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今天世界
(2010-10-15 00:47:55)
标签:
孔子南明《桃花扇》孔尚任桃花扇本末教育 |
分类: 教育 |
——新说《论语》
孔子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曾经有过深刻的影响。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是对孔子学思结合思想的发挥。只有广泛地学习,且坚守着自己的志趣,才能“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并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后来,孔子的这种学习过程被后人发展为五步学习过程,即《中庸》一书中的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属于“思”的过程,笃行就是属于“行”的过程。这种五步学习方法对于我国历代士子的学习影响很大。这种五步学习的方法,与近代英国科学方法论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所提出的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实验五个条件是相类似的。孔子和他的弟子能够在两千多年前提出这种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是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二、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三、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这位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就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