻的影响。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是对孔子学思结合思想的发挥。只有广泛地学习,且坚守着自己的志趣,才能“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并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后来,孔子的这种学习过程被后人发展为五步学习过程,即《中庸》一书中的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属于“思”的过程,笃行就是属于“行”的过程。这种五步学习方法对于我国历代士子的学习影响很大。这种五步学习的方法,与近代英国科学方法论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所提出的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实验五个条件是相类似的。孔子和他的弟子能够在两千多年前提出这种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是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二、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三、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