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微博《论语》教育我们为人之道
(2010-10-13 10:45:24)
标签:
子贡宋体论语·宪问称其子曰做人之道教育 |
分类: 教育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14·26:五种人格之道
在欲望上,可否做到需者不贪、足者无婪?
在意志上,可否做到勇者不惧、强者无畏?
在感情上,可否做到亲者不淫、爱者无乱?
在理智上,可否做到学者不惑、智者无困?
在信念上,可否做到贤者不迷、圣者无茫?
在这五方面能否做到,如何做到,做到多少,皆为仁理德道者所忧。例如,
一方一面做到并不难,难的是方方面面都能做到;
一时一刻做到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都能做到;
一处一所做到并不难,难的是处处所所都能做到;
一点一滴做到并不难,难的是点点滴滴都能做到。
全面、长久、广泛、彻底地在这五种人格上体现为人之道,对任何仁理德道者来说,既是其忧之所在,也是其乐之所在。
孔子所说的“无能”(未能做到),或是实话。人道终极,无能尽达尽至。
子贡所说的“自道”(自行其道),亦是实话。自道自行,正在达至途中。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14·27惜时蓄仁·及时积德
费时评价他人,不如惜时评价自己,更不如及时培养自己;
费时检点他人,不如惜时检点自己,更不如及时修养自己;
费事讥讽他人,不如惜时讥讽自己,更不如及时充实自己;
费时批评他人,不如惜时批评自己,更不如及时改进自己;
费时责备他人,不如惜时责备自己,更不如及时纠正自己;
费时审判他人,不如惜时审判自己,更不如及时更生自己。
人若能如此,必可以、亦可称惜时蓄仁、及时积德。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4·28人才之忧乐
不忧人不知己,但忧己无能力;己有能力,人必乐知。
不忧人不用己,但忧己无才学;己有才学,人必乐用。
不忧人不随己,但忧己无道德;己有道德,人必乐随。
被人乐知、乐用、乐随,则自己之乐,亦在其中矣。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14·29待人贤惠
能前识有人欺己骗己,且能不愤而暴露之,如此待人,是贤耶?抑或惠耶?
能先觉有人妒己嫉己,且能不怨而猜忌之,如此待人,是贤耶?抑或惠耶?
能预感有人疑己惑己,且能不愁而臆测之,如此待人,是贤耶?抑或惠耶?
答:如此待人,若主要出于正心善意,必是贤者之举;若主要出于亲心爱意,必是惠者之为。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14·30隐士显士之固疾·仁士道士之健全
显士之固,固呈我心,固持己身,炫于功实其身,耀于名合天下。
隐士之固,疾也;显士之固,病也。两者皆固疾也。
健全的仁理德道之士与其不同,既独善其身又廉善天下,既自爱其身又博爱天下,既孤实其身又同实天下,既私合其身又公合天下。
自爱博爱之仁士,孤实同实之理士,独善廉善之德士,私合公合之道士,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非有固疾之隐士显士所能理解、所能接受。
相反,仁理德道健全之士,对冥顽固执之隐士,炫耀固持之显士之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既可了解谅解之,又能消化感化之。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4·31称其力·称其用·称其品
良马之谓骥,既称其能力,亦称其使用,还称其品行;
良人之谓优,既称其实力,还称其才用,更称其品德。
因而,无论木才,马才,人才,都必应称其力,称其用,称其品。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2以何报恨怒怨恼·以何报仁理德道
一手阴柔:以仁报恨,以理报怒,以德报怨,以道报恼;
一手阳刚:以公报恨,以平报怒,以正报怨,以直报恼。
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两手互补,相辅相成。
以何报仁、报理、报德、报道?亦有两手。
一手互助:以公报仁,以平报理,以正报德,以直报道;
一手自帮:以仁报仁,以理报理,以德报德,以道报道。
一自一互与,一帮一助,两手合作,相得益彰。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4·33天地人知圣王
言语“不怨天、不尤人”,当中不也含有“怨天”之字、“尤人”之词?
无论内圣如何,外王怎样,一切圣王之思想、作为,或在当时当世,或在其后时世,总会有天知、有地知、有人知,只是方面层次、大小多少不同而已。
一个人,若能与天亲和、与地亲和、与人亲和,或者下可立地、中可通人、上可达天,或者后束其欲、中贯其情、前发其智,或者左倚理想、中住信念、右依现实,则天岂不知?地岂不知?人岂不知?如此圣王,岂不自知?
圣王力可配地、才可配人、德可配天,谁会不知?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故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4·34仁之用废·理之兴衰·德之起落·道之行止
孔道行则子路用,子路废则孔道止。信乎?
仁之将用,既天意也,更人为也;
仁之将废,既天命也,更人运也。
理之将兴,既天意也,更人为也;
理之将衰,既天命也,更人运也。
德之将起,既天意也,更人为也;
德之将落,既天命也,更人运也。
道之将行,既天意也,更人为也;
道之将止,既天命也,更人运也。
因而,仁之用废、理之兴衰、德之起落、道之行止,
在天意天命既定下,随人为人运而变;
在人为人运已尽后,由天意天命而决;
在两者皆可变动时,既重天意天命而更靠人为人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