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下一代的竞争力》(铂金版)(全亚洲20亿父母
(2012-06-02 16:18:56)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丰盈心态养孩子 |
读者可选择如下购买方式:全国新华书店和网络书店—当当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772074。
漓江团购电话:010-85893190/85893192转605李老师。
书名:《下一代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的教子手记》(铂金版)
字数:120
印张:14.75
页码:236
开本:16(170*230)
定价:30.00
ISBN:978-7-5407-5744-1
中图分类号和汉语词表主题词:Ⅰ.
Ⅳ.
读者对象:家长、教育工作者等
出版时间:第一版2012年6月/第一版
&
蒋佩蓉(Rossana
作为中西合璧的文化使者,她的教育理念及培训课程受到包括微软中国、摩托罗拉中国、信必优、美国商会等著名跨国企业和教育组织的欢迎,并屡次受邀到北大、清华等高校演讲,获得新浪网、优米网的鼎力支持。佩蓉还是华人世界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婚姻亲子杂志专栏作家。她独特的面向未来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观不仅来自近20年为国际名校拔擢人才的工作经验,而且来自她成功培养三个孩子的家教实践。她的主要著作包括:《佩蓉谈商务礼仪》《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佩蓉的妈妈经》等。
http://blog.sina.com.cn/peirongliyi
佩蓉微博
&
在近20年为麻省理工学院选拔新生的面试工作中,蒋佩蓉女士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那些只凭一纸高分的高智商申请者,往往被麻省拒之门外——美国顶尖级大学所看重的,不只是聪明的大脑,更重要的是整体健全的人,拥有高尚的品格和情商的人。只有4Q(智商、情商、道德商、挫折商)健全的孩子,才有绝对的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每个父母都会面临的现实是:我们所接受的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而我们培养的是要在几十年后的国际化社会中立足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已经明确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
本书原稿用英文撰写,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
著名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
ROSSANA蒋佩蓉经典之作
作者曾应邀为以下组织或机构进行培训讲座(排名不分先后):
Microsoft(微软中国)、Motorola(摩托罗拉中国)、Symbio(信必优)、Umiwi(优米网)、Schneider
&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
&
佩蓉女士的《下一代的竞争力》以其自身的成长历程、三个活泼的儿子的教育经历及近20年之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面试新生的经历,从多个角度分享其宝贵的经验与心得,建议忙碌的父母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早作努力。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
夫妇
每一位深爱孩子的父母都会反复求问:我应怎样去养育我的孩子,给他提供怎样的教育才能确保他将来能够成功?佩蓉女士从对东西方教育体制特点的比较,以及对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的择优录取原则的讨论出发,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参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夫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在读这本书时,我完全陷入其中,书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个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由此产生的共鸣久久不能平息。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正是本书的价值。
——享誉世界的百年名校、北京四中校长
&
序言 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1
自序 /6
第一章 支持哪种教育体制/1
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
第二章 创造力/13
在麻省理工学院,我们的非正式校训是:努力工作努力玩。我们凭直觉就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好好玩,他就不可能喜欢他的工作,他的努力也就坚持不了多久,或者无法产生长期的效果。
第三章 合作精神/23
当我看着那些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学生的档案时,我发现他们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不仅天资聪颖,同时也是很好的合作者。
第四章 激情胜过才智/37
在我超过15年的面试经验中,我看到这一点得到反复印证。自我到中国以来,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人被录取——他们不只学业优秀,而且对某种东西怀有全然的激情。
第五章 过度安排时间/47
我发现,日子过得越忙碌,我越容易生气,越不耐烦,就越不愿意停下来听孩子说话。忙碌的状态破坏了我的判断力,使我一门心思只顾忙自己的事,从而伤害到别人,这样经常使我在事情过后,用额外的时间来修复被损坏的关系。
第六章 学会休息/59
我自己特别期待这些可以放下一切、轻松自在的时间。有时,在这些时间里,我们的孩子常常能说出一些令人惊异的、有洞察力的话来。
第七章 把挫折看作成长的机会/69
