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模拟的虫洞,可以支持宇宙是全息图的理论
(2022-12-14 10:17:01)
撰文:本.特纳
物理学家使用量子计算机模拟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全息虫洞,并通过它传输信息。
在谷歌的Sycamore 2量子计算机上创建的“婴儿”虫洞,不是通过重力产生的,而是通过量子纠缠产生的——两个粒子之间的联系,使得测量一个粒子会瞬间影响另一个粒子。通过在微小的超导电路中纠缠量子比特,物理学家能够创建一个传送信息的入口。该实验有可能进一步假设,我们的宇宙是由量子信息拼接在一起的全息图。研究人员于11月30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在11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席作者、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玛丽亚·斯皮罗普洛表示:“这是在实验室中探索量子引力的一个初步步骤。当我们看到这些数据时,我感到一阵恐慌。我们上下跳跃,但我正在努力让它脚踏实地。
虫洞是通过黑洞两端连接的时空隧道。在自然界中,两个黑洞的巨大引力有助于创造虫洞的条件,但实验中模拟的虫洞有点不同:它是一个玩具模型,依赖于一个叫做量子隐形传态的过程来模拟两个黑洞,并通过门户发送信息。这些过程看起来非常不同,但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它们可能根本没有那么不同。在一个被称为全息原理的假设中,围绕黑洞奇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破裂的引力理论,实际上可能来自于控制量子比特(量子力学)等非常小的物体的奇怪规则,而他们的实验可能会提供第一条线索,说明情况确实如此。
谢天谢地,量子计算机中的黑洞类似物,与潜伏在太空中的消耗一切的怪物不同。但研究人员不确定他们是否已经足够接近地模拟了黑洞,使其被认为是真实事物的奇怪变体,最终将其量子计算机裂缝称为“突发”黑洞。
“它看起来像鸭子;走路像鸭子;呱呱叫像鸭子。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说的,”合作者、物理学家、费米实验室研究副主任约瑟夫·莱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有一些东西,就我们所看到的属性而言,它看起来像一个虫洞。”
爱因斯坦的预言
虫洞的概念最早起源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他的同事内森·罗森的工作,他于1935年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证明,广义相对论允许黑洞通过桥梁连接起来,可以连接很远的距离。 该理论试图为空间中的奇点提供另一种解释:黑洞的核心,那里的质量无限集中在一个点上,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场,时空扭曲到无穷大,爱因斯坦方程组崩溃。爱因斯坦和罗森推断,如果虫洞以某种方式存在,那么广义相对论就成立了。
1935年著名论文发表前一个月,爱因斯坦、罗森和他们的同事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又写了一篇论文。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做出了一个预测,与他们后来在广义相对论中发表的论文不同,这并不是为了支持量子理论,而是为了怀疑其荒谬的含义。如果量子力学的规则是真的,物理学家们概述道,两个粒子的性质可能会变得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测量其中一个粒子会立即影响另一个粒子,即使这两个粒子之间有巨大的差距。爱因斯坦嘲笑这一过程,现在称之为量子纠缠,称其为“远距离的幽灵行动”,但它已经被观测到,并被物理学家普遍使用。
尽管爱因斯坦做出了这两个开创性的预测,但他对量子物理学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怪异性的厌恶,可能会让他失去一个重要的洞察力:事实上,这两个预测可能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分离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物理学家们对引力和量子效应发生碰撞的领域一无所知,比如黑洞的内部,或者在宇宙大爆炸时刻形成的无穷小点。
全息原理
自从爱因斯坦陷入这一僵局以来,对大小结合点的探索——万物理论——使得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命题。一个是全息原理,它假设整个宇宙,是在遥远的2D表面上进行的3D全息投影过程。
这一想法起源于1970年代史蒂芬·霍金的工作,该工作提出了一个明显的悖论,即如果黑洞确实发射出霍金辐射(来自在事件视界附近随机出现的虚拟粒子的辐射),它们最终会蒸发,从而打破了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规则,即信息不能被破坏。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现在似乎不再是不可调和的;尽管他们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准确预测,但他们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弦理论支持者(旨在调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利用观测结果,黑洞所包含的信息,与其事件视界的二维表面积(超过该点,即使是光也无法逃脱其引力)有关。甚至关于塌入黑洞的恒星的信息,也被编织成水平表面的波动,然后被编码到霍金辐射中,并在黑洞蒸发之前被送出去。
20世纪9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伦纳德·苏斯金和杰拉德·胡夫特意识到,这个想法不必就此止步。如果一颗3D恒星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在2D事件视界上表现出来,那么也许宇宙——它有自己不断扩大的视界——也是一样的:2D信息的3D投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相互分离的理论,可能根本就不分离。时空的引力扭曲,以及我们所看到的其他一切,可能会像全息投影一样出现,从遥远地平线的低维度表面上,微小粒子的微小相互作用中闪闪发光。
虫洞测试
为了验证这些想法,研究人员转向了谷歌的Sycamore 2计算机,在其上加载了一个简单的全息宇宙的裸骨模型,该模型的两端包含两个量子纠缠黑洞。在将输入信息编码成第一个量子位后,研究人员看到该信息被打乱成乱码——类似于被第一个黑洞吞噬——然后在另一端未被打乱而完整地弹出,就像被第二个黑洞吐出一样。
林肯说:“这里的物理学原理是,如果我们有两台量子计算机,它们位于地球的不同侧,如果我们稍微改进一下这项技术,你可以做一个非常类似的实验,量子信息在我们哈佛的实验室消失,并出现在这个实验室和加州理工学院。这将比我们在单个芯片上实际做的,更令人印象深刻。但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谈论的物理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一样的。”
虫洞把戏令人惊讶的方面并不是信息以某种形式通过了,而是它完全完整地出现了,并且以相同的顺序出现了——关键线索表明,实验表现得像物理虫洞,而物理虫洞反过来又可以通过纠缠来驱动。
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些信息跨越了一个微小的差距,仅比自然界中最短的可想象距离----普朗克长度大几个因素。未来,他们希望设计更复杂的实验,在更先进的硬件上执行,并在更远的距离上发送代码。他们说,虽然从通过虫洞发送信息到发送物理物质,比如亚原子粒子,并不需要太多理论上的飞跃,但它需要足够大的量子比特密度来创建一个真正的微型黑洞。
斯皮罗普洛说:“从实验上来说,我会告诉你,它非常非常遥远。”。“人们来到我身边,问我,‘你能把你的狗放进虫洞吗?’不,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