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兴趣需要培养
兴趣虽然来自天性,但并不是光靠天性就能坚持下去的。就像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总让他玩一种玩具或一种游戏,一段时间后他也会没兴趣的。那么怎样让兴趣持续下去呢?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一件事情,只有当感觉快乐的时候,人们才会自觉地去做。所以,接连不断的快乐的感觉是让兴趣持续下去的动力。也就是说,如果满足了孩子心理上在不同时期对快乐的需求,就会让他的兴趣一直持续下去。
对于孩子来说,刚开始的快乐来自于对好奇心的满足。也就是我们一开始看到的他对某件事情表现出来的喜欢。拿音乐兴趣来举例就是孩子幼儿时表现出来的爱唱、爱跳、爱弹琴等等。但好奇心并不能保持太长时间,一旦好奇心开始减弱的时候,兴趣也就随之开始减弱,而此时如果又有其他的事情让孩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他的兴趣就会转移。所以有许多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没长性,学什么都会半途而费。
这就涉及到了培养。不断增强的自信心,是接下来孩子满足快乐心理的关键。如果你是按上篇文章上说的那样为孩子选择了既喜欢又有天赋的兴趣来学习的,那么下一步就需要家长进行培养了。
这种培养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自信心的培养。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足够好的技能,才能提高自信心,达到持续兴趣的目的。
好技能就需要选择好的老师来传授。我以前认为只有数、语、外才需要从小给孩子选择优秀的老师,因为这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升学,所以马虎不得。而兴趣班,只是作为孩子的业余爱好,并不想走专业,所以不用在选择老师上花费太多的心思。但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误区。走不走兴趣的专业,跟选不选择专业的老师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了专业的老师教授,那么孩子可以把其当作一生的兴趣,也可以把其当作专业来走,将来可选择的路就会多几条,而反之,则就只能当作兴趣了,一旦孩子长大了,想将兴趣作为专业,也成了不可能的事。
小蒲公英现在的钢琴志向很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当一名会创作钢琴曲的钢琴家,这是因为孩子“出生牛犊不怕虎”。但我如果以自己的阅历来告诉孩子,你这是空想,可能性几乎是零,或者一味地认为他就能实现梦想,都是偏激的。理智对待是家长能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我现在的做法是,尽力找到我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师来教他,让他退——可以用音乐快乐地谋生,进——可以一步步追求他的梦想。因为谁也不知道孩子将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孩子创造最大的发展空间。
当孩子用最初的兴趣学习了一些技能之后,你就会慢慢发现,他有要展示的欲望了,此时就是培养自信心的最好时机。要经常给孩子创造展示的机会,比如给来家的客人表演呀,与水平相当的琴童们交流呀。掌声和赞扬声可以让兴趣变得更浓厚,孩子也就越想学下去。等孩子掌声和赞扬声逐渐多了之后,就要有意识地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为他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小型演出或比赛,选择是为了让他在参与中处于中游水平,这样即让他见了世面,又不至于丧失自信心。还可以让他与水平更高的琴童进行交流,促进他学习更高难技术的欲望。
这种不断增强自信心的过程是抵御孩子学习疲劳期的有效办法。因为学习任何学科,都会有疲劳期或平台区,此时如果不为孩子创造自信来满足他寻求快乐的心理,结果只能是半途而费,或是迫于家长的压力痛苦学习。
小蒲公英的疲劳期出现在学琴半年之后。随着知识的深入,他最初的热情有些减弱,练琴也从每天主动,发展到每天必须催促几次才不情愿地练习。但让他放弃,他又不愿意。这时,我就用了上面的方法,让他在掌声和赞扬声中一点点恢复对练琴的喜爱。他的平台区是从疲劳期开始,持续了半年多。当他恢复了对练琴的兴趣后,开始主动想提高自己的琴技,想赢得更多的掌声。我开始寻找帮助他提高水平的方法。就在这个时期,见了黄因老师一面,得到了她的指点和至关重要的两本书——《哈农指导》和《拜尔指导》。(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