关于战胜逆境,我们的三个孩子,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经历使他们树立起了信心,帮助他们克服了失败的恐惧,给了他们发现自身潜能的机会。
第八章 打好你的生活牌/79
生活惯于和我们打不公平的牌。问题是,打完这种不公平的牌后,我们是变得更痛苦
第九章 认识你自己/91
你应否在某一个领域从事一项职业,不是仅仅取决于你是否擅长,而要问你是否喜欢这项职业。
第十章 谦卑的魅力/103
真正的谦卑源于尽心尽力地发现我们到底是谁,是什么使我们与众不同,接受并拥抱我们的强项和弱点,运用我们的天赋为周边的人群带来益处。
第十一章 挑战常规/115
赶紧试验,赶紧失败,赶紧调整。
&
第一章
支持哪种教育体制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萨莉·克拉克森在《母亲的使命》一书中这样说,儿女原本是上帝在婚姻中的祝福和一种托管,而现今,一旦孩子只是为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或只是由于性行为导致的麻烦的副产品,那么,在教育这个其实并不轻松的工作中,父母就会推卸责任,疏于帮助孩子进行价值观培养、智力开发、沟通辅导和情绪调节等,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也就随之缺失。
这是我所读过并经常参考的有关母亲教育的最好的书之一。在我逆通行的教育理念而行的亲身经历中,它给了我宝贵的帮助。当时通行的观念认为,我选择待在家里陪孩子度过他们的早年,完全浪费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而在我看来,付出就有回报。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
几天前和朋友一起吃饭,她给我讲了一个朋友的故事。那个朋友和她十来岁的孩子矛盾重重,于是她决定把孩子送往加拿大去接受优良的教育。孩子根本没有学习和读大学的欲望,也不愿听他父母的建议、威胁、说理或是哄骗。这是孩子的过错吗?我说,如果父母都是忙碌不堪的职场人士,那结果就会是这样。
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悲剧。许多忙碌而成功的父母认为,孩子成功的关键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就意味着需要更多钱来支持)。让我困惑不解的是,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抚养孩子的最合适的人选,这些聪明人为什么要说服自己,把他们最宝贵的资源——孩子,托付给溺爱孩子的祖父母或“职业看管人”,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往一个“更先进的文化环境”接受教育?谁更爱孩子多一些?是他们自己,还是那些保姆?要知道,保姆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使命感。把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打发到美国或欧洲,就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并使他们突然之间就愿意听父母的话了吗?
在有孩子之前,我先生和我花了许多时间帮助“太空小孩”,如为一些只身住在洛杉矶的孩子们提供咨询帮助(他们的父母在亚洲工作)。我们看到整整一代聪明又有天分的孩子的挣扎和困惑:为什么声称爱自己的父母,却不想花时间和自己相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无非就是好成绩。我们听说有这样一位极端的母亲,她儿子自杀了,因为他没被伯克利或者斯坦福录取,在葬礼上,这位母亲站在儿子的棺材边说:“如果他不能进入伯克利或者斯坦福,他最好还是死吧。”她对儿子的死无动于衷。这位母亲没有听到孩子的内心在哭泣,甚至因自己对儿子的拒绝而驱使儿子奔赴死亡时,她仍然无动于衷。
我的求学经历和儿子的求学经历
我出生于台湾,是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的。我的祖母认为我和两个妹妹是女孩,不值得受教育。而我的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注定要继承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他的想法和祖母不同,他把我们送到加拿大读书,那时我们的周边环境中没有其他中国人。我父亲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要汲取其精髓,并化为己有。
我在对有色人种存有偏见的英国文化中长大,逐步形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也没有认为哪一种文化是“高级文化”的错误观念。现在我住在北京,在这里我反倒发现了一种让我自己烦恼的大众倾向——认为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好。父母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面临各种选择时,这种倾向显得尤其真切。在嘈杂声中,他们或者支持这种教育体制或是支持那种教育体制。但最好的教育体制应当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选择的,父母和孩子在这个选择、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成为友好的伙伴。
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一个孩子是在哪种教育系统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在此,我引用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的一段话:
在本书以下部分,我们会持续运用中国二元哲学里的阴阳太极图。我们特意选择这个象征符号代表高瞻远瞩型公司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公司不用我们所谓的“非此即彼”来框限自己——那种不能轻易接受矛盾的理性观点,认定两种表面冲突的力量或理念不能同时并存……
此处我们不只是谈论平衡。“平衡”意味着中庸路线、彼此各半。高瞻远瞩型公司不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寻求平衡,追求的是短期和长期都有优异表现……
不合理吗?大概是吧。罕见吗?不错。困难吗?绝对。可是正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点明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这正是高瞻远瞩型公司具备的。
