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像揭示了地球核心周围的古老海底
(2023-05-12 09:41:02)
撰文:詹尼佛.纳勒维基
地球南半球地震波产生的地下成像插图。(图片: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爱德华.加内罗和李明明提供)
一个巨大的海底潜伏在地核附近。现在,地震成像显示,它可能围绕着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地核。
这个薄而致密的层,位于地球表面以下约2000英里(3200公里)处,在地核和地球的中间层,即地幔之间。根据4月5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它可能涵盖了整个核-幔边界。
为了研究地球内部,地震学家测量的地震波,会放大穿过地球,然后返回地球表面。通过观察这些波在穿过地球内部的不同结构后,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人员可以绘制出地球内部的图。过去的研究在地核附近,发现了一些孤立的致密海洋地壳。这些气穴被称为“超低速带结构(ULVZ),”因为地震波在其中传播得非常缓慢。
阿拉巴马大学地质科学副教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萨曼莎.汉森,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生活科学》:“之前只有[大约]20%的核-幔边界被调查过ULVZ,但在所有这些位置都没有发现,这种异常物质可能覆盖了整个地核。”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在跨越南极洲的15个台站放置了地震设备,并收集了三年的数据。
这项研究标志着,首次使用南半球的数据对核-幔边界进行高分辨率成像。与直径450英里(724公里)的地核和厚度约1800英里(2900公里)厚的地幔相比,该层本身非常薄。
汉森说:“厚度确实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位置。”一些地方的厚度约为3.1英里(5公里),其他地方的厚度为31英里(50公里)。
这一古老的海洋层,很可能是在地球构造板块移动时形成的,导致海洋物质在俯冲带被带入地球内部。在俯冲带中,两个板块碰撞,迫使一个板块沉入另一个板块之下。根据一份声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向下的海洋物质的堆积,沿着地核-地幔边界聚集,并被地幔中缓慢流动的岩石推动”。
研究人员认为,新探测到的ULVZs本质上是“地下山脉”,可以让热量从地球熔融的内核中逸出,按照这份声明。
汉森说:“这一层的存在可以缓冲穿过核-幔边界的热流,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地球这一部分的温度条件,已被证明会强烈影响地球的磁场。”。
汉森建议,这种隐藏的海底的块状物,也可能被卷进地幔羽流中,地幔羽流是熔融岩石射流的炽热的上升流,为夏威夷等地表的火山热点提供燃料。
汉森说:“此外,由于地幔羽流在很大程度上受核-幔边界附近的热条件控制,ULVZ的温度影响,可能有助于决定羽流的形成位置。”
研究小组计划,通过检查从南极洲所有可用的地震站收集的数据来扩大他们的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