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万所“寺子屋”日本学校的前身
(2010-11-17 00:46:04)
标签:
大学寮江户时代子弟庶民日本孔健祥林巨龙新闻教育 |
分类: 教育 |
当时另一种基础教育机构叫“乡校”,因设在各乡,故得此名。但是在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平民百姓的文化水平过程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应该说是“寺子屋”。早在平安时代寺院就开始办学,但“寺子屋”的大量出现还是在江户时代。
由于当时日本尊儒学崇神学,寺院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状况都远不如以前了。于是本来就热心办教育的僧侣就更加积极地办学了。由于中央有“学问所”,各地方有“藩校”、“乡校”,贵族及武士子弟都有了入学机会,剩下的平民子弟便成了“寺子屋”招收的对象。但当时在“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下,在这里上学的几乎全是男孩。作为学费,既收现金,也收各种农副产品。“寺子屋”的出现使许多较贫困的儿童都有了上学的机会。
“寺子屋”最初只由僧侣们在寺院里办,前来上学的孩子叫“寺子”。后来有的神官、浪人(失去主人的武士)也参与进来。上学的“寺子”一般从六七岁起,到十二三岁止。教学内容最初只是读书写字,后来又增加了算术和珠算,合起来叫“读书、写字、打算盘”。
“寺子屋”是随着平民阶级向上意识的抬头,商品经济对农村的渗透而产生的,反过来它又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庶民的素质。
据有关资料统计,江户时代先后成立了近万所“寺子屋”。它为日本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打下了一定的教育基础。
当明治维新成功后,小学立刻在全国普及,其中有许多小学是在“寺子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