在整个自然界中,你会发现同样的矛盾现象:光既是粒子物质又是波能量;量子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充满了这种矛盾现象。生活与自然是一幅充满“并且”而不是“或者”的画卷。我认为只有一方面存在,另一方面才成为可能。因此,下面的章节主题,我尽可能成对地介绍——没有自律(在东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就没有真正的创造力(在西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没有竞争(东方式的)就没有合作(西方式的);没有坚韧(东方式的),激情(西方式的)只是浪费情感,同样,没有激情的纯粹坚韧将把一个人的生活引向无趣和枯燥;没有自我认知(西方式的),谦卑(东方式的)将变得空洞,而离开了真正的谦卑,自我认知将变成自私。
其他的话题都是补充性的:别过度安排时间,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空间留出来休息;没有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公平,逆商就无从发展;冒险需要勇气。我们首先必须直面我们的贫乏和软弱,否则是没有办法提供帮助给别人的。你需要挑战自我,改变旧有想法,但是对于摆脱“或者的暴政”(意思是人很容易把自己框在一个二元对立的空间)却是完全可能的,其秘密武器就是:深入思考的父母们,他们有勇气与孩子一起,勇敢地面对这些矛盾,而不是走向非此即彼的极端。
我的大儿子凯文就读于一所国际学校,在和这所国际学校的孩子们面谈之后,结合当麻省理工学院面试官,以了解到的这些学校系统为依据,我已经对最好、最聪明的孩子在这儿的生活结果有了第一手的资料。其实,我自己也质疑为这种教育投入这么多钱是否明智。不过,既然凯文在六年级的时候才到中国,之前又没有任何中国式教育的背景,他以后还必须返回美国读大学,那么,他就必定要在一种全英语教学的环境里完成他的中学教育。
凯文从待了四年的汉语教学的本地学校返回到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这才是头一年。凯文是我三个孩子当中最有想法也最健谈的,在这个学期的调整期间,我就经常和他交流。他告诉我,与他四年前刚进入汉语教学环境的那次调整相比,他这次返回这种英语教学环境的调整更加困难。虽然当他刚进入本地学校时,他根本就不认识一个中国字,也没从其他地方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是中国本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善,乐于助人,他发现自己在适应和融入陌生环境的过程中得到了真心实意的帮助。
这之后,凯文告诉我他进入国际学校后面临的诱惑与挣扎。西方的中学是由受欢迎的孩子统治的地方,而那些受欢迎的孩子通常并不聪明。在一些学校,这些人可能是“帅哥”或运动员,还有比赛中做引领、为运动员加油的漂亮的拉拉队队员。在凯文所在的学校,受欢迎的孩子大多数是乐手和重金属音乐爱好者,那些爱好者炫耀着油亮的长头发,看上去好像他们的精神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太空漂浮。这就出现一种普遍的“降低标准”,在此影响下,那些对各种事物发表聪明看法的孩子会因为太有头脑而被别人认为很愚蠢,而装痴扮傻的风气反而大为流行。而学校呢,只为满足最低的期待做基本的、最少量的努力。
作为学校的新生,我儿子急于和这些受欢迎的孩子打成一片,因为他自己是个吉他手,并有自己的乐队。不过,由于从小就被教育要友善待人,因此,他特别关注那些易于被忽视的人。很快,凯文发现自己既和那些受欢迎的人交上了朋友,也和那些不受欢迎的人交上了朋友。无论是他和那些受欢迎的朋友在一起,还是那些不在这个受欢迎圈子的朋友走过来和他聊天,他都能感受到内心的这种不断挣扎。
实际上,凯文的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功课在班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因此,他被列入有天分的学生行列,学校会给他提供足够具有挑战性的事做。通过不断和凯文谈话,他的老师很欣赏我们教育凯文为人处世的方法。凯文是一个乐手,他能和来自不同圈子的人交朋友,他的朋友拥有音乐之外的其他各种兴趣。实际上,凯文还酷爱科学,因为他的梦想是,从事绿色能源方面的工作。假如那还不够,在每周几次参加校网球队的课后练习后,他还会写作、拍摄和剪辑电影。这也就是说,他还不能轻易被贴上标签定型,他需要不断地找到新的方式来界定他自己。
挑战同伴压力
更复杂的是,凯文的所有朋友都有稳定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而他不太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女朋友,他对如何对待女孩子有近乎完美的高标准。凯文很挣扎,他想要抵抗这种影响:仅仅为了避免被贴上“不正常”(变态)的标签就把自己和某个女孩连在一起。他回家告诉我,他有时真怀念在中国本土学校时的那种简单天真。在那里,种种事情规划明确,界定清晰,也没有彼此不相往来的朋友圈。
正如凯文所说,诱惑和挑战现在更加微妙。对一个学生来说,迷失自我,屈服于同伴的压力,变成他们本不该成为的某种人更为容易。
上学期的尾声,凯文在做设计科技课上最后的一个设计方案,他决定设计一个简单的机器帮他捡网球,而不用自己弯腰用手去捡每个球。其他人都挑了容易的方案,他却用了大量时间设计他的机器,试过各种不同的材料,做了许多的模型。虽然还没有完成机器的最终制作,他在全班就已经得了A+这样的好成绩。但他决定为他的方案申请延期两周,因为他想完成它。当他的同学嘲笑他已经得到成绩还浪费时间和精力时,凯文则沉浸于解决问题的乐趣中,想要完成整个程序。他发现他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明新事物的天分,并乐于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
他以前从没有在中国的本土学校中获得过这种鼓励,在那个学习环境中,他只是被要求把注意力放在书本学习上,在某一科获得某种成绩,而不是放在动手学习和发现的过程上。国际学校给了他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同时,一些缺乏来自家庭的指导和鼓励的孩子,则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打电脑游戏或周末去三里屯喝酒上。
所以,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孩子需要得到帮助才能明智地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