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三:学琴需不需要技术和方法
博文中说:“真正学琴难的在于真正回答了你为什么要弹琴。如何弹好只是时间和态度的问题,根本不是技术和方法的问题。每一个孩子都不会真正厌烦音乐、厌烦弹琴,而充其量是没有养成每天练习的习惯罢了。上学的孩子知道,每天要花几个小时写作业和复习,碰到不会的题会问老师同学解决。这和弹琴是一个道理,冰淇淋再好吃,每天十个也受不了,有的家长一直在期望,吃一个冰淇淋能拉出一车冰淇淋,但往往吃了一车,半个也没拉出来,这是公平的。也许不自觉间,您的孩子养成了吃苦、动脑筋的好习惯,这有的比得奖更有意义。”
我一直认为学习是要讲求方法的,无论学什么,方法科学了才能事半功倍,而反之只能事倍功半。优秀老师之所以能教出优秀的学生肯定会有他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没有方法光靠长时间的练习就能培养出优秀学生。如果“弹好琴只是时间和态度问题,根本不是技术和方法问题”,那还要老师做什么呀!孩子自己在家乱弹不就行了,只要练琴时间够长,练琴态度够好,就能成钢琴家了。
而事实却恰恰不是这样。学习任何一门技能,科学的技术和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课如此,体育课也如此,艺术课就更要讲求技术和方法。
因为自己不是搞艺术的,所以对搞艺术的人总是很羡慕,羡慕他们能有艺术天分,有艺术悟性。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孩子美术的悟性很好,这孩子音乐的悟性很好……感觉艺术是那样的神秘,只有悟性好的人,才能靠近。
小蒲公英弹琴疆硬,没有音乐感,我一直认为是没有悟性所致,至少是现在还没有悟性。但自从跟黄因老师学琴以后,我才明白,音乐光靠悟是悟不出来的。特别是让小琴童们自己悟出音乐的内涵,再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让一个没见过包子的人去做包子一样不可能。所以,需要老师教给他们表现音乐的技术与方法,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做包子要选活面,再擀皮,再包馅,而且面的软硬、皮的薄厚、馅的材料都直接影响到包子的口感和口味。
把做包子的方法分解了,包子就不难做了。把音乐的技术分解了,音乐也就不难表现了。这就是教学法。而谁研究得精,研究的透,出来的效果好,那么谁的教学法就越接近科学性,越得到大家的认可。
我没想到小蒲公英在一个月的改错阶段,还学会了音乐表现。只是那么几个弹奏技术的组合及变化,就能让乐曲有了灵魂,这也许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了枯燥的练习曲原来可以弹得那么动听。每小节里都可以赋予不同的弹奏方法和变化,音乐真的太美妙了。
小蒲公英现在努力学习着,他高兴极了,因为他也能一点一点表现音乐了。
“吃一个冰淇淋能拉出一车冰淇淋”不太可能,但学会做一个冰淇淋就可以做出更多个冰淇淋是可能的。
“吃了一车,半个也没拉出来,这是公平的”我可觉得不公平!孩子养成吃苦、动脑筋的好习惯,不一定要通过学钢琴来实现,很多事情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既然是学习钢琴,就应该学到技术和方法。就像你花钱去学习医术,而老师教你的是如何刷碗、扫地,说这些培养了你勤劳的好品德,你能接受吗?
所以,是什么职业的老师就必须教好什么方面的内容。钢琴老师就要教好钢琴课,而不教技术和方法,只去培养孩子吃苦、动脑筋的好习惯那就不是钢琴老师,而是德育老师。(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